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有效路径

2019-03-16金怡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调查德育实践社会实践

金怡

摘要:社会调查的有效开展是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提高社会认知能力,丰富社会体验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运用网络查找、文献查阅、实地观察、访问交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时要分析其利弊。在遇到难点时,可采用基于问题的设计有效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基于研究对象的选择提升学生调查研究的灵活性,基于多元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法。

关键词:德育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73-04

著名教育学家克鲁兹斯卡娅认为,学校的目的既然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就不能与世隔绝,必须扩大儿童社会感受的范围,使学校跟真正的社会生活接近起来。生活即教育,社会是课堂。孩子们只有融入实际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改善生活、改变社会的途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认识、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国外德育实践活动多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呈现,其往往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美国德育主要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主,法国已经在初中、大学预备班和高中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日本以综合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韩国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分为知识和研究活动两个层次,德国也开展了相应的课题学习等研究方式。

在我国,社会调查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调查在我国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德育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能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法治意识,了解社会公共政策,也能提升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

德育实践活动中社会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直面现实的社会问题,亲身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积极、互助的人生态度,提升具有责任担当的公民素养,有利于学生健康、顺利地融入社会。为此,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在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于此,小学生社会调查的过程可以分为发现、寻找、思索、行动四步。

1.发现。学生了解学校和社区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在学校和社区的调查,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或社会生活问题。然后将小组观察发现的问题集中起来,以投票的方法确定研究的具体方向,选定课题。选择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明确分工,制定调查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等。

2.寻找。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负责方案的一个部分,包括:提出问题、了解政策、制定方案、设计行动计划。学生结合调查方案,寻找支撑研究问题的信息,展开调查,厘清该问题的具体内容及成因,寻求解决之法,同时寻找可利用的资源促进问题解决。四个研究小组各自按照既定分工,分别利用业余时间调查寻访、查阅资料、研究探索、设计解决方案,清晰地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

3.思索。学生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思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可操作性,从而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方案演示的材料可以包括书面陈述、信息来源渠道、图表、照片、手工制作等,还应包括:小组承担部分所要求题目的书面概要,本部分的图片描述,注明本部分收集信息资料来源的出处。

4.行动。学生将思考的行动对策付诸实践,宣传自己的行动,在更大范围辐射,实现研究价值。教师可全面开展主题式系列活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演讲辩论、分工协作、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公民素养,发挥道德模范的社会辐射效应。

二、小学生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了公共问题之后,在分组收集问题的资料信息时,参与社会调查的小学生受知识水平、环境、人际交往等条件的影响,在调查的方法和途径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调查常常和收集资料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学生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培养主体参与意识,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初步形成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有效措施。

針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可提供的条件和社会调查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1.网络查找法。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查找具有其他社会调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受地理、人际交往等条件的影响,查找资料全面、迅速,但资料多,选择难,也是网络查找的缺点。教师需要多加引导,帮小学生把握资料查找的主题方向。

2.文献查阅法。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及家中书籍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可能比较长,速度比较慢,不够全面。

3.实地观察法。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调查方法,具体直观,学生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但这种社会调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时空条件、财力物力的限制。

4.访问交谈法。这是直接感知调查内容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能第一时间收集有效信息。学生通过直接与被调查者进行口头交谈,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但耗时较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谁作为被调查者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访问交谈的成功率,问题设置要求较高。

5.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调查面广,信息量大,问卷调查假定研究者已经确定所要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打印在问卷上,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由调查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但收集大样本有难度,学生进行问卷分析的能力有限。

上述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在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三、小学生社会调查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學生走进社会进行调查时,往往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其自身能力、教师的指导、社会的配合度都会直接影响调查的开展。

1.基于问题设计,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的针对性

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调查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问题设计有效与否。小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会有以下几个不足:首先,问题不能聚焦于研究目的,主题性不够。其次,问题表述不够完整,如何设计出更易于大家接受的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再次,问题种类较为单一,学生对于设计客观性的问题比较拿手,而对于需要研究对象具体表述的开放性问题常常不知道如何设计。基于问题设计中的不足,教师在指导学生调查时要关注问题的设计。

