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音乐演绎对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

2019-03-17李红青张霄洁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仪式可视化

李红青 张霄洁

(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民族音乐是相对于中原音乐,由少数民族创造的音乐艺术形态。与中原音乐先天娱乐身心的奢靡所不同的是民族音乐始终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有效形式之一。民族音乐起始之时就同民族传统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因此,立足民族传统音乐的基本存在,剖析民族音乐中主要文化的映射,以传统民族音乐演绎的通俗仪式为立足点,探究新时期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下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的原则、目标、方法。

一、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民族音乐概述

(一)文化视域下民族的音乐源头

民族音乐同中原音乐相对应,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创设并经审美锻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音乐与生俱来的习俗仪式淡化了音乐本身的娱乐属性,民族音乐的文化孕育和承载成为音乐艺术成型的催化剂。首先,民族音乐的形成源于田野乡间劳作活动。一方面民族音乐通过对劳作行为的直白性模仿逐渐引申为民族舞蹈音乐,比如彝族《究木拉》反映的是彝族儿童学习劳作的场面。另一方面民族音乐的产生源于少数民族群众对劳动行为的符号化抽象和劳动场景的艺术性罗列,比如藏族群众音乐艺术《砌墙歌》起初就是源于藏族工匠的建筑劳动,而后被艺术化抽象为民族音乐。其次,民族音乐源于大众对宗教神秘主义的信赖,在生产力落后的群体性生活中通常认为音乐具有超凡自然的功能,在特定活动或者场合中运用舞蹈表演、说唱艺术,寄托民族群体的心理活动。比如瑶族《盘王歌》。民族音乐起初就是民族大众愉悦鬼神,以达到驱邪消灾的产物,特别是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信仰自然万物,对自然的敬畏也逐渐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久而久之,民族音乐的超凡功能逐渐被社会接纳,以祭祀为主题的民族音乐也逐渐在民族聚居区盛行[1]。再者,民族音乐的非娱乐性存在使得民族音乐通过自然传承、家庭传承的形式发展,换句话说以反映人类起源和族群历史发展的叙述性题材成为民歌等民族音乐形式所垂青的内容之一,比如哈尼族音乐《开天辟地歌》、独龙族《创世纪》等基本上都是民族民间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而彝族民间歌舞《梅葛》则基本上以群众对本民族历史发展的传承诵唱为主逐渐演变为民族音乐形式。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起还得益于与大众生活休戚相关的婚丧嫁娶活动,特别是民族器乐的发展基本上源于婚丧嫁娶活动,比如蒙古族群众《哭嫁女》等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源于早期的婚嫁仪式。文化视域下民族音乐源头的审视基本上是对民族音乐形态的历史追溯。

