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用、创三维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2019-03-16黄金玲马克龙刘岩岩
周 鹏,蔡 标,黄金玲,李 璐,马克龙,刘岩岩,那 莎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安徽合肥230012;2.安徽中医药科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12)
“医用化学”课程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共24 学时,其中理论知识16 学时,实验技能8 学时,主要介绍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是化学与医学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医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和形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后续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理论性很强,化学相关理论较为枯燥、乏味、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起来较难,这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1]。因此,结合“医用化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案例教学为中心,联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向学生讲述药物及其临床应用的实际案例与医用化学的相关性,注重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医学专业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培养成医学服务型人才。
1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采用ppt 或板书等向学生讲授相关化学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常采取灌输式教学,不去深思与医学专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仅仅对课程内容死记硬背,应付期末闭卷考试,导致学习过程乏味[2]。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理论内容以教学为主,实践课程较少,特别是设计类化学实验较少,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保守、学时受限等因素有关,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达到探索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较差,难以满足实际的学习需要。
2 学、用、创三维模式教学改革
2.1 “学”
2.1.1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1 结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改进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医用化学课程是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医学知识储备较少,因此,选择合适的医用化学教材,特别是将有机化学与医学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选用的教材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第一版),该教材的内容较为基础,并增加了相关的医学知识。教学内容根据课时要求,主要分八章进行讲解,包括:“绪论、有机化合物概述”“烃”“醇、硫醇、酚”“醛、酮”“羧酸及取代羧酸”“立体化学”“糖类”“脂类”,重点在于讲授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命名和化学性质,特别为后续生物化学课程做好准备。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与医学课程的结合,有利于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3]。
2.1.1.2 知识结构的分类整合
为了便于对知识进行科学梳理,可对“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将知识结构分为有机化学和生物大分子化学两部分,通过整合后,所讲授的知识点分类清楚,有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不同分类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2.2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 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根据具体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4-5]。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本章节的需要,采用精彩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可通过官方网站、CNKI 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等查询与本节课相关的文献作为案例讲解;②案例的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应紧密联系教学知识点,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典型案例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介绍醇的性质和用途时,可先向学生介绍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同,加深学生对醇用途的理解;介绍酚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日常生活举例:咬过的苹果会变色,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原因,最终由教师根据案例讲解酚的化学性质;介绍醛酮时,可列举房屋装修后常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用高锰酸钾法检测甲醛的含量;酮体是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中间产物;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酮体超量,通过尿酮体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检测;介绍立体异构一章时,可举例白藜芦醇和沙利度胺的事例,根据白藜芦醇顺反异构的药理活性差异、沙利度胺R/S 构型的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立体异构不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加深学生对立体异构这一章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医生责任之重大,从而培养关爱患者的意识,处处为患者着想,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培养人文情怀,提高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讲解糖类这一章,可用木糖醇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木糖醇同样作为糖类,糖尿病患者可以食用,进而引出糖类化合物的分类等知识。
2.2.2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将“医用化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子项目,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和思考,通过学习能够解决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烯烃这一节时,向学生提出任务“为什么将没熟的猕猴桃等水果和苹果放在一起后比较容易熟?苹果会释放什么?”,学习酚类化合物这一节时,提出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茶叶泡时间长了,颜色会变深?”,向学生讲解酚类化合物易发生氧化反应;学习脂类这一章时,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中,被称之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与临床专业相联系,增强学习专业性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脂类的化学性质进行理解。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2.2.3 讲座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联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特点,查阅相关前沿文献,结合中西药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对学生进行医用化学的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医用化学在实际中西药研究及应用中的发展,让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符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
2.3 “用”
“医用化学”课程考核模式较为单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实验考核为辅,目前的单一化考核模式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以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进行培养,并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进行考核。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包括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还应涉及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25%;学习过程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5%)、提问回答问题情况、平时布置作业完成情况(10%)及随堂考试,可根据与“医用化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比如立体异构体在临床药物应用中的情况,不同异构体的药理活性差异,甲醛在家庭装修中的危害及其原因等,布置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各章节重难点的理解,并写成小论文上交,占总成绩的10%;基础知识随堂测试,对于基础必须掌握的知识采用闭卷期末考试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
2.4 “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可将医用化学知识运用于科研实践中,指导学生主持省级、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科研课题和撰写科研论文,将科研引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热爱。
3 结束语
医用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后继课程做铺垫,另一方面是为学生整体知识进行积累。针对我校“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和考核现状,结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性质,采用学、用、创三维模式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构建教学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模式为中心,辅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励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