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价值选择
2019-03-18刘力伟
刘力伟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萌芽之初到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一直是中国政府强调的社会发展新理念,期间也经历了长久的积淀。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走进世界职教体系。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作过这样的概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亮点。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总系统的一个分支,同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与维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解读
(一)概念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政治、文化、乃至教育的全球化联系也日益密切。各国人民如同一个共同体一般,一起承担着世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国家中,各个成员国在维护自身国际利益时,关切其他成员国利益,并共同解决世界性问题而形成的地缘共同体。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
(二)理念之源
中国政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是对时代的响应,还是来自于其所蕴含的理论源泉的号召。而理论源泉也可以从中国的思想和西方思想来论述。从中国自身来说: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的思想,二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西方思想追溯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古希腊城邦所确立的共同体思想,二是西方社会学中滕尼斯所坚持的共同体思想。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中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明的继承和中国执政党所坚持的科学理念,更吸取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基于共促和平发展的信仰理念,在维护自身发展利益时,共促各国利益的发展,进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共同体。
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形式与问题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现今我国国内正在不断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的职业教育院校也为赶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力求为自身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创途径和机遇,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联合办学
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联合办学主要是一种合作办学的模式,由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与境外的个人、或者境外的法人组织或是国际组织基于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利益,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2.师资的引进与培训
其主要是针对我国职教院校的教师开展的培训计划与活动和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一流人才来校讲学、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合作,使师资队伍国际化、高层次化、多元化。[3]
3.学术科研交流双向输出
我国不仅从微观的学校层面加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更是从宏观层面也加强了合作,我国的各级教育组织积极参与各个国际组织所组织的学术科研合作交流。并依据世界的形势,加紧了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研究。同时国际组织在对我国进行考察和协商后,也纷纷启动了合作与交流项目。我国自身也启动了学术输出项目,例如2001年与埃塞尔比亚农业职教所的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4.学生跨国就业与实习
经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区域的职业院校几乎都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机构的宣传,而且也着力推进学生进行跨国实习和就业项目计划活动,多分为四类:一类为短期实习、见习项目;二类为半年或一年的中长期的实习项目;三类为设立实习基地,境内境外均设;第四类为境外学生进入国内学习,其多为宣传企业特色和中国文化。
(二)国际职教项目合作办学所产生的问题
1.项目种类多、形式多,地区分布却不均衡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积极深化对外开放思想,合作与交流的项目比较多,且形式多样,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不断发展,但仍然处于地区不均衡状态,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东南沿海经济基础较好、途径多,西北部国际交流合作偏少。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西部12省的职业院校开展项目总和,尚比东南沿海的江苏一省少。[4]大量的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东部院校也利用手中的合作平台的资源大力发展自身,逐渐拉开了与西部的差距,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趋于尴尬的境地。而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原本就落后于东部地区,职教院校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落后于东部,故进一步加剧了双方项目的分布不均衡的状态。
2.项目开展深度不够,项目同质化比率高
当前职教院校大力拓展与国内外各类组织的合作范围,为学生争取留学、就业、实习等项目学习机会,许多职业院校也在国家政策号召和一些职教院校成功的经验示范效应下,就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各类项目活动。但是这些职教院校在双方的考察交流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下,就仓促开展学生实习与就业活动,导致了一大批的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而且有些短期项目的开展只是浮于形式, 很多院校对于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原因不做深入思考,有的院校盲目跟风别的学校项目,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比率高。许多学生只是短暂地去国外,并没有学习到任何有益于自身的学习经验,也给学生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学校与国外合作的机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给家长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精神损害。
3.双向输出虽有增长,但仍然呈不对等状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中“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不断发展,我国自身的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不仅仅是企业的经济、文化品牌,还有我国的教育品牌。中国的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品牌下辖的重要品牌之一,在“引进来”优质的西方教育资源的时候,却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给予更多的引进来,现有的引进对象多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品牌“走出去”中,一方面由于西方的教育市场发展已趋于完善,对于中国的职教品牌吸收较少,另一方面因为“引进来”较少的发展中国家教育品牌,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品牌缺乏研究,自然无法更好“走出去”。双向输出的不对等导致了其市场无法进一步打开,我国教育开放战略无法更深层次地走下去。
三、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双方文化根源不同,价值理念也不同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合作的机构多来自于欧洲、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重学术轻技艺,而西方的文化思想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带来第一个问题:观念差异的问题。虽然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教育观念,但其在根本上无法真正的改变。专家在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评估和分析后,认为我国适合采取德国模式,所以我国的职业教育多数一直都学习德国模式,但是我国与德国不仅仅经济基础差距较大,同时从文化根源也不一样。德国的工业产业自工业革命以后一直稳固发展,机械制造更是国内强势产业,技艺一直在德国备受推崇,而中国自古就是轻视技艺,中国的工业发展也是以轻工业起步,重工业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短短的时间里无法像德国那样,形成悠久的重视技艺的价值理念,故而发展实业虽迅速,理念却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第二个问题是:适应性的问题。中国由于和西方秉承的深层价值理念不同,故我国的职业院校引进西方许多项目,进行推广和开展时,就会发现不适应本土的状况,同时出现一系列问题:明明是国外优质的经验,在开展时候总会碰上各种问题,导致了项目开展不能深入,而且由于项目开展进行不顺利,只能照搬一些成功的案列,而这样的成功项目却很少,所以也进一步导致了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状况。
(二)东西部经济基础的差距