(二)文化视域下民族音乐的特征

文化视域下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不同于汉族音乐的享乐与奢靡,民族音乐与生俱来具有特定的存在价值,在音乐艺术的规范化历程中民族音乐始终秉持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属性。首先,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仪式性。民族音乐兴起基本上源于民族传统仪式中声乐点缀和特定器物的打击。换言之,民族音乐基本上依附于传统仪式,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渐与仪式相分离成为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比如哈尼族《跳丧舞》作为古老民族音乐形式,起初是哈尼族丧事仪式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民族融合和中原音乐的传入,《跳丧舞》逐渐被娱乐化,但基本上同丧事活动相关联。一方面民族音乐的仪式性表现在音乐演绎背景和演绎环境的特定仪式布局,使得民族音乐在特定的仪式中诠释自身艺术魅力,比如藏族音乐《砌墙歌》在音乐表演中需要相关劳作背景的衬托,蒙古族群众音乐《哭嫁女》在演绎中通常同婚事活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民族音乐自身演绎需要特定仪式渲染、衬托,比如柯尔克孜族音乐《挤奶歌》在演绎中需要通过舞台表演来彰显歌曲自身的魅力,否则歌曲本身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次,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性。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比如瑶族《清筶定》、藏族《锅庄舞》是佛教音乐演绎的重要音乐,但是前者重在强调佛教天命论,而后者通过音乐舞蹈的演绎诠释着来生、灵魂不灭的基本宗教观念。另一方面同一民族不同地域音乐差异也较为明显[2],比如临夏回族民间“花儿”以青少年情爱曲目为主,而张川回族“花儿”以赞美社会变化为题材。再者,民族音乐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民族音乐与生俱来的仪式性使得民族音乐同宗教文化、祭祀文化等密切相关,比如景颇族音乐《木瑙斋瓦》主要反映景颇族乡土文化,哈尼族《开天辟地歌》、独龙族《创世纪》等主要反映民族群众对人类本源的认知,折射着典型的祖先崇拜、族群祭祀文化。此外,民族音乐还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特定的功能性,民族音乐通常以“进酒歌”“爬山调”等功能鲜明的曲调表达音乐本身的功能与指向,同汉族音乐的委婉相比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直白性[3],往往使人们通过曲名便能知晓音乐艺术演绎的场景、表达的主题。当然,民族音乐属于世界音乐,具有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三)民族音乐中主要民族文化的映射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反映的有效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之一。纵观民族音乐的规范化和艺术革新历程,民族音乐艺术的演绎折射着民族文化的大体甚至全部[4]。

一是基于民族音乐本身的艺术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艺术的主要组成,民族音乐的演绎折射民族艺术文化外在框架和内在品格,比如鄂温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音乐艺术表演中都彰显着游牧民族空阔、大气的艺术特性。

二是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民族心理。民族音乐对音乐属性的追寻和艺术本身的注重基本上以民族心理为主,比如苗族民间歌曲“情歌”等映射委婉细腻的民族心理[5],傣族群众在泼水节舞蹈音乐《喊嘎喊黄》歌舞表演中以象脚鼓演奏着重体现群众欢快愉悦的内心,而傣族群众的“喊海”则是内心悲痛的反映。

三是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婚嫁文化。婚嫁仪式是民族音乐兴起的重要源头之一,少数民族在婚嫁仪式中创造诸多妇孺皆知的音乐曲目,比如蒙古族群众的婚嫁活动有着极为完善的音乐演绎,在迎亲时通常以喜中生悲的《哭嫁女》《离娘调》为主,曲调低沉、气氛压抑,表示女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没齿难忘和对娘家的依依不舍[6]。而后多以欢快音乐《古树盘根》《鸳鸯采莲》等曲目为主,在祝福新人新福的同时希望新人子孙满堂。

四是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丧葬文化。民族音乐中对丧葬文化的反映是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演绎中的创新,一方面,民族音乐中通过对鬼神的愉悦、祈求逝者的来生,折射着民族丧葬文化中关于灵魂不灭的诠释。另一方面,民族音乐通过特定演绎形式,彰显着特定的丧葬文化习俗,比如哈尼族群众在丧事活动中通常以《跳丧舞》为主,在丧事活动中通过化悲为喜的音乐舞蹈演绎,彰显对死者的孝道与爱戴。

五是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民族音乐从混杂到规范的转折点,民族音乐演绎对宗教文化的折射,即体现在关于对宗教观念的反映[7],比如瑶族音乐《盘王歌》中的《清筶定》基本上从词曲中反映着佛教天命论,而佤族宗教音乐复杂多样,除早期宗教音乐对“阿依俄”的祈祷外基本上以敬畏万物、信仰万物的普遍性宗教音乐为主。当然,部分佤族群众在宗教信仰中信仰“水鬼”,在宗教音乐中也有不少民间曲调同“水鬼”有关。

六是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祭祀文化。民族音乐演绎中有的通过直白性或者专门性的祭祀歌曲反映民族祭祀文化,比如彝族《祭典歌》通过叙述性的直白反映彝族群众有“毕摩”主持下的家族性祭祀文化[8]。有的则通过歌词的形式祭祀活动的细节和祭祀仪式的忌讳表达出来以供群众照做,比如瑶族祭祀音乐《盘王歌》中的部分曲目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传递着瑶族祭祀活动中的基本环节。