(1)通过问题链预设提升问题的逻辑性。在访问时,学生可以围绕研究目的,采用“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链进行预设。如学生开展的以“关于城市牛皮癣问题的研究”为主题的研究,预设的问题有:什么是城市牛皮癣?你看到哪些地方有城市牛皮癣?怎样界定合法广告与城市牛皮癣?城市牛皮癣有哪些危害?我们小学生怎样用实际行动抵制城市牛皮癣等。要提醒学生在实际的调查活动中根据调查对象和所处情境的不同,在观察思考的同时,灵活地把调查内容进行分解,以问话的形式说出来,使被调查者能认真负责地为我们解答问题和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学生应针对每个调查问题,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有必要吗?需要几个问题还是只需要一个就行了?以此使问题设计更有效。

(2)根据不同调查需要确定调查题目。在编制问卷时要关注问题的多样性。简单问题用封闭性问题和单选题,复杂问题用多选题;一般问题用开放性问题,敏感问题用封闭性问题;答案单一的用单选题,答案多样的用多选题。问题语言表述要中性。例如:“下列人物您喜欢谁?”这句话如果改为“您喜欢……吗?”则被认为是有诱导倾向的题目,不够客观。题目的编排要先易后难,可适当安排检验性题目,标志好单选还是多选。

(3)完善问题表述方式,使之易于接受。小学生容易提出过于直接或泛化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可明确问题范围要适中,以免回答者无从下手。同时,在表述问题前,可以将调查目的或调查背景向被调查者说明,以便其更好地把握主题,切中要点。提问时要注意礼貌,并能顺势追问。被调查者的戒备心理在后期会大大减弱,敏感的问题可以放在问卷或访谈的最后。

2.基于研究对象的选择,提升学生调查研究的灵活性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因为人的素质各有不同,学生们有时会遇到一些障碍,个别孩子遇到挫折后易产生消极心理,应着力强化小学生应变能力的训练。

首先,充足的活动预设可以让学生研究前心中有底,脑中有法。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设置几种障碍请学生探讨应变措施,甚至开展模拟调查。例如:“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采访或者调查,你该怎么办?你会想什么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将解决的办法找出来。可以用现场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多动脑筋,提高应变能力,少走弯路。

其次,要让十来岁的孩子和社会接触,教师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引导,让他们明确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不论年龄、民族、性别和职业,其地位都是平等的。帮助他们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惧怕感和怯懦心理,鼓励他们大胆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接触和沟通。只有过了心理的关卡,学生才能更从容地开展活动,更机智地应变。

3.基于多元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的可行性

小学生在研究时,常常会感到资源有限。比如问卷样本过少,访谈对象不配合,实地观察场域不开放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让孩子们的调查无法正常开展,也打击了孩子们开展实践研究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该争取并整合可利用的资源推进其研究。

(1)学校资源。学校作为学生社会调查的基地,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支持。首先,教师要给予其调查充分的指导。教师可在调查前,帮助学生一起设计方案,提出建议。调查中要适当观察,保证学生安全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调查后,辅助学生反思。再次,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调查凭证,例如校服,盖有学校印章的学生证明,问卷调查后发的校园特色纪念品等,帮助学生更有底气地进行调查。

(2)家长资源。在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家长的协助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因此,很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白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对自身的巨大好处。我们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学生说服自己的家长,让学生定期向家长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家长从中发现自己孩子的成长与收获,从内心去认可社会调查的方式。此外,家长来自各行各业,针对不同调查主题,可以提供不同的调查场域及资源,如果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学生社会调查会更广泛,也更专业。我们也可以邀请家长针对相关主题,给予调查研究的方法指导,或邀请其作为调查者经历研究过程,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

(3)社会资源。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社会各部门应向学生提供调查资源,博物馆、政府机构、商场等领域都应向学生开放。其次,因为社区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将其作为学生社会调查的主要阵地,为学生研究提供场所、人员等支持。

社会调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学生能力,发展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潜能。小学生们在社会调查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己的价值,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自信,意义深远。

Effective Path of Students Conducting Social Investigation

Jin Yi

(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hai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21, China)

Abstract: Effective social investigations are the important ways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ich are very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cognition and to enrich their social experiencing. Students need to weigh up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methods such as online searching,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observation, interviewing and questionnaires while carrying out social investigations. When they are trapped in difficulties, students may apply the problem-based design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target of investigation. Also, students need to select research objects to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of their survey studies and to intensify the feasibility by making use of diverse resourc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al practice; social investigation; social practice

猜你喜欢

社会调查德育实践社会实践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委托开展社会调查之探索
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用心沟通 用情呵护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
深度推进社区矫正建设的问题与抉择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