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因子与脑梗死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19-03-17夏慧张新江
夏慧,张新江
1.扬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扬州 225009
脑梗死是导致成年人长期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心脏病、精神压力、过度饮酒、糖尿病、饮食不当、吸烟、高血压等。目前认为,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是一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1]。动脉硬化属于慢性炎症病变,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推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等炎性因子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存在密切联系,加强对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或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炎症与脑梗死、炎性因子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借鉴[2]。具示如下。
1 炎症与脑梗死
脑梗死属于脑缺血性脑损伤,其发病过程中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发挥分泌、吞噬、分化、迁移作用,对炎性因子的分泌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炎性细胞因子与前炎性细胞因子是产生于炎症反应的两类因子,其中前炎性细胞因子是机体的内源性抑制剂,在机体炎性反应过程中可发挥其自我调控作用,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是脑梗死病情加重的相关因子,可推进机体的缺血性损伤。因此,炎性因子对脑梗死发展具有抑制与推进的双重作用,具有潜在的提供预后信息的功能。另外,在缺血后炎症反应进程中,缓解脑梗死患者超早期炎症反应并以此促进修复脑组织应纳入临床治疗的考虑之中,炎性因子可作为一项神经保护的治疗靶点。因此,炎性因子的水平对于脑梗死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炎性因子与脑梗死预后
2.1 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合成于人体肝脏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蛋白,属于急性期反应物,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标记物。当机体发生损伤或感染,炎性细胞被激活并产生IL-6、TNF-α等细胞因子,从而对机体上皮细胞及肝细胞产生刺激,造成CRP大量合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其中性质稳定、较为敏感的炎性因子,且不受食物等因素影响。有研究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hs-CRP显著升高的表现,梗死面积越大hs-CRP水平越高,但患者处于恢复期时hs-CRP水平可降至正常,且随着病程延长hs-CRP水平逐渐下降,该研究证实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梗死程度及其预后情况呈正相关性,因而hs-CRP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状态[3]。
2.2 TNF TNF-α是一种主要分泌于单核-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属于前炎症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对机体血管内皮和神经功能造成破坏,参与机体血脑屏障的破坏与炎症反应的激活,对血管炎症过程起调节作用。作为脑梗死后炎性表达的相关炎性因子,TNF-α水平于脑缺血发生1-3 h内升高,24-26 h内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有研究报道,TNF-α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NF-α水平异常升高是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该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脑梗死面积越大,其水平越高[4]。另有研究表示,脑梗死患者TNF-α水平与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具有相关性,提示TNF-α水平检测可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评估提供参考经验[5]。
2.3 IL IL是一种产生于单核-巨噬细胞的肽类物质,是临床典型的前炎性细胞因子。IL-1对机体同时具有神经保护功能和脑组织损伤作用,IL-6是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调控炎症机制作用的关键递质,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发展过程,IL-18参与机体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可诱导IFN-γ产生,且与许多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免疫保护及调节作用。有研究显示,IL-1、IL-6作为机体的促炎症因子,其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后显著升高,证实IL-1、IL-6检测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疾病的发生;而IL-10作为抗炎因子其水平在脑梗死患者体内呈明显升高趋势,由于TNF-α、IL-6等促炎症因子含量的增长,IL-10等抗炎因子水平也随之相应升高,该研究证实炎症因子水平越高则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评分越高,其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因此IL水平检测对预测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6]。
3 其他相关因子与脑梗死预后
3.1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MMP9是一种水解蛋白酶,其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及其严重程度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等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3.2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MIF是一种促炎因子,可抑制巨噬细胞的移动并使其在炎性反应中聚集,促进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强化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从而加重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且其含量与NIHSS评分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检测指标[7]。
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G) 脑梗死患者VECG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且与INF-γ呈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炎性反应可促发血管损伤,造成VECG含量增长。
4 小结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的炎性反应可造成机体脑组织损伤,也可造成机体其他器官炎症反应[8]。炎性因子作为炎症反应的标记物,与脑梗死预后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应加强对CRP、TNF、IL等炎性因子动态水平的监测,有效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