七是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图腾文化。民族音乐对图腾文化的音乐演绎主要以歌颂和图腾传说的说唱为主,对民族图腾的歌颂是民族音乐折射民族文化的关键,比如纳西族群众认为青蛙是本民族图腾,在长期社会生活和音乐创作中关于青蛙图腾的赞颂歌曲举不胜举。而民族音乐中对图腾传说的演绎,主要以人类起源、神话为主,民族图腾文化夹杂在其中[9],比如景颇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民间说唱音乐基本上都是以民族图腾的传说为主,特别是彝族《梅葛》除阐述民族发展的历程外也在个别乐段中涉及到对民族图腾传说的记载。

二、基于民族音乐演绎的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

(一)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的原则

民族音乐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随着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时代性洗礼[10],特别是民族文化受商业模式冲击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环境严重被挤压,原生态民族文化日趋变异,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的原则中,一是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务必以音乐艺术的良性传承为原则,避免民族音乐艺术演绎中的流行化、通俗化。特别是商业模式冲击下民族音乐被裹着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所蒙蔽,影响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11]。二是务必坚持民族音乐的扬弃原则。一方面,民族舞蹈音乐中孕育着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迷信、低俗文化,在民族音乐的可视化构建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制约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民族音乐的演绎仪式浓重、在实际演绎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中扬弃势在必行。三是关联性原则。民族音乐演绎的可视化构建就是要依托民族音乐原生态的仪式,通过民族仪式折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又致力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哈尼族《跳丧舞》至今在农村地区沿袭,但同传统丧事活动相分离,同地方体验式互动型旅游相结合,实现民族传统音乐可视化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四是坚持多样性原则。实现民族音乐演绎中传统文化可视化的多途径发展[12],比如裕固族音乐《格萨尔王》演绎特定历史文化时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展示、公益卡通画等多元化的途径折射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与音乐魅力。

(二)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可视化构建的途径

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结合民族地区的发展实况进行有效的文化视觉化[13]。换言之,民族音乐中传统文化的可视化构建就是要利用音乐艺术,实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视觉审美,使镶嵌在民族音乐深层的文化精髓通过音乐符号承载在大众眼前。要实现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一是要立足民族旅游,促进民族音乐群体的体验式参与。一方面,民族地区将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简易舞蹈音乐同旅游资源关联使游客参与其中,通过游客的自身体验,使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被大众所认同接纳。另一方面,直接将民族音乐作为独立旅游资源,使简明意了的民族音乐在大众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可视化审视。二是注重民族文艺,推动民族音乐艺术的舞台性转化[14]。民族音乐受传统文化和复杂仪式的影响逐渐脱离舞台,特别是原生态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被流行音乐挤压后,民族传统的社会接受程度逐渐降低,民族音乐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也逐渐淡化,要实现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务必要重视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精华,使民族音乐重登舞台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透过音乐艺术审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立足整体音乐,构筑民族音乐卡通人物的可视化。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承载可以通过3D技术等进行音乐人物形象和特定场景的勾勒。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雕刻、蜡染等技术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卡通式的抽象,实现民族音乐对民族文化外在的可视化承载。四是整合音乐影音,构建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影视化。当前多媒体客户端和网络影视技术高度发达,要实现民族音乐演绎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可视化构建,可以利用影像技术对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进行抢修,从而实现民族音乐中传统文化的可视化构建[。

总之,要实现民族音乐中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务必要厘清民族音乐的基本源头和属性,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民族音乐中传统文化的类化,立足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通过现代媒介技术实现民族音乐演绎中民族文化的可视化构建,成为新时期挖掘民族音乐、凝聚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仪式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十岁成长仪式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仪式感重要吗?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