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以W大学为例
2019-03-18李倩
李 倩
2012 年11 月,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6 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依据。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既符合国家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笔者作为高校内审人员每年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并对兄弟院校关于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上级部门及兄弟院校在内控管理方面的建议。本文结合W 大学实际,对高校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大数据环境下W 大学内控建设现状
(一)逐渐完善内控体系。W 大学在学校内部控制治理年,建立、修订和运行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统一执行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印制了制度汇编共5 册,188 项制度。为了适应形势环境和业务活动新变化,定期梳理新的风险点,建立了内部控制手册,不断健全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等措施,充分利用内部控制“使其不能腐”的作用机理,使内控手册成为预防贪污腐败的有效手段。
为规避风险,规范业务,W 大学还重新明确了“三重一大”事项,并以手册形式下发,所有涉及业务事项对照。
(二)不断强化财务管理。W 大学根据国家和省里最新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完善相关财务制度,使学校制度与上级文件精神接轨,及时完成处内会计人员的岗位调整和轮换工作,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继续加强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经费预算的范围和标准管理经费。加强决算编制管理工作,并将年度预决算报告向教代会作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电子屏幕等,多渠道将学生收费信息、年度预决算财务报表等予以公开,自觉接受监督,进一步推进财务公开。成功上线教工和学生财务手机服务平台,教工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询工资、项目余额、收支明细以及财务制度等信息;学生使用手机可以通过微信、各行银联卡多渠道进行学宿费等缴费,在计财处、教工食堂、体育馆和校医院等实现线下微信收费,减少现金支付,提高了效率,防控财务风险。
(三)强化规范采购流程。加强采购管理是完善内控机制不可或缺的环节,W 大学涉及政府采购的项目统一由国资处归口管理。建立健全采购制度,出台新的采购与招标工作管理办法。在学校层面,采购需求、技术参数由预算主体单位负责,招标程序合法性由国资处负责,验收由国资处、使用部门负责,纪委监察处负责监督,实现了不相容职务、岗位的分离,达到了内控的目的,有效预防了廉政风险。具体做法为从参数的确定到招标文件制定,到最后招标过程,实行逐层审批,确认核对,过程监督,由不同部门实施,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大型设备组织校内专家论证,业务部门组织具体实施,相应减小了风险的发生。集中采购与委托社会代理机构采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校建立了社会代理机构库,项目批复后由监督部门负责抽取;组织形式由单位自行采购的,规范校内招标的程序和环节,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从过程组织、专家遴选、评审及结果的发布,均已步入信息化,校内专家随机抽取,提高了采购工作透明度,让采购各环节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完善职责分离,W 大学逐渐构建起纵横交互、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体系,筑起采购需求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防控部门三道防线。
(四)加强基建风险防控。建立健全了基本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将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对建设项目实施建立了内部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监控手段,防范廉政风险。W 大学成立了“基建工程领导小组”,基建领导小组由主管基建工作校领导担任,成员由计财处、基建处、国资处、纪委监察处、审计处等相关部门组成。对基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公开招投标并对政府采购进行全方面监督。对采购过程中的招、投标文件实行逐级复核制度,对招投标文件进行复核、把关,把风险降至最低。
(五)全程监控合同管理。网上审批,有迹可循。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效能,W 大学在数字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启动了网上合同审批流程,除涉密合同文本外的其他类合同均采用网上审核。在该流程中各个审批环节环环相扣、层层连接,清晰明了又全程可视,每一步的审批审核都有留痕,有迹可循。
律师介入,有险可避。对于部分涉及“三重一大”或是可能存在诉讼风险、学校利益风险的合同,引入律师介入机制。由律师进行风险评估,以律师意见函的方式发表法律意见,供业务部门和决策机构参考借鉴。
(六)重点领域纪检监督。W 大学每年全程监督招生考试、外语等级考试、干部竞聘、人事招聘、评优评奖、科研项目评审等工作,重点监督学校基建投资和物资采购的招投标工作。灵活掌握监督执纪手段,构建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工作新格局,将“四种形态”有效落实到监督执纪的日常工作中,对校内二级学院开展全覆盖的“加强管理,落实责任,以身作则,廉洁从教”为主题的廉政约谈工作。
二、大数据环境下W 大学内控建设问题
(一)认知和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内部控制作为堵塞漏洞、完善监管、优化流程等的有效管理途径,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虽对内控涉及的相关重点部门的业务流程、环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完善,定期开展相关政策的学习和探讨,但个别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学文件,不明白或不清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W 大学建立了内控体系,按照内控流程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因此执行过程中还不够严格。学校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还不够充分,也没有一套有效的适用于风险防范和评估的机制,内控管理流程还需进一步梳理。
(三)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整合。要保障内控真正落地,信息化是实施内控最重要的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实现整合和兼容是内部控制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的必要手段。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和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业务事项,目前,W 大学这些关键领域和关键风险点均有相应的管理系统,但未完全实现这些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和制约,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
(四)资金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强化。每年学校资金大盘基本固定,除了保证学校日常运行的刚性支出外,鉴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仅有的资金如何使用的合规、如何使用在刀刃上、如何最大程度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强化。
(五)合同履行控制有待进一步梳理。在合同管理方面,目前还存在各环节监控盲区,没有做到全程全覆盖。学校虽然已经明确了各类合同的管理部门,但是对合同履行有时缺少合同执行过程检查,缺少合同执行结果考核。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控制环境。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包括针对全校管理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和针对财务、采购等重点部门进行专题培训,也包括对普通在校职工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明确自身岗位在内控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全体职工在学校的引导下,应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同时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反馈,以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从而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讲内控,人人受约束”的良好气氛,促使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二)健全内部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一是做到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多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并结合从事业务和学校实际,内化成实践性较强的、具有指导性的校内文件;另一方面,应多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的深度和纬度,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二是做到内部流程控制,对学校履职过程中的各项业务进行梳理,通过组织结构图和业务流程图来明确关键控制岗位和关键风险点,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实现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
(三)加强内部权力制衡,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和定期轮岗,是制约权力运行、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措施。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权利制衡,明确“不相容”内涵,将校内各部门涉及申请与审核审批、审核审批与执行、执行与信息记录、审核审批与监督、执行与监督等“不相容”岗位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抓好干部,加强对重点岗位管理监督,规范干部岗位的职责权限,继续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坚决避免任人唯亲、平衡照顾、论资排辈和以岗定人,注重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从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屏蔽懒政怠政和廉洁风险。
(四)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加大考评问责力度。完善监督和问责,强化成果运用,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建设。一方面整合监督资源,学校督导部门、监察部门、审计等部门联动,落实工作责任,定期开展监察及内部审计等工作,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整改。另一方面,抓好内控考评问责工作,把内控考评作为触角,将内部监督、自我评价与干部考核、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并将内部监督、自我评价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内部公开,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促进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