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微电影《功守道》之文化寓意

2019-03-17梁晓晶

长安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微电影隐喻

梁晓晶

摘要: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典型的、综合性极高的文艺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声音及节奏等符号系统。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切入点,以微电影《功守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剖析电影中的情节、镜头和音乐的多模态隐喻,诠释影片中蕴含的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认识多模态隐喻在影视作品的重要地位,为影视作品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多模态隐喻;微电影《功守道》;文化寓意

文章编号:978 -7 - 80736 - 771 -0(2019) 01 - 082 - 02

一、引言

隐喻在日常交际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即人类语言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言语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20世80年代,认知隐喻学开始兴起,隐喻研究真正独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内涵。莱考夫(Geroge Lake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过去数载,众多语言研究者只关注了纯语言文字隐喻,但是语言文字只是众多信息传播媒介的一种方式。人类认识与参与的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这种单一的语言交际模式的局限性。因此,语言研究者开始关注除了语言文字之外的图像、色彩、声音、动作等非语言形式的交际模态。荷兰学者Charles Forceville在其专著《广告中的图画隐喻》中首次从视觉层面上探讨广告中的图片隐喻,打破了以往学者对隐喻研究只停留在纯语言层面的局限,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拓展到了多模态研究平台。此后,多模态隐喻理论被广泛用于平面广告和教学等领域。但将多模态隐喻理论用于剖析国产微电影的案例并不多见。本文深度解析多模态隐喻在微电影《功守道》中的成功运用,彰显了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巨大表现张力,与深刻的表意方式,阐述了影片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电影与多模态隐喻

近年来,新兴传媒技术迅猛发展,一方面,极大的加速了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呈现出多维性。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大繁荣对传统语言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与挑战。电影艺术作为主要的视觉文化,从结构角度分析,电影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及语言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从功用角度分析,电影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一个民族的电影传承的是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价值观,也会映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这种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用性决定电影的隐喻也应是丰富的、多维性的,多模态的。从表意效果来看,成功的表意应是语言材料和多种非语言材料的完美结合。

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影视作品的制作、研究及解读提供了重要引导作用。電影的非语言表达模式包括:表演动作、镜头,音乐甚至包括语调的高低及停顿等非语言性交际符号。众多非语言性交际符号通过导演的说戏与安排、演员的个性化表演、镜头的独特选择等共同组成影视语言,所有这些过程,都富有隐喻性。影视作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众多表达手段和符号系统建构隐喻。艺术家通过建构一系列隐喻建立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隐喻意义。隐喻不仅表征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且隐含丰富的文化意蕴。隐喻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及认知经验的积淀与浓缩,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映射。同理,影视作品所建构的隐喻必定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并非是将一堆图像和声音简单地堆砌。

三、《功守道》中多模态隐喻之文化意蕴

《功守道》在2017年11月上映。由文章执导,马云、李连节、吴京等主演。该影片以中国太极为载体,借助电影艺术舞台形式,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情节隐喻

电影由一系列叙事性故事情节组成,从而构成整个电影的情节链条,每个故事情节都服务于影片所要阐述的思想意蕴:艺术家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建构为隐喻图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影片中马师傅与泰国的泰拳、拳击、日本的相扑进行了对决,结果都是马师傅“巧胜”这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影片选择了慢镜头来渲染暴力的打斗场景,把暴力场景诗意化,突出了暴力的形式美,使这部分打斗情节富有诗情画意。慢动作镜头的运用符合东方的审美情趣,富有诗意性和灵动性,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映射,细腻地展现出了深深根植于东方文化土壤的艺术魅力。这部分情节所建构的隐喻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审美心理“天人合一”及传统的儒家道家的哲学精神“仁”、“义”、“智”、“礼”、“静”,“悟”。

中国的武术文化、武术精神在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中国武术思想与文化的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和“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气”的聚散决定生命的形成与消亡。“气”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是生命的精髓。武术外在的形态如“功能”、“神韵”、“技法”等均为“气”的演化与外在体现。“天人合一”是主客相融,物我统一。这就是每场格斗马师傅之所以占据优势的原因。

