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数民族佛教文化认同以及传承研究
2019-03-17高金玉
高金玉
(盐城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北方地区始终是发展变迁最为活跃的区域,无论是南进还是迁徙,总是在不断吸收或发扬各民族的文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多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及传承。当北方少数民族处于阶级矛盾最为活跃的时候,恰好是宗教在社会中迅速兴起和流行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传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
一、佛教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中原佛教文化和辽代佛教思想
1.辽代佛教和中原佛教文化的关系
若是说辽代佛教文化和中原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业界普遍认为辽代佛教文化属于继承了中原的大乘佛教文化,尤其是以继承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居多。结合史料记载信息来看,辽代佛教界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华严学学派的发展,尤其在辽代的中后期更是涌出了大量的华严学高僧,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辽代的华严学学派视为是对唐朝华严学的集成和复兴,等于对唐代的华严学理论重新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这也就使得以往的“融会诸宗”精神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气象,最能够代表辽代华严学学派发展的代表性著作,就是传世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一书。
2.佛教文化对契丹民族文明的影响
在契丹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在持续积极地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从政治层面的借鉴律法、官职等要素,到宗教层面的借鉴哲学、佛教文化等,很大程度上对契丹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对于佛学文化的吸收带动了契丹民族辩证思维水平的演变提高,如辽道宗耶律洪基在著作《释摩诃衍论》中,曾经引用过华严学总论以及别义相关的理论系统,展现出了对于佛教文化的独到见解。另一方面,因为辽代的佛教主要是传承唐朝的佛教文化,印度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后,经过和儒家文化的融合之后,逐渐演变成了我国独特的中原佛教文化,塑造着辽代社会上的文明思想观念。
3.佛教文化对契丹民族政治的影响
政治和文化从来就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佛教文化在辽代的不断兴盛,逐渐为辽代政权的合法化做出了诠释。辽代的佛教思想主要是继承唐朝的华严宗等佛教文化,但是在基础上又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主要将“重教轻禅”和“融禅入教”作为了辽代佛教的主要思想,从而为辽代的独立政治提供了佛教思想依据。而且,辽代时期佛教文化的核心是“真心”思想,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包容性,恰好能够迎合辽代统治者对于政治统一以及巩固多民族政权的统治思想,这也使得佛教文化成为了辽代统治者缓和各民族矛盾、实现社会统一的重要思想武器。
4.佛教文化对契丹民族文化的影响
辽代的佛教文化实现了对于唐宋时期中原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鲜明地体现出辽代利用佛教文化巩固政权的创新性以及民族个性。其中,最能够代表辽代佛教文化创新的就是“显密圆融”思想的出现,这是在继承华严宗佛教思想基础上实现创新的重要表现,属于将华严宗和密宗进行融合之后,演变成了“显圆”和“密圆”思想,随后又将二者进行融合推出了具有辽代道教文化特征的“显密圆融”思想体系,体现着辽代佛学文化的创新特征。这说明辽代政权和契丹民族并没有一味接受中原佛教文化,反而有意识将其作为基本框架,构建出了具有契丹民族文化特征的佛教文化体系[2]。
(二)中原佛教文化和西夏佛教思想
1.西夏佛教和中原佛教文化的关系
参考学术界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西夏佛教主要来源于中原大乘佛教,在西夏境内广泛流传佛教思想的属于与华严学有着密切关联,以宗密和澄观为核心的华严禅思想。另外就是在西夏后期具有深远影响的藏传佛教噶举派以及萨迦派等佛教思想文化,甚至在西夏发展的后期阶段,汉藏佛教的思想文化还呈现出了不断兼并融合的发展势头。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传世的西夏佛经资料,如《首楞严经》《释摩诃衍论》等著作的出土,印证着西夏的佛教文化和华严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从另外一些西夏佛教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西夏佛教的思想,同样在中原佛教文化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的继承。
2.西夏佛教对中原佛教文化的吸收
西夏政权的发展壮大,说明其在学习和吸收汉文化的同时,注重保护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同时借助汉文化的先进思想实现了创新式的发展。西夏的佛教文化可谓是集中原地区净土宗、华严宗以及禅宗等佛教宗派思想的大成,整体上承袭了唐宋时期中原大乘佛教的思想文化系统。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孝道的广泛流传,这也使得孝道成为了西夏社会当时的主流思想,这一点从《正行集》《慈觉禅师劝化集》等西夏传世的佛教经典著作中可见一斑,说明西夏时期实现了对于中原佛教文化的吸收利用,从而逐渐用中原的汉文化以及佛教文化,来凝聚西夏社会的文化向心力。
3.中原佛教文化对西夏佛教的辐射
若论西夏时期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当属佛教思想体系,甚至从现存的传世资料中来看,佛教文化在西夏社会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道教和儒教的思想文化。目前,已经证明现存的有关于西夏佛教的传世著作已经达到了400多卷,几乎已经占到了西夏社会传世经典著作的一半之多,这些文献资料进一步印证了西夏人当时已经对佛学思想实现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西夏时期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础是“真心”思想,佛教实践理论的思想是菏泽禅法以及华严学,再加上西夏后期逐渐出现融合了汉藏佛教理论框架的思想体系,所以西夏的佛教思想体系又多出了大手印法等藏传佛教思想体系,其思想核心主要是“观心”。
