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2019-03-18何成军李晓琴2
何成军,李晓琴2,曾 诚
(1.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成都 610110;2.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都 610059)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新的乡村运动,中国也不例外,当前这样的规律正在得到验证[1]。中国的城镇化使得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以往的城郊地区也逐渐开始城市化,在人们追求心灵家园、情感寄托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变得越来越受欢迎[2]。可以说,乡村旅游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3]。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进入2.0版[4],其最大的特点和诉求就是要让乡村旅游从单一旅游方式(类型)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转变。而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必须依托和依靠乡村空间,这就对乡村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自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着力点和平台[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农业部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统领和指导作用。美丽乡村成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续和提升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产业的兴旺[6]。在国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要求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成为了优先路径。由此看来,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4]。
一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是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要素向乡村旅游依托地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乡村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与旅游产业发展和活动联系不断加强的现象。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一致,在此前提下,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发展空间、服务人员、管理组织以及其他设施设备,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为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乡村人口就业、乡村经济收入、乡村风貌保存等问题,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耦合、交叉渗透、协调发展。通过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健全乡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现代化,还能实现乡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吸收乡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由此,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至少应包括发展理念和目标的融合、利用空间的耦合、资源要素的融合和组织管理的耦合四个方面。首先,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发展理念和目标上具有耦合性,二者最终目标都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环境质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在地理空间上具有耦合性,乡村旅游发展基本上选址在城郊或者乡村地区,这些地区恰好是美丽乡村建设阵地,二者耦合不仅能优化乡村用地空间,还能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为乡村带来新的生命力;再者,二者在资源要素利用上具有耦合性,乡村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生态环境、文化、设施设备等,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需要,二者对资源要素的共同合理配置是促进地区节约化发展的前提;最后,二者在组织管理上也具有耦合性。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需要融合乡村建设的规划,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也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规划,而产业选择上,乡村旅游产业成为了优先产业,因此二者规划逐渐趋于一体化;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吸纳乡村劳动力,乡村居民在从事劳动生产的同时提供旅游服务,二者在人员、管理组织上具有较高的耦合性。
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在目标追求、地理空间、资源要素和组织管理上的融合是一个协调转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优势[1],而这样的转化过程离不开动力机制的作用[7]。
(二)文献回顾
美丽乡村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8]。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随着国际社会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其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并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近几年,“美丽中国”的发展建设理念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9],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也成为关注焦点。但从文献回顾来看,关于二者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互动关系的讨论,真正对于相互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0]。例如,李创新认为乡村旅游同美丽乡村建设相依相生,存在时空耦合性[4];李文峰等认为二者具有紧密性、互动性、协调性和共享性[5];刘赟认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的环境优化功能、经济发展功能、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契合[11]。陈婷婷、熊莎莎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指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效应都较强,并且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阶段,系统间耦合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10]。路小静、时朋飞以江西婺源为例,指出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耦合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2]。
从上述研究看,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之间耦合关系、耦合效应、耦合作用等领域,在理论上虽较为广泛地探讨了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但在应用研究中,仍然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例如,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发展诉求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具体耦合点在哪里?内在的耦合发展动力机制是什么?其又如何影响二者耦合状态?在不同阶段耦合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关于二者耦合发展机制的根本性问
