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现
2019-03-17赵新宝
赵新宝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和谐、合作与宽容的基本理念,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哲学内涵是新文明观的基本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天下大同,天下为公”思想升华。深入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共创美好家园,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来实现对美好目标的追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推进全球治理、实现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价值
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身过得好,还希望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一样过得好,彰显了我党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努力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曾明确的提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基本观点,这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了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价值取向,推动着国与国之间向着互利合作、共谋发展、共同繁荣的趋势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天下大同”思想的升华
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变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是越走越宽阔,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立足实际,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对“世界向何处去”进行了哲学剖析,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为全世界发展中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内涵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想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就必须要针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分析,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里没有系统化的针对人类共同体的作出论述,但是在探索人的本质这一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的这一观点,在深入分析这个关系时,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个人存在的基础,个人对社会发展具有改造的作用,个人也必然是在社会关系中所进行,而社会又是由个人组成的,二者之间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个人的理解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个人具备有共同体的基础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通过个人活动来创造社会关系,同时也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活动。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实现由对个人本质研究走向共同体研究,关键在于他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个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个人的生活所需也是从社会中获取的;相比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个人劳动、消费逐渐与社会相联系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发展也必然体现为个人发展,二者是相互存在与发展的关系,如果社会的发展以其中某以群体为牺牲时,就意味着社会对共同体的破坏,那么,共同体需要维护共同体中个人的平等地位,以此才能实现不断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传统“天下大同”思想的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这个层面上的“天下”不再是特指某个朝代,而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人。《论语》中记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种“天下大同”的构想就是儒家眼中的理想社会,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安居乐业、生活和谐正是理想中大同世界具体体现,它覆盖了世界上的所有人,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升华。
众所周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指明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结合与升华,又是从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阐释,新时代的中国正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做出关于互利共赢世界新秩序的新构想,这种境界与深度远不是传统儒家思想所能企及的,这种新的构想方案在全球治理中以包容、开放的心态贯穿其中,这是一种超越民族意识全新的世界观,必将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更光明[1]。
二、构建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发展的价值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由于受到当前世界复杂格局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首次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新时代主题,此思想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理论的一大创新。
(一)人类命运共同體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外交思想理论的一大创新
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并未明确提出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类似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新中国的外交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需要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对国际发展给予了准确把握,这是理论创新的一大跨越,对外开放的实践证明,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局势更加错综复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受到了世界的关注,2005年9月14日,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他认为共同繁荣、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有望使21世纪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思想。在外交思想方面,在中国梦之后又提出“亚太梦”的思想主张,随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全世界的发展前景做了清晰的判断。总的来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历史经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人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建立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分工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并未超出国家命运共同体发展阶段,也非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虽然国家利益第一仍是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但是以邻为友更加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共同繁荣。要推进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打破冷战禁锢,推动和平发展的“新阳光”穿透贫穷、落后与战争带来的阴霾,加强完善国际组织机构功能、规则,保障全球治理落到实处,全人类携手应对、共克时艰是大势所趋;始终牢记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才是化解风险、推进全球治理的根本之道。
当前全球化发展正遭受逆流干扰的态势,地区合作面临退步的现象,其中某些经济大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全球治理面臨着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全球治理相结合的主张,为推动全球治理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习主席提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包容开放,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这是在世界经济体的领导人当中,首次由中国领导人提出关于全球治理的理论,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足以表明这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民的人心所向。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讲话中提出:“发展视为第一要务,各国之间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这就意味着新的文明观需要再度被重视起来,《论语·子路》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么这就是说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相互倾轧,如果人人德行高尚那么天下将太平和谐;反之,德行废气就会乱象丛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太平和合”,这就需要停止资本主国家之间的相互消耗,在国际市场上推行太平和合的价值理念,同步提升人类的道德素质,坚持道德与物质相辅相成,才会实现互利共赢的繁荣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梦的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国际间发展关系。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宏伟蓝图,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外交实践相结合是划时代的创新体现,只有在实践中落实,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这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中国的发展也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中国更愿意以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也愿意用新的理念寻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共赢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归宿就是实现“太平和合”,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与世界人民一起打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那么不同的民族、不同意识向台下的人们,要牢记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态度来面对新的挑战[2]。
总的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源于勤劳的中国人民自身的智慧经验,也是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必经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时代的价值追求,也是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国必将会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携手同行,共创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梓妤.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7,(01).
[2]胡伟.“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