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下的思考
2019-03-17于燕翔莘海东
于燕翔 莘海东
摘要: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律,正因其独特的发展规律,造就了其在大学教育发展中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意识 创业思维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的传播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基石。由于我们的国家、民族、公司、团体等都是以人为基本单位的组成体,所以必然遵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规律,也有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为了让人组成的团体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衰退期来临前进行创新,从而进入又一次生命循环,这是件非常值得大学生去学习、研究和延展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要创业,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是学会“像创业者一样思考问题”是每一位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思维方式,同时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和训练民族未来接班人此项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存在最大的壁垒是突破中国千百年封建“重农轻商”和“官本位”的思维架构体系。我国虽在人类文明史中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单就法律一项而言,我国的刑法是全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典法律,而我国的民商法、经济法却远远落后欧洲,甚至日本。中国人认为经商是走投无路之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非常典型的育人写照。创新创业教育在传统教育者和家长眼中就是无稽之谈,被贯上“跟风”、“无用”等一系列词汇。创新创业教育也在众多非议中,举步维艰。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似乎是反常规化模式,在已经近乎为成人思考模式的大学首先推广,而在创新能力最强的小学还沿用最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也收到传统知识普及、理论讲授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灵活多变的实践操作形式。同时,在教学效果评价中,沿用一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也难于体现真正有价值的效果。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从最早的成功企业家演讲到如今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走过了多个有代表性的历程。2010年至今是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几年,从最原始的由政府人力社保局牵头,引进国外的创业步骤教育到创业者人格特质论教育,从创业电子模拟实训到学校众创空间、孵化器建立真正扶植学生企业,为社会做贡献,在众多的尝试与探索中,我们走过若干弯路,同时也在里面汲取了经验和教训。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性确定了其特殊的发展轨迹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与时俱进性,使得其演进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更替速度极高,对于创新创业导师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也相对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我国最先引入了国外专门针对社会人员创业培训课程,以SYB、SIYB、KAB课程为主,主要是创业步骤和实操理论为基础的课程。随后,为了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可操作性,加入了网络实操环节,模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虚拟交易实现公司運行。这两者结合在大学的推广非常普遍,但是运行效果不佳。随后,创新创业教育转向特质教育,研究优秀创业者各方面特质,通过邀请成功企业家到校演讲,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这种形式的弊端在于企业家授课水平和内容很难把控。创新创业教育在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企业管理授课模式,类似于企业管理课程,其实和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向能力提升和思维模式演变,创业思维、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工具开始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悄然兴起。短短十年历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更替速度之快,超过任何一门专业学科。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是新兴科目与舶来文化教育的融合教育的体现,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即伴随着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的演变历程,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发展速度和本土化历程,其独特性确定了在发展过程中特殊的发展的轨迹。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确定了其生态化发展的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精神、创业实践与就业能力三方面内容。仅就业能力一项就可以分为专业知识能力、核心通用技能和企业职务能力三大部分。这其中仅核心通用能力还可以分为心智模式、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魅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六项。当然,每项能力又可以扩展诸多内容与标准。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包含了国家政策、社会资本、企业管理、心智模式、人才培养和创建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正因为该学科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国内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趋势,还涉及校内的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容错机制和产学研联合发展机制建设,所以无论在国家和地方层面,还是在学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化工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确定了其融合式发展的规律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程中要求所有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真正从事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认知。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有别于社会创业者,他们对于专业领域技能的依附性较强,即在某一行业或是某一领域中因熟知流程、工艺,才有可能创新流程和工艺,或是做产品升级或优化,即产品迭代。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专创融合,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真正让创新创业呈现价值,是在专业教育中提升社会实践价值,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下的思考
(一)重视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建设高品质慕课,确保知识传播更替速度
打破师资所属学院管理方式,整合校内外6类师资,建构2个方向师资矩阵体系。集合校外师资包含企业导师、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导师、风投导师3类;校内师资包含管理型师资、教学型师资、专业和科研型师资3类师资,建构横向授课团队和纵向项目指导团队两大师资矩阵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平台,支持创新创业教师职业发展,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生涯满意度,构建教师多元化价值渠道。
建设一批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建设一批高水平MOOC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开展“翻转式”课程教学改革,推行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MOOC课程共享机制,开展高校间在校生跨校选课、学分认定等工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体现我校特色,以项目特色为基点,构建线上理论课+线下见面课的课程授课模式,带动教师转变传统重复授课模式,把特色课程推向全国。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提示初创企业成功概率
精准定位众创空间特色,突出“农业特色”,拓展合作渠道,探索校校、校政和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5年内聘请100位创新创业校内外导师,围绕专业研究领域建立天津农学院创新创业项目池。“创新创业大讲堂”以创新创业类教学专题为主线,辅以各级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如学术沙龙、主题研讨、专项讲座、系列特色课程等。
依托地区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广泛开展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施展的平台。研究建立特色基地建设和学生基地实习实践活动配套与倾斜政策,规范基地和实习管理,鼓励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从而提升初创企业成功概率。
(三)重视高校专创融合发展,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作用
积极开发课内“创新实践短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思维与实践能力,采取课内集中授课、集中研讨的方式,课外分散实践,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组织学生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探索和方法训练或开展创新创业技能集中训练和培训等。
着力落实课外“师带徒教学”的项目落地工作。“师带徒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将科研教学项目实际转化成为学生可实际运营的项目。这不仅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通过“师传徒”、“老带新”的形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这种形式的创业最为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作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综上所述,創新创业教育因其特殊发展规律、生态系统化建造方式以及融合式发展规律,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发展的方式。通过实践,总结了当下最为有效的方式,同时也还有诸多问题,有待一批批创新创业教育先驱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苏益南,朱永跃,陈永清.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2):60-62.
[2]杨桂芳,龚成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人才开发,2008,(08):27-28.
[3]余可发.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维度及其 综合评价——一项来自江西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探索性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3):78-82.
[4]陈子彤,李娟.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92-294.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