图1.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耦合动力机制概念模型
题不解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相应对策性研究的表面化和单一化。因此,理清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耦合的动力系统、机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二者耦合状态、动力强度和耦合类型,并提出相应路径和对策建议,对于谋求二者耦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耦合动力机制分析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在PSR①的概念模型基础上提出驱动—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概念模型[13-14]。该模型以因果关系为基础,认为来自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竞争优劣势等的驱动力,改变系统原有的环境、经济、文化等状态,影响人类社会采取措施对这些变化做出响应,进而改变系统状态,影响最初的驱动力[15]。这突出了系统要素受到驱动力作用而产生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驱动力、状态、响应三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协调促进,这正是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区域系统下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表现。因此,本文借鉴DSR概念模型作为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机制概念模型的基本框架(图1):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在乡村区域系统内,来自乡村系统内部需求和外部的压力驱动(D)开始耦合,在耦合过程中表现出由集聚力和扩散力组成的集散机制、推动力和拉动力组成的市场机制以及促进力和抑制力组成的调控机制,三大机制共同作用于二者耦合的状态(S),在这样状态下乡村旅游系统和美丽乡村系统做出一定积极的行动反应(R),从而推动二者更加协调发展。
(一)耦合驱动力
驱动力(D)是指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构成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的内生“双轮”,共同驱动耦合。2012年以后,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随着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农村创新精准扶贫成为了重点要求[16]。乡村旅游作为后工业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式,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这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比如,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在新村修建过程中遭到破坏甚至毁灭,整个美丽乡村建设在支撑产业上缺乏整体规划,使得乡村在寻求“美丽”的过程中忽略了未来产业的支撑,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丧失了产业基础,再加上招商引资不理想、资金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地区遭到水土污染、植被破坏,乡村空心化、商业化、城市化问题较多,丧失了“乡愁”吸引力。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乡村内部获取新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共同驱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但通常这只是耦合的“萌芽”,来自内外的驱动力还未形成一定的影响。
(二)耦合状态
来自内部的需求和外部的压力经过一定时间的催化,驱动多元耦合动力机制的形成,呈现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耦合动力综合促进协调发展的状态(S)(包括六大力量、三大机制)。
1.集聚力和扩散力构成耦合的集散机制
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和生态美食对都市居民形成巨大吸引力,乡土资源科学有效的开发,形成乡村旅游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生态旅游体验的需求,使得大规模游客在周末和节假日往乡村集聚,构成了集聚效应;而在政策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支持资金和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包括上级拨款、外来投资等),开发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美丽乡村文化氛围逐步演变成对外宣传的品牌(即口碑效应),这构成二者耦合的扩散力。对外扩散与对内积聚之间的良性互动,结合形成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的集散机制。
2.推动力和拉动力构成耦合的市场机制
在建设美丽乡村驱动力作用下,乡村的道路系统得到完善,水利工程、电力电信工程逐步改进,基础设施设备逐渐完善,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在内的接待供应要素也在政府支持下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往旅游接待服务转型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乡村供应能力,构成耦合的内部推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来自外部市场的需求结构也逐步得到完善,包括乡村观光、乡村度假、乡村美食体验等需求呈现多元化,乡村旅游市场得到细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也逐渐由社区居民、旅游者增加为投资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增强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的需求能力,这一系列要素共同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构成耦合拉动力,与推动力一道共同组成耦合的市场机制。
3.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耦合的调控机制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问题逐渐引起乡村基层组织、企业、协会、村民、外来投资者的重视,开始制定包括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规划,探索“多规合一”的方针路径,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更好服务于乡村旅游发展。此外,积极开展对外宣传、营销促销等工作,制定相关政策计划对其形成保障,构成耦合促进力。但随着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大,市场混乱、不正当竞争、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开始暴露,因此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规章制度,引导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升水平,抵制不良行为,保护环境等,构成耦合抑制力,主要是抑制影响二者耦合的不利因素,形成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控机制。
(三)耦合响应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状态的六大力量构成的三大机制在谋求耦合发展的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系统和美丽乡村系统传递信息。两大系统对耦合协调信息采取积极的行动响应,即: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关联带动、产业支撑、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等方面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又考虑到美丽乡村发展的需要,在空间利用、资金提供、设施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与乡村旅游发展统一协调,对耦合协调形成一种积极响应(R)。这种响应产生的变化,最终又通过耦合状态得到具体表现,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耦合协调,达成驱动—状态—响应的良性循环。
