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古树资源保护与乡土生态文化的关系探析
2019-03-18林坚周林明刘伊葭何海荣李光强郑丽智
林坚 周林明 刘伊葭 何海荣 李光强郑丽智
景宁县古树资源保护与乡土生态文化的关系探析
林坚1周林明2*刘伊葭3何海荣4李光强1郑丽智1
(1浙江省景宁县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323500; 2浙江省景宁县林业局 323500;3 浙江省景宁县大漈乡社会服务中心 323504; 4 浙江省景宁县鸬鹚乡社会服务中心 323508)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了景宁县古树资源的组成、空间分布状况、存在形式及景宁县特有的乡土生态文化,探讨分析了乡土生态文化和古树保护的关系,以及乡土生态文化在古树保护中发挥的固有作用。
景宁;古树资源;乡土生态文化;关系
古树资源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也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可以作为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1]。古树名木是城乡森林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城乡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研究探讨浙江省景宁县古树资源现状及当地固有乡土生态文化的关系,以期为畲乡古树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启示,推进畲乡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的建设发展。
1 景宁县自然概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浙江南部,介于北纬27°39′至28°11′、东经119°14′至119°58′之间,土地面积1953.3km²,是浙江省九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景宁县地形地貌属浙南中山区,山地支脉属洞宫山脉,地势呈西向座。境内小溪流众多,分属瓯江支流水系和飞东倾斜,多山峰峡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779云江水系。气候属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7.5°C,年降水量1620mm。目前有已知种子植物166科2163种,有的物种是我国特有的属和孓遗植物。
2 古树资源情况
2017年按照浙江省绿化委员会与浙江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景宁县林业局委托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景宁县的古树资源进行调查。
2.1 古树数量及科属种组成
景宁县有古树名木9168株,其中散生分布3315株,古树群分布225片计5853株,分别隶属于36科68属108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如红豆杉、榧树、三尖杉、银杏等,有特色景观树种如龙柏、刺柏、黄连木、蓝果树等,有特色乡土树种如壳斗科、樟科、榆科等。其中壳斗科种类最多有21种3277株,榆科8种39株,樟科7种231株,蔷薇科和豆科均有6种分别为49株、31株。按单个树种构成,古树名木数量较多的树种分别为:苦槠1589株、枫香1515株、马尾松1122株、甜槠1051株和柳杉887株,5种共6164株,占古树总数量的67.2%,见表1。
表1 景宁县古树名木科属种统计表
2.2 古树的保护级别结构
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中“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的分级标准[2],景宁县分布的古树9168株中,有散生古树3315株,其中属一级保护的186株,二级616株,三级2513株;有225个古树群5853株古树,其中一级67株,二级483株,三级5853株。
2.3 古树的水平空间分布
从水平空间分布来看,21个乡镇(街道)都有分布,散生古树分布较为松散,主要分布在房屋建筑物密度较高的县城及其周边乡镇,较多的为英川镇、红星街道和鹤溪街道,分别占散生古树总数的11%、9.9%和9.9%。群生古树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森林资源丰富且较为偏远的山区,较多的为英川镇、沙湾镇和东坑镇,分别占群生古树的27.8%、11.1%和8.3%,见表2。
表2 景宁县古树名木乡镇分布统计表
2.4 古树的存在方式
景宁县古树主要生长在房前屋后、寺庙宗祠旁、路旁、坟旁,除部分散生外,大多以风水林形式存在。风水林涉及21个乡镇(街道)125个村182处、面积220.1hm2,其中村落宅基地风水林主要有水口林、龙座林、垫脚林、宅基林4个类型88处147.90hm2,寺院风水林80处68.47hm2,坟园墓地风水林14处3.73hm2[3]。
3 景宁县的古树乡土文化
3.1 古树在景宁的存续原因
景宁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势整体陡峭,许多村庄都是依山而建,在房前屋后留养种植树木,有预防水土流失、防止滑坡保平安,及采集果实为食、寄托美好生活愿景的传统,从而大量古树名木得以保留和繁衍。
3.2 畲乡群众古树崇拜形式
畲乡群众对古树的崇拜,既是当地人的习俗,也是重视生态、爱护环境的表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1)认“干亲”。这是村民对古树崇拜最普遍的形式,村民在孩子出生时会挑选良辰吉日,以猪头、大公鸡等许愿认古树为“干爹、干娘”,祈求大树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每逢春节或重要节日摆祭品进行祭祀,等小孩长大、成亲或取得重大成就时进行祭祀还愿,以示答谢。还有为小孩取与古树有关的小名,如认樟树为干爹的叫樟树囡、樟树儿等。
