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联合PBL“二位一体”教学法在药学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2019-03-17赵立春王志萍
王 刚 ,王 洋 ,赵立春 ,梁 爽 ,王志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对于药学专业本科生而言,经过大学前三年半的专业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但应对社会一线的工作能力稍显不足,尤其是药品研发岗位。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应聘人具有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之外,还注重应聘者是否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比如是否做过的课题或发表的文章等。对于本科生来说,求学期间没有时间去科研部门实习,而毕业设计就成了填充这一缺失的唯一途径,也是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通过开展毕业设计,学生能提前进入专业的科研领域,了解最新发展动态,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毕业设计的选题均来自各个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大多属于基础研究范畴,这与科研岗位的要求是非常匹配的。如果学生在我校进行毕业设计,其在收集整理资料、科学分析及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应为其走向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比如部分学生只知道做实验,至于为什么做根本不清楚。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传统的毕业设计都是以老师的想法为主,甚至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效率,设计好所有的实验内容,学生只要机械的操作就可以了,导致学生可发挥的空间极小,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会独立分析问题,更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照单抓药”。这种不开放、不合理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方法。
1 Seminar联合PBL教学法的可行性
Seminar教学法是将知识传授由单向灌输变为师生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以老师和学生为共同的主体,针对某一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1],Seminar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Seminar最早见于18世纪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学。20世纪初,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将Seminar引入到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使得Seminar教学法盛行一时[2]。到目前为止,Seminar在我国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仍然生机勃勃,推动着我国教学的发展[3-5]。Seminar教学法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效果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只有准备Seminar的学生花费时间进行选题、查找文献、阅读文献及讲解文献,而参加Seminar的学生如果事先不预习,对于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很难产生兴趣,因而对其能力提升帮助不大。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也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新的改革。教师在课前将知识点转化成问题发放给学生,课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同时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6]。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查找文献和总结的能力。目前,PBL教学法在我国多所医药院校逐渐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文献调研发现,PBL教学法在药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报道较多[7-9],而在药学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未见报道。然而,PBL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耗时长,受到知识背景的影响,学生为了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通常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效率不高。
尽管PBL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并不完美,但笔者认为,两种教学法都非常适用于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因为毕业设计是对一个科学问题主动探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涉及了PBL教学法的问题,又涵盖了Seminar教学法的师生互动。因此,如果能将Seminar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联用于毕业设计中,构建“二位一体”教学法,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即让学生带着相同的科学问题去查找资料,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通过讨论择优选择最佳解决方案,进而确定该生研究的方向。这种良性的竞争势必会缩短PBL教学法的耗时,提高Seminar教学法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本研究探索性地将PBL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联合应用于药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针对二者联合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2 Seminar联合PBL教学法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药学专业毕业实习生6名,其中男生2名,女生4名。毕业设计的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共7个月。
2.2 研究过程 本研究将Seminar和PBL教学法联合应用于药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包括毕业设计选题、资料收集及整理、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及最终的论文撰写。
2.2.1 选题 首先由老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研究方向及每个研究方向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拟开展的实验内容及相关要求。其次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进行文献调研,收集整理每个方向的资料,此时不固定各人的研究方向。最终以学术讨论的形式每位同学逐一进行汇报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根据每位同学的汇报结果择优选题,通过良性竞争确定每个人的研究方向。
2.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完成第一步选题,学生也就了解了即将要做什么,也知道为什么做了。接下来就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做。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文献检索,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与方法,快速掌握实验操作。为了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减少资料收集的时间,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二位一体”教学法,即教师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引导学生对研究背景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讨论,从而确定准确的关键词,利用scifinder、pub 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进行快速检索。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同样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有目的地筛选文献。比如实习学生所选的课题是基于转运体靶向小分子前药的设计与评价,主要是对母药结构进行修饰,使其成为转运体的底物,进而通过转运体来提高母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合成路线的检索是整个实验设计的关键,学生在文献检索中,直接输入了拟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关键词),但并没有查到需要的文献。经过对立题依据的研究讨论后,将关键词改为含有拟合成化合物相同的连接键,而结构类似,很快就得到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2.2.3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实验设计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实施过程,毕业设计的选题往往涉及到药学的多个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和药物分析等。实习学生已经完成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是他们实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在制定实验方案时,首先让每位学生根据文献结果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但方案要求不同,包括试剂与试药、仪器、反映路线及结构分析鉴定方法等。然后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汇报,包括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同时邀请药物化学的老师参加讨论。通过师生的互动,找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择优选择可行的实验设计。
2.2.4 结果分析 科研课题既要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还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搜集和分析整理数据,以便从中找出规律,对科学问题做出解答。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整理、直观图表、纵横比较等方法,发现数据呈现的规律,建立实验数据的联系。尤其重视阴性结果,往往新的发现就在其中。指导学生从实验方案、实施过程、实验记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找到问题所在。
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合成酰胺化合物的时候,几乎试遍了所有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但在反应液中一直找不到目标化合物,非常着急。经过对实验过程、文献调研和实验方案多次分析回顾,在实验操作中发现了一些异常。当加入溶剂后,样品并没溶解,而该生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继续按照文献按部就班的做下去。结果就是始终得不到目标化合物。根据多年的实验经验,笔者提示学生考虑一下是不是溶剂选择不合理导致的。于是学生立刻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发现母药的极性很大,而文献报道药物的极性很小,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别,应用文献里面的溶剂根本不能溶解母药。于是更换了一个大极性的有机溶剂,果然得到了预期的目标产物。类似的结果分析贯穿整个实验过程,教会学生通过结果分析找出解决难题的“钥匙”,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2.5 论文撰写 论文是检验阶段研究成果的唯一书面材料,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语言简洁、结论正确。从学生上交的论文初稿中发现诸多问题,比如逻辑性较差、语言啰嗦、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针对问题,首先笔者对论文进行了点评,及时指出问题,但并没有给出答案。其次,组织集体讨论,根据问题积极寻找修改方法。最后组织预答辩,组织学生进行论文汇报。通过这个过程的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能依据事实进行合理的推断,有时还会迸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好点子。
2.3 效果 联合教学法帮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储备了丰富的背景知识,而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非常清楚,因此对评委提出的问题回答得非常全面和具体,整个答辩过程非常流畅,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6名药学专业实习生顺利通过答辩,其中2篇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而且联合教学法也受到了带教老师认同,有待进一步的推广。
3 体会
药学研发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往往需要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对于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唯一能够进行这方面训练的环节。而传统的带教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适应科研岗位的需要。而本研究探索性地将PBL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应用于药学本科毕业设计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笔者认为,两种教学法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这既打破了被动死板的教授方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二位一体”教学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科研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学生的英文基础较差,直接接触英文文献,学生会力不从心,容易产生挫败感而降低参与度。另外,学生的问题过多,导致带教老师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实习带教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这些都是新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改变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将新的教学法逐步应用于国内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