从国内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自沿海向内陆一步一步的开放,经济政策同时也是从趋向于东部地区到一步步拓展到西部地区,“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在进入21世纪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如果将教育看作成一项投资事业,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由于市场需要的人才多,学校的规模也会相对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的市场无法消化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院校的规模也不会太大。东部地区学生多,政策多,学校有了资金,则更有利于利用资源进行不断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即使有了政策和各项资源,但是自身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进入中西部市场,再加上各个链条上的节点循环,则会加剧这种情况的恶化。各项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为基础,但是在经济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发展会尤其缓慢,时代的转变,要求我们资源化和市场化,如果当地市场供大于需,那么教育的成果也无法推向市场,这不仅打击了院校的积极性,还更进一步导致了两个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三)职业教育院校自身价值认同度不高
首先,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自信力与自身发展速度并不成正比,生源较差。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长期的重视学术轻技艺的观念的影响,使得人们下意识就会轻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这种社会氛围内很难立起来。我国的此项文化理念,由此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生源上的问题,我国的中学生自初中毕业考试分流以来,就存在着文化课成绩差被分流到职业技术中学,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继续在普通高中。而在高考的第二次分流到来的时候,再一次的是成绩较差的同学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成绩好的同学进入大学,导致了职业技术教育从生源上就弱于普通高中和本科教学。
其次,沿用本科培养体制,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弱。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于体制问题,大多数仍然沿用的是本科学院的学术体系,重视学生的英语、数学,而实训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分数由于不好用分值评判和思想的影响,被划分到不对等的位置,但是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知识的技术工人,动手能力是强项。职业技术学院里的教师也多是一些本科院校毕业的老师,在技术工种上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操作,自然无法传授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
职业教育从校内到校外,不信任职业院校,这导致了职业院校对于自身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而缺乏自信力,无法发挥自身的实力,在与各国的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中,也会丧失自信力,一味地学习国外的模式,丧失了与本土的结合,也无法进一步地将自身优秀的职业教育项目推向世界,这就形成了双向输出的不对等。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问题,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径。
(一)社会、企业、院校构建共同体,加强宣传工作,更新思想观念
职业院校长期处于一种他人认同度不高的社会环境,面对企业时,学生容易面临工薪不符的现象;同时职业教育院校对自身价值认同度也不高,自身的发展盲目。在对外的国际合作项目中,由于以上各方的评价度不高,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故社会、企业和院校三者之间应该有机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去改变职业院校所面临的此种劣势。
三者结合的共同体,首先要加强对于社会民众的宣传工作,在社会中,积极营造国家重视技艺的氛围,并将这种观念逐渐建立于人们的心中。其次,职业教育输出的学生进入企业、大市场后,企业应该做到同工同酬,做到重视技艺,提高学生的待遇,使得学生有自信去工作。而且企业在面对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相同情况时,应该从平等的角度去看待,职业教育的学生拥有的技术应该与本科教育学生拥有的思想经验同等重要,毕竟技艺的革新,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晋升,企业也应该给予同等的机会,这样也能迅速改变职业教育的被动地位。最后,在学生的薪酬和未来发展都得到应有的公平时,院校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使得学生和家长产生信任,由此学生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职业院校中,而且职业院校也应该利用资源和自身独特的优势改变自己,对于国外的院校合作者要有自信,由此在不自觉中就加强了宣传工作。三者有机结合的共同体,在紧密结合的宣传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不断加强宣传,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思想的进步和变革,为职业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创造了一个宽松良好的思想环境,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各个国家职业教育院校之间构建共同体,引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共建项目和加强师资培训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承担着商业社会中各个子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的职业院校如果想进一步加深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弥补相应的短板,就应该在各个国家的职业院校中构建共同体:第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当今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大平台,让数据得到共享,以便于更加方便地引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破除地缘壁垒,节省时间,使得各国在自己的国家也能够共享成果。而且共同体的建构,也能够更方便职业院校学生开阔视野,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学习,教师也能够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以促进各个国家自身的职业教育的迅速成长。
另外一方面就是各国职业教育构建共同体后,可以有效地加强师资的培训,使我国能够对现有的师资体系进行变革。教师通过我国职业院校与其他国家的职业院校构建的共同体组织,在进入到其他学校之前,就可以进行考察,同时由于共同体组织内的院校众多,可以让老师更好了解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而且通过其他国际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培训项目,也可以让教师有更好的对比和考量,让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各个国家的状况。
教师通过培训和互联网,迅速且有针对性地接触整个共同体组织内职业院校的各个方面,对于我国学校的专业设置等各方面的变革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师资的培训不仅仅只依赖于共同体组织,也需要结合我国职业院校的自身情况,取长补短。
(三)东西部院校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跨区域的开展,使学生能有广阔的知识面,也能提高职业教育自身地位和自信力
我国国土十分辽阔,东部和西部职业院校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的差距实力相差甚远,但是各个地区仍然有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所以我国的东部和西部的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双方的相互合作,共谋发展之路。
首先,虽然在现阶段,我国东部的职业院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国际合作项目也多,但是从长期发展看来,我国的中西部才是教育市场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共同争取国际上优势项目,共同推进我国教育合作项目的“走出去”,而且中部地区也需要积极学习东部地区项目开展的成熟经验和吸取东部地区走过弯路的教训,积极探索自己的道路,为中部和西部的崛起累积力量和经验。
其次,东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需要将眼界放到十年甚至数十年后,加深与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合作,以谋取以后中西部市场的一席之地。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自身的了解和预见性,进而推动自身长达数十年的进步和长久。东部地区的职业院校也应该主动给予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人才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起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求共同发展,否则由于双方合作地位和资源的不平等,会导致双方无法真正的了解和合作。
在社会的支持和各方的帮助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迅速崛起,对于内部来说,自身的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感建立起来了;对于外部来说,职业教育的公信力提高了,在长久的时期里,职业教育的学生会有宽广的知识面,自信力和公信力也会加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也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