4.佛教思想对党项民族发展的影响
西夏社会当时面临着北宋、南宋以及辽、金等王朝虎视眈眈的威胁,很大程度上需要不断强化政权的稳固性,所以西夏统治者一直非常看重民族特色思想文化体系的构建,以期辐射带动政治水平的发展和巩固。党项民族对于佛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情况,甚至已经超出了契丹民族做出的贡献,若是结合文献资料来看,当时的西夏佛教僧团里有为数众多的党项族人,如“寂照国师”“鲜卑真义国师”等佛教高僧,其实都来自于党项民族。这说明党项族当时已经在广泛地参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党项民族改良外来文化、实现民族个性文化发展的文化创新能力。
(三)中原佛教文化和高昌回鹘佛教思想
1.高昌回鹘和中原佛教文化的关系
在唐宋时期,北方地区有一支活动非常频繁的少数民族力量,史称回鹘,后来又将在高昌地区定居的回鹘部落称之为高昌回鹘国,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权,因此也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高昌地区自汉朝时期起就多多少少开始接受了佛教文化以及汉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成为了传播古代大乘佛教文化的中心位置之一,所以地区间佛教文化及思想的传播基础极为深厚。可以说,高昌回鹘基本上继承了唐朝时期佛教寺经典文献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僧馆制度,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藏传佛教随着吐蕃军队流传到了高昌地区,逐渐形成了汉藏佛教思想体系共同发展的佛教文化发展局面[3]。
2.佛教文化对高昌回鹘政治的影响
在高昌地区广为流传的佛教文化,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政治意义,主要是为了稳固当局者的统治权,这也使得佛教文化开始具有了西方学者所阐述的“超民族的性格”。根据佛学文献资料记载,当时高昌回鹘的统治者曾经被佛教教徒赞誉为“无量寿佛”“化生菩萨”,就连辅佐统治者的近身官僚也被称之为“大势至”“观音”等菩萨,显露出利用佛教思想文化体系来美化当局者统治的社会现象。高昌回鹘地区当时流传着各种形式的宗教思想文化,而且当时的统治者本着宗教宽容态度并未多加干涉,进一步说明高昌回鹘的统治者想要通过宗教思想文化的盛行,牢牢巩固民众对于统治政权的服从。
3.佛教文化对高昌回鹘思想的影响
高昌回鹘地区民众信仰最多的宗教当属佛教,当然回鹘的民族文化也在深远影响着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根据有关于回鹘佛教文化的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回鹘民众,普遍信仰佛教所阐述的融合了成佛和求生弥勒净土的佛学思想,并且随着这种思想的深化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回鹘民众始终坚信的人生应当追求的终极意义,说明回鹘民众乐于相信轮回报应以及天堂地狱等佛学思想观念,这也深远影响了回鹘民众世界观的选取。同时,在高昌地区的佛学文化融入了回鹘族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改变了传播佛学文化的基本方法,体现着回鹘在接受佛学思想文化时的独特民族智慧。
4.佛教文化增强了高昌回鹘文化的认同
在文化认同感方面,中原佛教文化中的往生净土和成佛等思想,深远影响了回鹘民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异于为当时的民众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慰藉力量,从而在尊重回鹘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佛学文化的广泛传播。佛学文化的传播,对于回鹘的民众来说算是能够学习中原大乘佛教的主要途径,对于回鹘的统治者来说又可以进一步强化思想统治,属于能够推动高昌回鹘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力量。回鹘的民众又以其民族智慧,实现了对于中原佛经奠基的再编辑和再创造,使之能够适应本民族的文化接受习惯和现实发展情况,增强了回鹘对于汉民族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二、北方少数民族佛教文化认同分析
(一)佛教思想体系巩固各民族政权
辽代所建立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主要是以华严学为核心,以“显密融合”为思想理论。西夏建立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具有综合性,因为在前期主要以华严宗为发展的主体,后期则以藏传佛教的流行为主,此后逐渐实现了汉藏佛学思想的统一。相对而言能够兼并包容的高昌回鹘政权容纳了多种宗教思想的共同发展,但主要还是以佛教为宗教信仰的核心地位。佛教在不同政权社会上的广泛流传,体现着政治独立以及民族个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发展。
(二)中原佛教文化充实各民族文化
纵观西夏、高昌回鹘以及辽代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是将中原的大乘佛教文化作为核心宗教信仰,同时注意结合契丹、党项以及回鹘等民族的传统习惯,打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因此,中原大乘佛教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完善本民族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此后各少数民族政权始终致力于翻译和改编有关于中原佛教文化的思想著作,以期不断为各自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理论借鉴,这一点从高昌回鹘出土的大量佛教译本中可以窥见,说明各民族非常重视中原佛教文化在建设完善本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
(三)中原佛教文化促进各民族融合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显然辽代、西夏以及高昌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都构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最终导致我国北方的佛教文化普遍以华严学为内核,具有轻禅重教的思想格局,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佛教思想文化逐渐走向了统一和融合。在初期阶段,辽代、西夏以及高昌回鹘社会中广为流传的是中原佛教文化,后期逐渐又出现了禅宗思想复兴的趋势,使得“禅教合一”逐渐成为了佛学思想格局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到了禅宗思想在唐宋时期逐渐盛行成佛教主流的影响。这种佛学思想格局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了中原佛学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佛教思想逐渐走向了一体化。
(四)多元佛教文化强化民族文化认同