(2)拜“神树”。逢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当地“神树”前烧香纸、摆祭品祭拜,或遇病痛和天灾等时也会去祭拜并许以心愿,祈求“神树”除邪祛灾、保佑平安,从而增进人们对古树的崇敬和神秘感。
(3)风水树、风水林。许多村庄选择风水较好的地块建宗祠、寺庙和坟墓,随着时间推移,在宗祠、寺庙、墓地周围种植或留养的树木,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风水树、风水林古树。如大漈时思寺柳杉王,树龄达1500多年,2017年6月经中国林学会专家论证为全国最大柳杉王,并入选“中国最美古树”。
3.3 畲乡群众对古树保护措施
景宁县古树资源大多是群众自觉自发保护的。一是通过祭拜古树认“干亲”的方式,以个人的力量制止他人破坏古树;二是通过祭拜“神树”或保护宗祠、庙宇周围风水林,认为采伐毁坏风水林、神树,会遭到神灵的报应和惩罚,以全村人或整个宗族的集体信仰来保护古树;三是通过村规民约,保护山林及风水林、风水树。如澄照乡四格村村规民约中,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处罚款一千元,杀一头猪,请全村村民吃一顿饭的“三个一”规定。这些措施在古树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 古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 人为活动影响古树保护
如20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致许多古树用于煤炭炼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农村机耕路建设及新农村整治、村内道路建设、排水工程建设、堆放建筑废料等砍伐、毁坏古树资源;人们在祭拜古树时因香烛倒地引发火灾烧毁古树;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库区内许多古树被砍伐、淹没,只有少量古树能被移植保护。
4.2 自然因素影响古树保护
古树历经千百年,生长逐渐衰退,同时还受雷电、风灾、雨雪冰冻、火灾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危害。据调查,景宁县近年来共有283株古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而逐渐衰败死亡,主要为柳杉、苦槠、甜槠和马尾松等。由于近年来柳杉毛虫暴发成灾、松材线虫病等松树病虫害蔓延,造成柳杉、马尾松、黄山松等古树死亡较多。苦槠和甜槠古树大部分分布在偏远山区的古树群里,密度较高,生长环境较差,造成部分衰弱死亡。
4.3 传统保护机制逐渐丧失
古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人们对古树有着深厚感情和敬畏思想,加之严厉的村规民约及良好的民风民俗,约束了人们的破坏行为。如今因大量的人员外出、迁移,青年人对农村生活习俗不尊崇,传统的保护机制在新的农村形势下,逐渐丧失了保护功能。
5 讨论与分析
(1)乡土文化对古树保护的作用。畲乡群众无论是认“干亲”、拜“神树”的个人行为,还是为建宗祠、庙宇供奉祭祀而保护古树和风水林的族人(村人)集体行为,都是通过对古树这有形“物”和无形“神”的敬畏和敬仰,潜移默化转为对古树保护的良好习俗和乡土文化,使得保护古树资源成为了人们的自觉行动。
(2)以科学辩证的方法看待对古树崇拜。畲乡群众对古树的崇拜,从表面看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但人们对种养树木、保护古树的积极行为,客观上已成为一种重视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自觉行动,从中建立起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而使村居、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
(3)利用乡土文化保护古树资源。在依法依规保护古树资源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对古树名木乡土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发掘、传承和发扬,充分发挥畲乡乡土生态文化对古树的保护功能,使乡土文化在保护古树名木资源这一见证历史的“活化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利用古树和乡土生态文化推进乡村振兴。一棵古树见证了千百年的乡村历史,积淀了一方乡土和文化,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通过充分挖掘当地古树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等多元价值,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以古树名木为依托的休闲观光、文化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让人们从中寻找到心灵和精神的归依,让城里的人愿意来、让乡下的人留得住,实现乡村振兴。
[1] 曹栋梁,卜长春,董洁.安阳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14):354.
[2] 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的通知[Z].2001.
[3] 刘卫荣,侯建花,刘浩凯,等.畲乡景宁风水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147-150.
2018-10-10
林坚(1966-),男,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邮箱:1052744567@qq.com。*通讯作者
S759.89
B
1004-7743(2019)01-0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