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吃瓜群众”

2019-03-16付厚智

特别文摘 2019年6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围观归属感

付厚智

“吃瓜群众”不是什么值得追捧的词汇,它代表着“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看热闹和个人没有利益冲突,又正好可以填补空虚的内心、消磨时间。为什么人们会对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充满兴趣呢?

围观带来的归属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分5个层次,从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低级的需求如果未被满足,人们就不会产生高级的需求。例如一名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不会对安全抱有奢望。另外,如果一个人在两种不同需求面前,需要做出选择的话,他经常会选择更高级的需求。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公理:人的任何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种需求。围观这种行为也不例外,它满足了“归属感”的需要。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在商业街看到了一群人围在一起,似乎很热闹,你的心里会发生什么呢?

很多人的第一答案是好奇心,想要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你实际上就把自己和围观群众看作了同一个整体,你想要加入其中,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知道真相”的围观群众。你在此刻消除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差别,归属于这个群体,围观现象便产生了。

围观现象中会出现觉醒。有时我们会听到,很多围观的人在离开现场后会自己嘲笑自己说:“这么个事儿还让我在那看半天。”这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觉醒。他们在满足了自己的归属感需要后,有了审视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开始期待自己下一次能够干点“正事”,不再沉迷于这类“闲事”。

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

“看热闹”也属于人類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当人们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做一个吃瓜群众看看热闹能够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让人恢复心理平衡。当我们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包括酸葡萄心理。人们通常会说“你看那些名人和成功人士,他们其实活得只是看上去好而已,谁还没有烦心事”等这样的语言聊以自慰。因为人是需要自尊平衡的,我们需要把自己想得很好、受人尊重,而实现这一心理需求就得借助社会比较、社会关系来满足。我们之所以关注别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关注自己。通过别人的样子,能更好地了解和安慰自己。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镜像自我效应”。人们会把他人当作镜子,如果别人过得很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显得自己过得不好,这就让我们不开心,人们会倾向于忽略这件事情,这就是另一种防御机制,叫否认;而如果别人过得不好,我们就愈发想去关注他,甚至关心他,因为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我们过得很好,至少没有遇上太大的灾难或羞辱,这对我们的自尊心也是一种补偿。

社会需不需要围观者

不可否认,吃瓜群众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每一个看热闹的人而言,潜意识里仍然对社会事件持关注态度,并且认为社会是需要公平和正义的,这对于个人自尊的实现以及心理平衡大有裨益,所以在满足个人心理健康上有积极的意义,吃瓜群众显然要比冷漠麻木、对世事毫不关心者好得多,这至少是一种心理正常的体现。

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人们应能够主动积极地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从社会效应来看,围观产生更多的是负面作用。围观有时会破坏距离感、规则感和法律感,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当然不排除有些围观,诸如微博、朋友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大量转发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关注度,在某种意义上也的确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在一个正常、理性的社会中,群众运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反而说明其他的诉求渠道不畅通,所以这样的事情越少越好。

(摘自《大众健康》)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围观归属感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