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2019-03-18于占涛
于占涛
辽宁省盖州市妇幼保健院(盖州市妇产儿童医院)超声科 (辽宁盖州 1152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患病率不断增高,且病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早期准确诊断乳腺病变并予以规范治疗是降低乳腺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所在[1]。目前,影像学是临床诊断该病的首选方式,且随着医疗设备不断地完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研究表明,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病变患者进行诊断,可显著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2]。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疑似乳腺病变患者180例,病理组织活检结果显示,导管不典型增生91例(增生组),早期乳腺导管癌89例(癌症组)。增生组年龄26~68岁,平均(46.33±4.12)岁;病灶直径3.5~12.5 mm,平均(7.63±2.11)mm。癌症组年龄25~69岁,平均(47.12±4.02)岁;病灶直径3.7~12.3 mm,平均(7.85±2.16)mm。纳入标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意识系统、精神障碍性疾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伴有血液系统、免疫功能疾病;合并严重肾脏功能、心脑血管疾病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仪器:选用美国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 TE Mylab Twic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7~13 MHz。(2)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呈仰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显露双侧腋窝及乳房,对病变部位及可触及乳腺肿块区域行多方面扫查,以乳头为中心,使用超声探头向胸部四周行多象限、多角度、多切面扫查,重点观察乳腺内肿块内部回声、形态、后方回声、边缘等影像学特征。随后切换至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周围血流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血流信号。依据Adler半定量法[3]评估血流分级:病灶部位无血流信号为0级;病灶部位出现少量血流信号,发现1~2处点状血流为1级;病灶内有中等血流信号,发现3~4处点状血流为2级;病灶内有丰富血流信号,有超过4条血流交织在一起为3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影像学特征对比
癌症组高回声晕、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低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的发生率均较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影像学特征对比[例(%)]
2.2 两组血流信号检出情况对比
两组血流信号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瘤血流情况对比[例(%)]
注:两组比较,Z=8.204,aP=0.000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临床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而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早期及时接受规范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临床早期诊治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4]。
目前临床诊断乳腺疾病多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MRI、红外线、钼靶X线摄影、高频彩超等,其中MRI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价格较为昂贵,不适用于常规体检;而钼靶X线摄影对肿瘤位置要求较多,且难以区分正常致密性乳腺组织及微小病灶,故早期诊断准确率较低,因此临床多采用高频彩超进行早期诊断。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可反复检查及检查迅速等优点,且临床应用不受肿瘤位置及大小影响,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结构及影像学特征,进而提升诊断准确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组高回声晕、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低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的发生率均较增生组高(P<0.05)。从细胞结构可知,恶性度低的肿瘤组织呈膨胀性扩展,而恶性度较高的肿瘤组织呈侵入性扩展。乳腺导管癌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组织侵入纤维物质、脂肪及周围组织时相对混杂,从而导致其边缘不光滑;且因肿瘤组织呈侵入性生长,从而导致其形态不规则,引起高回声晕;此外,由于乳腺导管癌肿瘤细胞含有较多的间质成分,增高其声波反射程度,进而后方回声衰减[5]。本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组血流信号强度高于增生组(P<0.05),由此可见,肿瘤周围血流信号随着恶性程度增加而上升。分析原因在于,由于乳腺导管癌恶性程度较高,其所需的营养物质也不断提升,因此肿瘤周围出现大量血流,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及血流。所以,临床可从血流信号及超声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评估肿块性质,进而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综上所述,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血流信号可显著提升早期乳腺导管癌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