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燕雀”捉松毛虫
2019-03-17
1958年,在浙江省温岭市实验中学周围的山冈上,有大片挺拔的马尾松。可是,队员们在松林间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又一只松毛虫。这一发现可不得了!因为这种松毛虫满身毒毛,如果落到人身上,轻则皮肤红肿,重则中毒发烧。更可怕的是它的繁殖能力还特别强,如果不加以防范,很快会把成片的松叶吃光,导致松树一棵棵枯死。
为此,实验中学初一(2)中队的中队委员召集了一次特别的中队会,和队员们商量消灭松毛虫的办法。队员们有的建议用飞机喷洒农药,这个方法见效快,但当地不具备条件;有的建议去捉松毛虫,再用火把它们烧死,但这个方法太危险且见效慢。于是,他们分别去查找资料、寻访有经验的老人、咨询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了解到益鸟能消灭松毛虫。他们又走进松林,经过观察发现,山雀、燕子、黄鹂等益鸟在林子里飞来飞去,就是在捉松毛虫吃,可当时这些益鸟在松林中的数量太少。队员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更多的益鸟请来呢?
“做人造鸟儿窝,让益鸟儿安家。”队员们群策群力,形成了这样的决议,并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分头向科技人员学习造鸟窝的方法,搜集麻皮、稻草,又挖来黏土,有模有样地做起鸟窝来,还把100多个自制的鸟窝一个个挂在了松林里……
数日后,当队员们再次来到松林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不少鸟窝里住上了益鸟,它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捉松毛虫吃呢!
俞明德老师带领队员们往树上挂鸟窝
■推荐者感言:
自1958年2月共青团中央做出决定,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种植、除四害、讲普通话”三项活动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支支“绿化近卫军”“红领巾采种队”“益鸟小队”等,开展了许多贴近日常生活的少先队活动,其中一些活动至今仍在少先队组织中延续并发扬光大。“邀请‘燕雀’捉松毛虫”活动就是生动的一例。这类活动坚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不仅倡导了以科学服务生产、生活的理念,而且促进了队员在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实践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