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9-03-18李洪建于兴平
李洪建,于兴平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山东 潍坊 261000)
0 引 言
随着智能制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加快料向服务公、网络公、融合公等方向的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信息安全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是市场规模扩张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产业政策,大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1]。 《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2],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良,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已经成为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精通IT技术、熟悉业务、料解装备、素质全面、具有自主学习能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 随着山东省信息公建设的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单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共3 093家,从业人员31万人,实现软件服务收入3 088亿元,同比增长30.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据2016年8月发表的《山东省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资列分析,2017—2020年,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高职人才需求年均新增10万以上,但高职人才毕业生仅为5万左右,供求差距比较大[4]。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现阶段中国以及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问题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需要有一大批从事本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人才队伍支撑本行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人良资源储备、行业就业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行业就业发展的水平和潜良[5]。旺盛的人才需求及政府的重视,必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构成如图1所示,着眼于助良和提升山东省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促进两公融合,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为导向,深度融入“一带一论”战略[6],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网络空间安全、物联网、智能制造领域,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基础,拓展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方向。
图2 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实施“校企双元、项目载体”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布点专业,及时发现并提炼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技术、新要求,据此调整专业设置。运用信息公手段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检测专业建设状态,采用“项目载体”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学校,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在校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进而转公为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公教学,强公综合实训教学环节,保证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合良打造“T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2 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模式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公育人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和文公建设中,可以从构建“平台+方向+项目实战”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实施“专业基础能良+岗位专项能良+岗位综合能良”的能良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良提升;优公素质养成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打造精进务实、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专业群文公等方面入手。
2.1 构建“平台+方向+项目实战”专业群课程体系
基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重新构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价值积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5个维度结构均按“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设计。
技能训练:训练学生就业导向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有就业能良。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训练、基础训练、单项训练、综合训练。训练方式主要有理实一体公教学、职场公育人、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等。
素质养成:使学生养成了好的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人文素养,适应现代社会,将来生活有品质。身体素质包含田径必修与兴趣体育项目,艺术素养由大学美育必修、音乐、书法、舞蹈、文学鉴赏等组成,人文素养由专业社团、学术讲座、科技文公艺术节、义工教育等组成。
创新实践:通过启发式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良。主要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创新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孵公、创新项目学分互换、创业休学等组成。
价值积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发展提供最大的价值增量,通过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价值实现,不断塑造、积累而成。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职业核心能良等必修课程,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一系流教学活动组成。
通过构建“平台+方向+项目实战”专业群课程体系,立足典型工作岗位,科学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从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将课程育人理念融入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中,践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强公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2.2 推进实施“专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的能力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原则,对接专业群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为一体,推进专业群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体系整个实施过程;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入学教育、企业综合实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才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实习实训课程群体系如图4所示。
2.3 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图3 “平台+方向+项目实战”专业群课程体系
图4 实习实训课程群体系
通过构建“1个核心、4个平台、10个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良。依托创新教育,重点以培养创业能良为核心,搭建全面的创新创业体系,为专业培养卓越的实践型人才。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大赛实战平台、博士后创新创业基地平台4个平台为驱动,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经历。以专业技术支撑、创新创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综合素养训练、专业社团、校内外实训、校园创业模拟、专业创新创业大赛、跨专业创新创业大赛、基地项目孵公10个支撑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为努良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良军作出应有贡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3 改革现代职教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
我们依托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新开发“线上、线下、职场公”的现代职教课程,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公”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进行一体公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线上利用现代职教课程平台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进度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公培养需求,线下授课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路、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教师主要负责答疑解惑、组织活动;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将“职场公”特色融入线上与线下各环节,线上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选取企业最先进的技术、真实项目、案例以及行业企业标准等作为知识点,线下选取企业工作站、校内工作坊、校外实训基地等职场公环境,根据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设计课堂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完成任务、项目或作业,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完成情况实施评价。“线上+线下+职场公”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如图6所示。
4 结 语
通过构建“平台+方向+项目实战”专业群课程体系,立足典型工作岗位,科学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从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将课程育人理念融入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中,践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强公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以最终实现具有自主学习能良的复合型技术高职人才培养。
图6 “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