图2.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强度表现②
三 耦合作用强度机制
耦合动力主要在“状态”阶段集中呈现,但在驱动—状态—响应三个阶段六大力量表现出大小差异,这种力量的差异成为耦合类型形成的关键。六大力量在不同阶段的主导作用如图2所示。在图2中,横坐标表示耦合程度,其中0至D段表示耦合动力驱动阶段,D至S段表示耦合动力状态阶段,S至R段表示耦合动力响应阶段;纵坐标表示耦合动力的相对强度。
(一)驱动阶段
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耦合的驱动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内部需求和外部压力之下,耦合动力只处于催生萌芽阶段,其主导动力为集聚力和拉动力,乡村地区稀缺的乡土资源、生态环境、难忘的乡村体验、城市生活者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需求等要素成为了主要的耦合动力,这些要素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服务紧密结合。状态阶段促进力成为了辅助的耦合动力,部分乡村治理者已经意识到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引导二者协调推进。
(二)状态阶段
经过驱动阶段的动力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在一些方面追求协调状态:交通设施改善,村庄的接待设施得到完善,旅游投资不断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动力进一步加强。这个阶段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力和促进力。主要是设施设备的改进,土地、水、能源等要素的配备,以及乡村旅游规划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合一。辅助动力是扩散力、集聚力、拉动力和抑制力。主要包括投资资金逐步到位,旅游市场口碑效应开始显现,企业和个人的参与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的规划、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相应出台,这一系列因素形成强有力的耦合效应。
(三)响应阶段
经过状态阶段的改进和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已达到一定的耦合。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部分地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会出现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周边产业发展雷同、美丽乡村建设模仿痕迹过重、地方文化挖掘不够、地方组织或者个人片面追求接待服务业而忽略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及与环境的协调匹配,造成乡村支柱产业缺失,产业环境破坏,乡村吸引力下降,旅游市场萎缩。在这样的情况下,抑制力和扩散力就成为了主要的耦合动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规范化制度,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投资,鼓励创新性开发,二者耦合动力得到加强,其他动力随着耦合动力的增强而相对较弱,成为辅助力量。
(四)耦合动力组合模式
驱动—状态—响应模式的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耦合机制反映的是一般的耦合动力影响规律。但实践过程中,集散机制、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包括的六大力量相互组合,耦合形成8种动力组合模式:强集散、强市场、强调控动力模式;强集散、强市场、弱调控动力模式;强集散、弱市场、强调控模式;强集散、弱市场、弱调控模式;弱集散、强市场、强调控动力模式;弱集散、强市场、弱调控;弱集散、弱市场、强调控动力模式;弱集散、弱市场、弱调控动力模式。这8种耦合动力组合模式根据实际条件、发展路径等要素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推进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
四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耦合发展类型及协调路径
根据对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的动力系统、动力机制的分析,结合二者耦合的阶段特征和耦合动力的转变与组合,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形态分成自然耦合型、市场主导耦合型、政策主导耦合型、产业主导耦合型和逆向耦合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耦合可以根据其所处区域资源现状、产业水平、市场需求、组织管理等要素选择不同的协调发展路径(见表1)。
(一)自然耦合型
自然耦合型的乡村一般表现为集散机制、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均比较强。乡村及周边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好,区域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性很强。乡村建设在旅游业的引导下与旅游发展耦合,在乡村环境的打造、乡土资源的开发、乡村文化的挖掘、基层组织的构架、基本政策的制定等方面都紧密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因此,自然耦合型主要存在于旅游村落、旅游古镇以及知名旅游景区的周边。这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自然耦合的地区,一般吸引力强,投资价值大,旅游市场较好,外来企业发现以后投资可能性也增大。但管理者要在吸引投资的基础上,注重本地环境与文化的保护,保持可持续发展,延伸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链,加强对美丽乡村的反哺,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带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产业发展和村庄改造中去,严防“旅游飞地”现象的出现。
浙江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就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自然耦合的典型代表。该村是浙江省第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村依托安吉县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好、周边旅游市场基础雄厚、基层管理规范等优势,打造生态无水公厕和生态景观水库、农民小公园,重点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扶持“夕阳红”乡村旅游生态经济,整个村落已经发展成为生态一流、经济发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代表。
(二)市场主导耦合型
市场主导耦合型的乡村表现为强市场机制,弱集散机制和调控机制。这种类型的乡村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周边的一些村庄。一方面,乡村由于其原始的乡村风貌、乡土人情、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距离较近等因素吸引了大批外来的游客;另一方面,当地乡村旅游业还未发展,走旅游发展道路的意识还很薄弱,乡村建设比较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还跟不上旅游接待的需求。乡村旅游者的到来,开始催生社区居民有意识地进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和乡村建设,旅游者的需求引导社区居民的投入方向和投入体量,乡村的整体打造逐步走向市场化。对于这类耦合类型的地区,首先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建设,同时要注重保留乡村原来的乡土氛围和气息,保持独特的乡村面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甘肃天水武山盘古村就是这类耦合的典型代表。该村位于天水市西端,全村以渔业为主,村庄400亩河滩渗水地采用“台田养鱼”模式(池中养鱼、台田种草种树)。近年来,由于其良好的乡村环境受到周边市民的欢迎,但是村庄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较低。由于外来旅游者的涌入,村庄开始进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整个村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三)政策主导耦合型
