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

2019-03-18李京桦佟德志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李京桦 佟德志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会议场合对中华民族基础性地位的明确阐述以及对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关系做出的科学论述,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和统领性地位,指明了中华民族的组成成分,也使我们明确认识自己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别出现44次和27次,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民族话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重大表现。习近平总书记从强调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华民族的内涵、澄清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倡导改革开放精神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作用,呈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民族话语的内在逻辑,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契合国家需要,急国家之所急,才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话语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中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当我们把中华民族作为历史主体时,以新时代作为历史分期意义重大。它既强调了历史叙事和历史脉络对于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时又肯定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我们进入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2](P11)。新时代的历史分期意味着对过去的创造性传承。中华民族必须创造一种与过去有关联的可信的自我,并赋予自己民族高尚的品质和文化的信心。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具有自觉担负民族进步发展的使命感。“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在新时代,我们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相伴而行,强调了现代化必须是全民的现代化,不是某个阶层和某些精英的现代化,也不是经济特区、大都市的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风险、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3](P16)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要求我们在民族的历史脉络中看待自己,一方面从历史文化中找到引导和指示,一方面从历史脉络中看到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历史担当、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要求我们在民族的历史脉络中看到自己在未来发展中的历史担当、政治和伦理责任。

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提示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和共同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和各种节庆仪式都是内在于全体人民的精神寄托。为了避免近代屈辱历史所带来的历史间隙,中华民族必须寻求一个不同但又更优越或至少具有相应作用的传统文化或历史,以此来振奋人心和鼓舞人民。“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4](P26)政治和伦理责任强调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机制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将中华民族精神建立在人类关系的始点——“家庭”,最有希望获得民族进步所需要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5](P355)新时代重新研究传统文化正合时宜。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6]

经过四十年的坚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精英和普通人民的共识。由于经济的成功,长期以来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加,甚至在中美贸易关系出现冲突时,亦无损于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9](P86)“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7](P9)新时代的历史分期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5](P71)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8]改革开放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度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淬炼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彩华章。忧患图强、革故鼎新、大胆探索、敢闯敢干、开放纳新……这些改革开放的活力因子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色,极大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8]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改革开放精神的论述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价值的反思和发展必须诉诸一种开放性和外来的价值评价体系,他的有关中华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坚持了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来看待传统文化与外在价值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新时代,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的存在会影响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不平衡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人一旦尝到权力和财富带来的好处便更难割舍,甚至变本加厉,并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利益。这就需要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动力,需要民族情感营造的同一性来减少国家建设过程中派系、群体、家族和不同人群对公共资源的分割;需要民族情感来凝聚共识道德,提供同胞之间的义务和关爱之情,唤醒人们依法纳税并积极支持福利政策,以减少影响民族建设的异质性因素;需要民族统一性意识为国家进步中政治制度执行过程的不相容提供支持。作为民族成员,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同胞情感使个体具有最初的道德来源。但是,我们依然必须协调政治与文化认同两种要素。我们既要着眼民族的历史又要以进步的眼光看民族的未来。

没有历史就没有民族,没有分期的历史就没有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的历史分期,主要原因是强调历史脉络的民族叙事可以清楚地呈现共同的历史,我们在历史中的位置、使命、该照顾谁和如何做。新时代的历史分期强调了中华民族作为主体的连续性,不仅克服了中华民族发展中出现的有损主体发展的裂痕,而且在突出中华民族作为历史的主体时,可以规避强调民族传统本源与现代性之间的叙述冲突。“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9](P13)新时代中华民族主体观念的开放性和全体性,可以呼吁全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爱、团结扶持,从而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载体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意识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开明人士从价值和精神等层面感悟到,国民缺乏建立于领土、文化、血缘和精神基础的民族意识。他们认识到在封建政体下,中华民族作为自在实体隐藏在王朝政权建设之下,导致中华民族意识比较淡薄。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近代积贫积弱,屈辱历史的原因。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没有建立在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自我意识,他们只有宗族意识、家族意识和对不同朝代皇帝的忠诚意识。但是,朝代更替不是建立在同胞关爱、领土热爱和民族性基础上的整体爱国主义意识。梁启超希望中国人能有我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自我意识。由此,他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10](P1)之后,许多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探讨民族意识的内涵,开始认识到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团结和复兴的关键,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对民族意识和民族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了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实行全国内的计划经济体制等政策措施起到了中华民族建设的作用。但是,对阶级观念的强化,导致我们忽略了取得革命成功的是同胞意识、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等民族意识。由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作为公共领域的公共价值被破坏。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此作为中华民族意识的统领。但是,因为社会大思潮被改革开放和学习西方所引导,所以,中华民族依然处于无需说明就必然存在的地位,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依然没有被重视。据统计,在党的十二大报告当中,没有出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中华民族”概念出现3次,分别在阐述祖国统一、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描绘未来蓝图时出现。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中华民族”出现4次,分别在阐述伟大理想、在世界新科技领域中的地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祖国统一时使用。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忽视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之间的区别,忽视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意识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由此造成以民族国家来看待现实问题视角的缺失。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分别影响着人不同层次的认同。国家建设强调外部规则一致性的约束。外在规则隐含着这样的理念:好生活与能力、付出相联系,任何人只要不违犯法律就能任意支配自己的财富而不顾忌他人。而民族意识强调历史脉络、历史定位、历史使命、内在认同和特殊的团结性,强调文化和精神,强调历史使命和民族成员的道义担当。缺乏中华民族意识所带来的历史使命感,我国的市场经济曾经付出过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重复建设、腐败问题和粗放型发展等。