其次,电影中的格斗情节是承载民族精神的形象化载体,成功诠释了:“武术是包容,武术是礼让”的民族气韵。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尚义”、“尚德”、“礼让”的传统,带有浓郁的“仁”道色彩。这一点区别于西方英雄主义的“尚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义”、“尚德”、“尚柔”的文化魅力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礼让优先。影片中马师傅举止稳重、不急不躁,打斗时好像不是一场格斗而是舞蹈般的表演,从而展现了舞武结合的形式美,意境美,映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及含蓄的情感内核。

(二)镜头隐喻

镜头是电影语言基本的语言单位,一个个镜头组接为“场”,然后由场形成段落。电影的隐喻主要由镜头框来表现,优秀的镜头框必定包含特定意象,这就会形成“隐喻图像”。优美细腻的视觉意象,一方面给受众带来极大的视觉愉悦,另一方面对于影片的主题表达与人物阐释也是关键。艺术家将所有镜头框联系与统一起来,从而建构整个影片的“隐喻图像”,最后实现电影的隐喻价值。

影片中“扬芳池”场景非常吸引受众眼球。当马师傅推门而入时,映人眼帘的是环绕四周的苍翠墨绿的青山,接着是一个巨大的形似八卦的擂台和碧绿如玉的流水。此处是全景长镜头,镜头或静或动,动是在全景画面的横移中形成画卷式构图的空间流动,形成了有意味的空间造型,营造了诗意的场景空间。一方面,受众获得了美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受众获得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这一镜头以美丽俊秀、清清碧水,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首先,这些视觉意象拓展了受众的心理空间,刺激了情感信息的传递,激起受众特殊的情感体验与领悟。这些视觉意象像中国的水墨画,有人物有山水,映射出一种冷静、庄严的全视角的历史审视,这是东方式的精神内核:同时彰显了东方的超然于物外的生命哲学及超脱、顿悟,禅韵人文精神。再次,“清清碧水”此视觉意象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柔”、“尚静、”“阴阳相生”、“飘逸”、“空灵”的禅韵文化魅力。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水”的哲学。水虽至柔至软,但可水滴石穿;水似无形无状,但可包容一切。所以中国的武术从更高更深层次的维度去解读并非是外在的格斗技巧而是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和体验,对生命的领悟和敬畏。影片成功运用这些形象的,直观的视觉意象,诠释了深奥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文化理念。

(三)音乐隐喻

音乐是影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营造电影隐喻意义的重要手段。音乐通过塑造听觉意象渲染气氛,补充视觉画面内涵,协助影片表达主题内核。此影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马师傅与诸多武士的格斗,这一部分的配乐主要以节奏欢快,灵动的打击乐为主。受众在视觉体验上是马师傅与众多武士格斗的激烈场面,在听觉体验上是时而紧锣密鼓时而空灵悠远的配乐。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与听觉上的刺激水乳交融,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表现张力极大地渲染了气氛,调动了情绪,增强了影片的节奏美。中国传统的格斗延续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将动作与音乐韵律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武术的动作之美在于动作中所隐含的音韵节奏之美。优秀的武者动作既轻灵又沉稳、舒展而柔美、虚实相间、刚柔交替,如行云流水。影片要表达这种细腻而又深邃的情感体悟,借助了多模态的表达方式,达 到了强烈的表现张力与饱满的艺术效果;同时映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动”,“静”的独特文化情怀。

影片结尾处的音乐可以说是影片的点睛之处。音乐《风清扬》,建构了空灵悠远、柔和平静的听觉意象。这一听觉意象和马师傅身穿一身素衣参悟拳法的视觉意象完全融合。这是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完美融合;这是“动之美”与“静之美”的完美融合。这一意境是多模态隐喻运用的最精妙之处,也是影片思想内核的点题之处,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推到的顶峰。

四、结语

通过深度离析微电影《功守道》中多模态隐喻的运用,阐释了隐喻所承载的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影视作品的创作、研究、诠释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时也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孙英莉,沈嘉达.影像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l).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微电影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