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验充满生长的气息

2019-03-16王银娣张艳赵榛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王银娣  张艳  赵榛

【开栏的话】近年来,江苏省教育厅先后在全省组织实施“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等,有效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从本期起,我们开设“课改前沿”专栏,选取其中部分成果进行展示,以飨读者。

【项目简介】徐州市大马路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儿童德性的养成。2012年起,学校便开始了“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探索。2017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积极贴近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坚持以德性的涵养为旨归,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构,整体设计校園育人文化,以形式多样的体验课程为支撑,构建起“全景式”的体验场域,让每个学生在全面的信息资源场域中不断体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标准、内化道德信念,衍生道德行为,努力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项目建设要求。

摘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的“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以德性的涵养为旨归,用校园文化全覆盖、全课程支撑、全场域链接、多时空跨越,构建起“全景式”的体验场域,使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在多维度、多种方式的体验中亲历过程、形成认知、激发情感、明理导行,提升内在的品格。

关键词:自主体验;德育范式;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26-07

一、“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提出

(一)坚守儿童立场的学校传统,让我们从儿童出发,重视德性养成

大马路小学创建于1939年,历经七十余载教育的积淀与传承,铸就了独有的人文情怀,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底蕴,坚定了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坚持从儿童出发,重视儿童德性的养成,指向儿童品格的塑造。张庆、于永正、张苗、刘杰等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代际传承、薪火相传,逐步形成了坚守儿童立场,重视德性养成的学校传统。

(二)生命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德育范式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多年来,学校一直遵循以“尊重”为核心的生命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自主”的人的成长与发展,所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乐观向善、个性张扬、勇于创新,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这一目标指向人的基本素养,其中,乐观向善是我们对于学生培养的最为基础性的品格要求,让每位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三)“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探索为德育范式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2012年,学校开始了“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探索,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学生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标准,内化道德信念,衍生道德行为,实现促进学生个性与道德成长的教育目的。近年来,学校有20余项省、市级德育课题成功结题,5项课题以“体验式德育”为研究核心,2项体验课题获市级优秀课题,学校多次承办市、区德育现场会,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已有的“体验式德育”研究基础,我们从2017年5月开始构建与实施“‘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希望学生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得体验,形成经验,习得基本行为表达,获得对品格的认知,让立德树人落地扎根。

二、“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理解与架构

(一)“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核心概念的理解

1.全景。全景本是绘画和摄影领域的词汇,指的是对场景的超大视角把握,即包括周围所有区域的全部画景。“全景”概念的引入,意味着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德育场域,包括校园物型文化、精神文化的全覆盖,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全支撑,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员的全员、全程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的全视野,传统文化、当下生活、科技前沿的多时空。

2.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即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实践”“探究”“经历”等。我们理解的“体验”亦有“全景”的概念,主要包括全员体验,全程体验,全方位、多维度、多种方式的体验。

3.自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参与、经历与内化,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成长的意愿和能力,支持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直至固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转化为素养。

(二)“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整体架构

“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成长规律,贴近学生需要与个性特点,以德性的涵养为旨归,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构,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涉及人、物、时间、空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情境,每个学生在全面的信息资源场域中自主体验、亲历活动过程,激发情感、发展能力,形成内在的品格。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项目的架构,即校园文化全覆盖、全课程支撑、全方位体验、全员参与。

三、“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实施路径

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学校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凸显校园育人文化、立足课堂、丰富课程、开展活动,形成全面、立体的场域、时空,努力探索符合学生主体需要的实施路径和操作策略。

(一)整体设计文化环境,凸显校园育人文化

对学校整体文化环境进行设计,内含学校的物型文化场域、精神文化场域以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品格与行为的价值期待,呈现学校育人的价值观,提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体验场。

1.用物型文化提供体验的场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环境有育人功能。因此,物型文化和情景氛围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引导和熏陶的作用。在校园的物型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场所。项目建设启动之后,结合校园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了校园物型文化建设,进一步设计和完善了“一廊”(文化长廊)、“一栈”(书香小栈)、“一所”(于永正研究所)及“各室”(各体验功能室)等建设,给学生营造了“秩序良好、环境优美、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体验场所。