政策主导耦合型表现为强调控机制,弱市场机制和集散机制,主要存在于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或者贫困村落。为了改变贫困面貌、实现农民脱贫,当地政府以地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原真的乡土文化为主要优势,以发展生态友好型的乡村旅游为出路,大力扶持乡村居民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并在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危房改建、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等方面给以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希望通过乡村的打造,改变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防止牺牲环境为代价脱贫。对于以政策为主导的乡村地区,在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积极性的调动,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和招商引资,创新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提升社区居民服务水平,让更多的个人参与到发展和建设中去。
表1.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发展类型及协调路径选择
四川苍溪县三会村就是政策主导扶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的典型案例。该村是国家级贫困县苍溪县内一个贫困村,近两年全村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重点发展红心猕猴桃、罗汉果等休闲农业,加强村里的“文脉”接续、乡村风貌改造和乡村建设治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出秦巴山区农村脱贫的新路子。
(四)产业主导耦合型
产业主导耦合型主要表现为强集散机制,弱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休闲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发展较好,吸引了大批乡村旅游者前往。由于旅游者的涌入,带动了周边乡村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包括改进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文化挖掘、产品打造等),这类耦合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郊区、生态农业或者休闲农业园区周边地带。对于这类耦合地区,一方面要加强对地方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美丽乡村的打造要注意呈现差异化,要紧密结合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与周边的产业发展相结合,避免雷同。
四川彭州市宝山村宝山温泉、太阳湾景区、回龙沟景区以及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的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获得“中国特色旅游乡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协调的典型案例。
(五)逆向耦合型
逆向耦合型的集散机制、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都比较弱,耦合的各种动力均不足。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薄弱,方向模糊,乡村建设比较落后,产业发展呈现疲软状态,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整体积极性不高,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呈现逆向化。当前我国大多数村庄属于这一类型。因此,对于这类地区,不管是否选择走乡村旅游道路,也不管是否要进行乡村改造,都需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在进行产业道路选择和新兴项目引进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追求优质发展道路,重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建设,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路径,进而改变乡村整体面貌。
陕西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就是典型的逆向耦合型案例。龙头村的建设主导单位为政府,在短时间内村里建起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群与青山秀水的美景形成了典型的“美丽乡村”。但是,在一阵短暂风光之后,从2013年开始,龙头村便逐渐冷清,不仅旅游产业尚未做强,同时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形成耦合效应。
五 结论及建议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应包括发展理念和目标的融合、利用空间的耦合、资源要素的融合和组织管理的耦合四个方面。结合驱动—状态—响应模型,本文构建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耦合的动力系统模型。在整个耦合过程中,耦合动力主要由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拉动力、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和抑制力构成,三大机制的六大动力驱动了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在驱动阶段,主导耦合动力的机制是集散机制的集聚力和市场机制的拉动力;在状态阶段,主导耦合动力的是市场机制的推动力和调控机制的促进力;在响应阶段,主导耦合动力的是调控机制的抑制力和集散机制的扩散力。由于自然村或者建制村的历史性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性,集散机制、市场机制和调控机制三大机制的六种力量往往相互组合,形成自然耦合型、市场主导耦合型、政策主导耦合型、产业主导耦合型和逆向耦合型五种主要的耦合动力类型,针对这些耦合动力类型需要选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路径。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农村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乡村旅游2.0和中国乡村3.0的时代已经到来,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型。乡村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变,特别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乡村地区走统一规划的道路,由此,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协调路径是未来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升二者的耦合动力,加快耦合进程,从而减少发展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需要从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入手。(1)正确认识乡村资源、经济、人口、文化、环境、管理等要素,对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做最大限度的摸底调查,并结合区域规划发展方向,明确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二者耦合的驱动力;(2)根据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的市场、集散与调控三大机制,分析二者耦合过程所处的阶段进程和主导要素,研究其耦合动力机制;(3)在耦合动力分析的基础上,找准促进二者耦合的主要机制和动力,评定耦合动力类型;(4)在耦合动力类型评定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强主要动力的维护和巩固,提升产业支撑作用,加强市场需求引导,突出示范效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为耦合协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分析优势和劣势,找准影响要素,优化环境,改善设施设备,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耦合动力,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