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机制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影响分析
2019-03-16高聪陈煜彤郭丹周智勇
高聪 陈煜彤 郭丹 周智勇
摘要: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而在经济转型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方面,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研究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根据湖南省1978-2016年的指标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检验各个因素指标与各自市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湖南省人力资源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受城镇化率等因素的影响,其供需缺口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对此,本研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市场。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线性回归
一、前言
“人力资源市场”(Human Resource Market),又称“劳动力市场”或“劳动力资源市场”(以下涉及相关术语均相同),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双方自愿转让和购买劳动者所具有的劳动力使用权活动的总和。广义的人力资源市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为实体市场,第二层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口在发展到某个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且对经济发展有利的阶段,称之为“人口红利”期;而该特殊时期结束后,劳动力供给很快会从充足转变为短缺,从而抑制经济发展。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中国财富论坛提到,2010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所以该年成为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根据前面的定义,就是人口红利达到了顶峰以后转入负值。蔡昉认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而且在迅速地消失。那么“人口红利”之后的劳动力资源短缺要求我们重新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市场。
国内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在微观企业和宏观层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人力资源配置模型上,朱琳(2012)构建指标体系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测算出其构建程度,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在人力资源配置方法上,徐铮等(2014)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相对熵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评价模型,指出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刘浩杰(2013)利用多种设计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了各个方法在指标优化设计上的差异,同时用实例验证其有效性。在配置效率评价上,杨胜利(2016)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相应构造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并对其效率进行相应分析与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外很多学者很早就关注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如Lewis W A(1954)、Todaro M P(1969)、Saaty T L(1986)等都提出和验证了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有效方法。
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梳理,发现有关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关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外研究起步早,研究得较为深入,但很多假设条件及结论和中国现实不相符合。再者,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市场分割等内容上,对转型期我国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涉及不多。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建议。
二、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因素分析
供求机制对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有着一定的影响,机制的合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下面我们利用1978-2016年间的人力资源供需数据将供求与城乡统筹发展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一)因素指标的选取
人力资源的供需是衡量城乡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程度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城乡人力资源供需缺口作为城乡人力资源供求市场的衡量指标,但是考虑到指标之间的共线性,因此本文剔除了一些相关指标。采用城镇化率、GDP增速、第一产业增速、第二产业增速、第三产业增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市场的衡量指标,采用自然增长率和劳动人口占比作为人力资源需求市场的衡量指标。
(二)供需模型的建立
为测算以上各个指标与供需缺口(Y)之间的相关性,这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数据表见表1)。但2004年以前的劳动力供给的数据缺失。我们尝试用2004-2016年间的湖南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与2004-2016年间的湖南经济活动人口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进行对比发现,这两个比例差距在万分之五以下,这样以1978-2003年的湖南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拟合1978-2003年间的湖南经济活动人口占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得到1978-2003年间湖南经济活动人口数据,即供给市场数据。其公式为:
[Y=?i=17(KiAi)]
其中,[?]为截距,ki为各指标回归系数,Ai为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
通过以上表1的供需数据表和回归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模型Adjusted R Square为0.89、F值为0.00,模型显著有效。
(三)供需因素分析
1.城镇化率
模型顯示,城镇化率提升导致就业缺口有所扩大,可能原因是当前经济迅速发展使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往城市迁移进而增加劳动力。根据智谷趋势分析,2009-2014年,中国有13个城市人口净增超过100万,人口流动集中在少数一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而2011-2016年,人口净增超过100万的城市下滑到5个,人口净增在25万至100万之间的增加到28个,有一些迅速上升为人口大城,比如石家庄、长沙、杭州,有一些则逐渐淡出,如东莞、佛山、厦门。经济发展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的发达与否影响着人口的流入流出。而城镇化率跟这些都是密切相关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模型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劳动人口占比对供需缺口存在一定负效应,有悖于常识。真实的原因在于,1978-2016年就业供需缺口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劳动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即统计上确实存在负相关。可能的原因系观察周期较短、劳动力存量较大市场吸收需要时间,此例侧面证实人口老龄化到真正劳动力供给不足存在时间差。
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供需缺口在1978-2016年经历了下降趋势(1978-1989)——上升趋势(1990-2000)——无规则阶段(2001-2003)——上升趋势(2004-2016)(见图1))。在此,我们进一步研究湖南城市化发展历程发现:1978-1990年为城市化重启时期,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对于处于内陆地区的湖南显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沿海地区;1991-1999年为城市化加速时期,国家调整了区域发展战略,且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吸引大量外资进军内地,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同时使得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谢守红等,2003);2000年以后,由于工农业、相互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调节,经济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使得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供需的角度研究发现,人力资源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且200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供需缺口还在进一步拉大,城镇化率和就业供需缺口正相关,主要系城镇化提升导致劳动参与率提升进而增加劳动供给。但就2015-2017年近3年的数据看,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0.37%、69.91%、67.98%,呈现下降趋势,而老龄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1.41%、11.75%、12.28%,呈现上升的趋势。显然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所以后期来看,供需缺口会慢慢缩小。
通过对影响因素与机制之间的模型检验,我们得到了城乡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即城镇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后期在进行湖南省城乡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高度相关的因素。党的十九大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保障
要丰富和完善普及大众的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就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使城乡职工普遍享受“五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待遇。
(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间的矛盾。特别是分行业分区域的有针对性的线上线下岗位培训,制定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和网络体系,让其“专业对口”,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加大投资力度,包括学校的教育力度和社会的培训力度等,整合各方面力量,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三)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信息的不完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就业者的专业、能力等与岗位的不匹配,而当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逐渐消除获取信息的障碍。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专业化、智能化服务体系获取信息,更针对网络适应比较快的群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方式获取信息,这种更适用于不太适应网络或是接触网络比较少的群体。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来适应多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使人岗匹配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朱琳.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构建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刘浩杰.基于优化配置方法的能力模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3]杨胜利,高向东.大城市劳动力供需平衡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