(2)让物型文化与学生和谐互动。“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努力避免物型文化趋于简单化、孤立化、静止化、表面化的倾向,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样态与物型文化氛围、功能的一致性,让物型文化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关联,使学生能够与物型文化进行和谐互动,赋予物型文化以温度,使其成为学生的情感寄托,形成具有丰富性、互动性、生成性、浸润性功能的物型文化生态。

比如,校园里的开放式图书角——“书香小栈”,学生平时读过的书,感觉内容不错,就会摆放在这里,分享推荐给其他同学们。“书香小栈”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区域里,学生们自觉规范自己的文明阅读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香小栈”更是帮助学生萌生分享的意愿,形成乐于分享的品格。

(3)用物型文化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学校充分发挥物型文化,特别是各体验功能室的作用,开展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给奇思妙想留下验证和实现的空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用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

围绕以尊重为核心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坚守儿童的立场,对学校精神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确立了“厚积 至善”的校训、“尊重 润泽 唤醒”的教风,营造校园文化独有的育人气质。

学校努力打造温情校园,鼓励全体教师捕捉校园中令人心动的瞬间,以独特的视角拍下洋溢浓浓师生情的画面。一张照片就是在述说一个温情故事,一个瞬间表达的就是一种教育情怀,“大马路小学一周心动瞬间”在分享给全体学生、家长、老师时,往往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让校园里充满爱的气息。

因为“爱”“尊重”“润泽”,学生获得了积极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态度,形成了对生命的敬仰与关爱,重构出一个充满温情的精神世界。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沟通,实现了对生命的涵养、超越和提升。

(二)全面构建体验式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的品格提升,学校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立足国家课程,补充拓展性课程,构建以课程为支柱,以体验为实施方式的课程育人体系(见图1)。

1.落实国家课程,坚守立德树人主阵地

国家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各学科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生动活泼、鲜活有趣的体验活动,支持学生在体验中习得,在感悟中明理,获得形成认知、转化行为的原动力,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实现品格的自主建构与提升。

(1)品德課堂教学的实施。多年来,学校在课改的过程中,提出了“自主习得”课堂的五个流程(见图2)。在品德教学中,强化五个流程中体验的环节,引导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激发主动体验和探究的兴趣,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感悟。

以多种形式的体验为载体,以体验这种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在身心体验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实践反思中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

(2)多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找到有关德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品德的自主建构。

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增加指向核心素养、品格提升的相关目标。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恰当地挖掘和开发相关德育内容。三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加体验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习得。

虽然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的学科渗透,将德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形成浓厚的自主体验氛围,让各学科教学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强烈的感召力并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品格的提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2.构建拓展性体验课程,丰富生命成长样态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构建拓展性体验课程体系,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凸显课程的体验特色,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充分、有个性地发展,拓展性课程主要分为四大类:文化寻根类、动手制作类、自主管理类、实践创新类。

(1)文化寻根类课程。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深入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而开设课程,主要包括武术、京剧、书法、水墨画、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等,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着力于学生人文底蕴的培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学生的精神底色,打下坚实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让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根植入于学生的内心。

(2)动手制作类课程。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性能,采用捆、扎、粘、插、卷、叠、折、翻等手法来表现物体形象的课程,主要包括手工编织、泥塑创意、京剧脸谱、十字绣等。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玲珑纤巧的童趣,愉悦身心,展示个性才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

(3)自主管理类课程。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能力为目的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礼仪课程、生命成长故事、学生讲堂、主题班队课程、私人订制课程、家庭课程等,目的是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学校、班级事务处理中,作为管理者、决策者和评价者进行自主管理和自觉监督,发现成长中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长的律动。

(4)实践创新类课程。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着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科学的态度去发现、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生命课程、STEAM课程、项目课程、研学课程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观察、思考、统计、比较、测量等科学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