据统计,从十五大到十七大,“中华民族”概念分别出现12次,17次,15次。这说明党的重大报告中已经重视用中华民族指称全国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但是,这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中华民族依然主要是作为历史回顾、国家统一、发展目标和团结凝聚力的表述出现,缺乏以中华民族作为基本论述单位和历史叙事的政治话语。中华民族主要作为描述性概念应用,而不是作为规范性概念来应用。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政策目标依然是强调国家性。国家政策制定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思考。

党的十八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并开始多次强调凝聚共识的重要性。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做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的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的成功。”[11](P45)在凝聚共识思想体系全面系统提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避免了不同层次民族概念之间的混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同时他也强调“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1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民族指称人民和国家利益,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载体的地位。

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内涵、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关系进行了定位,同时,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更加强调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发展繁荣等民族基本原则,更加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强调以“四个伟大”工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和价值的重视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这些话语从根本上改变了把中华民族作为阐述政治目标、历史叙述、国家统一和蓝图描述等话语时描述性使用的地位,为搭建中华民族话语的主导和基础性话语地位提供了科学的内涵、知识的力量。

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民族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守卫,而不是排外。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突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姿态。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3](P11)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人民的共识意识,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中华民族成员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守望相助的特殊同胞意识以及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强调了民族意识的基本价值又强调了民族意识派生价值,奠定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话语体系的载体地位。作为派生价值,民族是全体人民公共利益的代表。共享文化历史能让人们更容易共享和遵守公共意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个人(单独的个体) 与凝聚集体理想的民族有了直接的关联。作为内在价值,追求全体同胞之间的平等、关爱、互助和包容价值是民族存在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35年,中华民族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1]。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指明,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具有内在道德价值的客体,也是需要多民族国家努力去创建的政治文化共同体。作为道德客体,中华民族表明作为一个民族的成员好生活应该与好的道德相联系。同时作为具有共识基础的共同体,民族意识并不会固定不变,因为民族意识无法与社会和政治意识分割开来,意识产生的路径本来就纠缠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成员意识。组成这一民族成员的利益是民族意识的最根本来源。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其生理和心理特性很容易受到他们置身其中的生存环境的影响,我们很难知道这种影响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由此,我们需要历史文化脉络的指引,我们需要在共同奋斗的历史脉络中清楚应该团结谁、保护谁,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就会明白,作为民族成员,我们共享荣誉,共历生死。所以我们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对少数民族做出政策倾斜;我们要保护弱者:农民、儿童和妇女的利益;我们要用积极的税收形式支持国家的再分配政策并为公共产品供应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不仅要求我们这一代人要承担历史责任,担负起延续和提高我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而且要求我们要考量子孙后代的素质培育。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话语的共识追求

中华民族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它是具有历史性渊源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无论是学习新文化、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上,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复兴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开明人士在探索民族独立、强大的道路中号召人们觉醒民族意识而选择的价值追求。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其根源在于,中国人民一直关切着民族复兴。人们认识到了民族的尊严和个人的尊严相互关联,人民只有团结一致、互助互爱,才会有尊严。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优先选择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必须建立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延续。所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选择以国家建设优先的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之后,我国和苏联关系破裂,开始走向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开始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一段时期,我们忽视了民族叙事对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支撑作用。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态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14](P13)。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没有明确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概念。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内涵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15](P16)从十三大到十五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重新提出并用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态和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历史经验回顾和党的使命角度共出现4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伟大目标和历史使命的话语出现2次,把台湾问题、文化繁荣和改革开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容提及有3次。

可以说,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由于经济发展占主导作用,在政治话语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缺乏具体的内容,少有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相关路径和条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民族复兴”出现9次,并且中华民族复兴开始与小康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 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联系等政策体现关联起来,有了实质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具体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开始向多元化发展。2014年,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5](P16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27次,并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内涵、要求和规范价值做了重要和系统的论述,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民生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用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等,而且最重要的是习近平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5](P353)“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16](P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家庭价值是一种透明的、共享的价值。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既不是工具也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它包含了对共产党建设的要求和国家政策的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还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所面临的困境。他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1]他说:“今天,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我们党就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7](P6)“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全民族人民长期、有意识、刻意努力的结果,是国家政策的基本取向。由此,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具有了约束和引导人们为此目标而奋斗的权力,而且具有了丰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系统性论述,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国家建设来代替民族建设的问题。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是两个有所交叠,可以互补,但在理论和历史上都迥然不同的过程。国家建设侧重政治价值。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把国家建设作为新中国优先选择的路径,优先建立一套行政秩序、法律秩序和官僚秩序是睿智的选择。因为国家的强大和尊严可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也是民族叙事的一部分。但是,民族文化是根,是人们的道德和精神根源。“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5](P63)民族文化作为内在的一致性是人们身份归属的重要指标,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多元价值为导向意义重大。民族呈现一种继往开来的历史脉络,唯有站在民族的角度人们才会清楚自己在历史中的定位,才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尤其是当民族面临道德和政治危机时,我们需要激发人们的同胞情感和相互关联之情,需要以不为个人私利所扭曲的价值观为导向。缺乏重大民族理想召唤,人既没有祖先的牵绊也没有后代的考虑。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裙带关系、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皮革胶囊和假疫苗等事件多是缺乏中华民族价值约束的表现。所以,国家建设和民族建设相伴而行是最好的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伟大工程的话语体系,使中华民族以及伟大复兴成为积极、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使社会关系的偶然性确立和稳定下来。“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8](P5)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目标的话语为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中华民族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民族的孩子之一”。生活在中华民族中的人都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在民族历史脉络下,任何人不可能独享荣誉、权力和财富。我是中华民族成员这种关系使我们必须保持人与人相处的良好道德。任何失信和失德于人民的行为都会产生民族间隙,都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制度、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关注这一目标,并为目标达成而努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