我国属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发展的漫长时间里,多民族的文化始终在不断发生交流和碰撞,最终实现了伟大的创新性融合,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悠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宗教文化在强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契丹、回鹘和辽代都接收了中原佛教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核,同时结合本民族文化的族源、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实现了佛教文化的融合创新,造就了各民族对于佛教文化信仰的同一性。中原佛教思想文化不存在“正统观”或者“夷夏观”的狭隘性,真正将各民族放到了平等的地位,宣称“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打破了种族的界限,最终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稳固性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强化。
三、北方少数民族佛教文化的传承
(一)佛像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如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几乎一开始就信仰佛教,同时也逐渐成为了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力量。比如,我国首批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德,其避暑山庄周围存在的着数量众多的寺庙,主要是由康熙时期的清政府所建,本意是为了满足当时北部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对于佛教文化的学习需求,由此借佛教文化提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朝廷的配合度。如今,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有十二座藏传佛教寺庙,通常被俗称为外八庙,基本上每座庙里所侧重的主尊佛都有所不同,不仅佛像的数量众多,而且普遍集清朝佛像制造工艺之大成,由此具有细腻精美的特征,极大地凸显出了清朝时期佛教文化的极高地位。
(二)集佛教文化大成广建寺院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传承佛教文化的时候,着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造寺院活动,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礼佛之心有了物质载体,进一步升华了佛教文化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比如,在建国之前辽代已经开始着手广建寺庙,此后的二百多年也一直没有中断,直到辽代最终亡国。从整体的布局情况来看,辽代修建的寺庙基本沿袭了前朝前殿后堂的基本构造,还创新性地在院落两侧打造了对峙式的楼阁,在出殿的前后设计高阁的形式,便于将佛塔建造在寺院的中轴处。而且,辽代时期已经逐渐淡化了僧人的宗派分歧争议,反而很看重向民众宣传朴实的佛学教义,所以建造的寺庙周围通常不会设置相应的子院,反而多是设置下院属寺。辽代时期寺院的建造结构及空间布局,显然是受到唐朝时期北方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导致固有的佛教信仰性质产生了不同的变化情况[5]。
(三)革新北方少数民族认知
佛教文化的发展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达了崭新的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不仅具有全面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能够适用于各个文化层次人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才会这么容易被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权以及民众所认可,成为了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此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认知层次的差异,也影响着其对于佛教文化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文化基础薄弱地区的民众,僧人总是会先宣传仪轨、法术等技艺,因为最容易为文化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所接受。但是,像佛学教义一类知识理论体系比较发达的宗教,具有极高仪轨的文化层次,能够让民众了解到多样的伦理内容,随着不同于汉传佛教思想文化体系的藏传佛教的流行,北方少数民族对于佛教文化的认知习惯也开始逐渐革新[6]。
(四)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佛教艺术
佛教文化具有精妙的艺术性,能够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传输给民众多样化的佛教艺术文化,因此进一步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民众对于佛教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如泥塑、壁画或者绢画等艺术作品,都深远地影响了北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促使少数民族民众加入到了创新汉传佛教艺术的行列当中,逐渐促进了汉传佛教艺术以及民族独特艺术文化的并重发展。到后来,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拓展中原佛教文化的发展范围,逐渐投入精力发展佛典翻译以及出版事业,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佛教思想文化的纵深传播,同时带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延伸发展,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最终在不断扩大和更新规模的同时,演变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佛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不断学习提供的推助力,同时佛教文化也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才能始终保持独特的魅力,进一步推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因此说佛教文化已经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多民族成长发展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