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江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典型调查
2019-03-16王嘉祺
王嘉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率先打造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样板区,奋力走出特色、高效、精品农业发展新路子,利用假期时间,我们调查走访开展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典型调查。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意义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应对农业发展现实挑战的需要。随着国内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以及今后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价格下跌、效益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现实挑战。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适应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食品消费已由注重“吃饱”向更加注重“吃好”转变,绿色、优质、安全、营养已经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增收的需要。促农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终极目标。
(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腿在农业,短板在农村。实践证明,农业结构优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生产生活水平高,率先建设小康社会基础牢、优势大、步伐快。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增厚产业链条,农业逐步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有效破解了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
二、2017年牡丹江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典型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2017年,牡丹江市依托山区半山区资源禀赋,坚持发展优势高效产业,延续高效精品道路,打造特色优质品牌,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种植业布局。全市总播种面积978万亩,玉米面积413.9万亩,较上年463.9万亩调减了50万亩;大豆面积222.8万亩,较上年195.8万亩增加了27万亩;水稻面积70.6万亩;小麦面积0.8万亩,与上年持平;薯类面积20.8万亩,较上年25.3万亩减少了4.5万亩;杂粮杂豆达到18.6万亩,较上年14.9万亩增加了3.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29.7万亩,较上年216.7万亩增加了13.0万亩,其中,白瓜子面积76.7万亩,较上年69.9万亩增加了6.8万亩;蔬菜面積51.5万亩,较上年50万亩增加了1.5万亩;药材面积4.5万亩,较上年2.6万亩增加了1.9万亩。
三、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建议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讲话精神为统领,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大文章”等新要求,坚持打生态绿色有机牌、走特色高效精品路,围绕“菌菜牧林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和“烟果薯菊杂”等区域特色精品产业,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减乘除”并用,以结构布局优化释放新潜力,以三产融合互动强化新支撑,以经营方式创新提升新动力,逐步构建特色化、高效化、精品化、集约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提升牡丹江市农业综合素质、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当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基础建设。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快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打造技术集成、设施配套的高标准特色产业基地、园区。
(二)强化生态保护。树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维,围绕山水林田湖,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方式,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扩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面积,全面加大森林、湿地、草原等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结合山区半山区地貌特点,采取整区整片推进的方式,实施小流域、中小河流、裸露山体治理等项目,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三)强化改革驱动。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动力引擎,按照“三权分置”的导向,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促进土地流转向规模经营集中、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按照权属清晰、量化到人的标准,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破解农村集体资产固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四)强化政策引导。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农业补贴、补助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不违反项目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渠道不变、集中捆绑、定向扶持的方式,加快推动各项农业政策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
(五)强化机制保障。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作为强化农业基础作用的现实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导向。
(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养什么”问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农村党组织班子中来,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需要选干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评业绩,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效果定奖惩,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向农业调整结构上转移。
(作者单位:063210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