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地方二本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以惠州学院为例

2019-03-16徐世民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二本古代文学汉语言

徐世民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必修课是最基础的课程,如各时代、各国家的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等。其中时间跨度长达两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中小学新课标下,古文大量增加,一个不具备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无论其教学水平多高,都无法进行有效教学。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有多少关于探讨教学的论文①,全国很多地方的二本院校,尤其是处在转型期的二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依然“不容乐观”[1]。因此,如何教出效果,是当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及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二本院校尤为明显,如此则学生的基本素质就很难得到保障。课堂中学生的反应是这些学生汉语言文学水平的最有力证据。以笔者所上古代文学课为例,在第一学期第一堂课上曾向学生提过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中国历史大致的年代分期是怎样的?结果全班近40个学生,讲全的不超过两个,完全不知以及朝代之间误差几百年的比比皆是。笔者教的不是刚入学的新生,而是已经学习了一年中文课程的大二学生。不仅如此,这个问题在之后的讲课中反复提及,依然有很多学生一脸茫然。同样,笔者也教过大三的古代文学,依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讲不清楚。

如果说大二学生还有不少基础遗留问题,那么大三的学生所反映的则基本是我们教学制度的问题,这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做选题时,教师问他们学完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有没有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让他们产生兴趣,结果几乎都在摇头。到了论文写作阶段问题更为突出。抄袭及论文格式不规范且不论,就论文行文而言,前后文表述矛盾、跑题甚至小标题下的内容与小标题根本不符等问题层出不穷,至于“错字病句百出”及“文理不通”[2]更是司空见惯,尤其是广东式的语法满篇皆是。这是论文答辩时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这样的毕业生怎么去教学生?怎么给学生批改作文?而事实上,笔者在朋友圈也经常看见毕业后当小学教师的学生发他们批改学生作文的内容,确实有不少连他们自己都没发现的错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3]明确要求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而大学四年的培养到底都教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

教学的意义不应只看学生们拿多少奖,获得多少荣誉,而是要把过硬的专业素质展示出来。现在有些重点中小学在招聘的时候不再唯证书、奖状,直接考查应聘者背诵古文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及思考。这说明不少重点中小学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技术性、方法性的东西可以现学现磨,而专业基础则非几个月、一两年所能奠定。入学学生专业基础差,不是教师的责任,但也不是教师教学效果差的理由。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合格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毕业生。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笔者基于惠州学院古代文学的教学情况,认为首先最迫切的是要改变教学方式。

二、背诵阅读教学

目前,全国地方二本院校比较普遍的古代文学教学方式就是以讲授为主,这也是惠州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二本院校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主动性,失去文言阅读训练和思考的机会,其结果导致学生课后印象不深,记忆效果不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4]但究竟应如何有效地创新呢?就古代文学而言,不需要那些教学论文中种种无关痛痒的陈腐滥调,改革也不是削减课时量,而是改变教学与考核方式。学习古代文学没那么复杂,最主要就两个方面:阅读和背诵。

阅读,是一个学生学习文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亲自与文本过招,锻炼自学能力,即使教师讲的再多再精彩,离开课堂之后,学生还是一脸茫然。长此以往,依赖性越来越强,自我阅读能力则越来越弱。阅读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言能力,还能纠正他们的“广式”语法,尽量避免病句的出现。阅读分为课堂与课下两个部分。教师可在课堂上公布下次课内容,让学生们先行预习释读。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分段释讲,遇到不会或讲得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再进行阐释分析。为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古代有趣的文言笔记、野史逸闻等书供学生课外阅读,并择机举办读书讨论会。

背诵,同样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而这恰恰被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启发式教育等西式教育理念所否定了。新式教育动辄就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反对死记硬背。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从背书开始?不背就不能领略前人的风采,不背就不能获得形象的词句,不背就不能文如泉涌,不背就不能出口成章。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讲课的时候不能随口来几句古文,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演员需要背台词,不然如何找感觉,如何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不仅要背那些非专业者甚至儿童都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而且,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的古诗、新诗、乐府、民歌,从诸子到后来的一些经典散文、小赋等都要背诵,这样才具有专业辨识度。

不可否认,设想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配合、不积极、不自觉,这是教师们普遍头疼的问题,也是那些教学理论不起作用的根源。现在有的学生尤其是一些二本院校的学生不爱阅读专业书籍,在学习上非常功利,目的性很强,及格万岁。特别是现在的世界诱惑因素太多,大学生对读书学习的主动性远不如以前。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说理引导效果不佳,应该用制度来约束,并与相应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

三、分块考核

惠州学院古代文学现行的考核方式分为两块: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这是地方二本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的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而这百分之三十的平时成绩之中,孝勤又占了百分之八十,这也是当前本科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弊端非常明显。

首先,考试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水平,且效果不佳。笔者发现,很多考试优秀甚至第一名的学生,其知识面却非常狭窄,读书很少。而中等偏上水平的考生很多却读了不少书,知识面也相对较广。何以会出现如此情况?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考试很大程度上考的就是突击硬背的能力,而很多中等偏上水平的考生普遍不喜欢突击硬背。这就导致很多平时爱看书、爱学习的学生试卷成绩往往并不很突出,很多平时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却很善于钻空子,抓重点,往往考出很高的成绩。这种“考试前靠临时突击背诵各种渠道获得的重点来通过期末考试的现象”[5]非常严重。这种考核的直接后果就是考完即忘。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及上学期所学内容时很多学生却一问三不知的原因。在审阅毕业论文时,教师会发现,很多考试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他们的论文往往很有自己的想法,且文字表达也很流畅。而有不少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却大脑一片空白,且文章时常出现逻辑矛盾甚至字句错误。也就是说,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检测到学生的真实水平的。

其次,平时成绩多为虚设。二本院校的教师几乎都很清楚,百分之三十的平时成绩得分主要是考勤。最可悲的是很多学生出勤率很高,却几乎不听课,按时出勤似乎仅仅就是为了获得平时成绩。

鉴于上述情况,古代文学的考核方式需要改变。为配合教学变革,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应该降低,占百分之六十甚至五十比较合适,且考试内容绝对不划范围。剩下的成绩主要靠平时预习、背诵与读书交流活动形式积累获得,也即分块考核。尤其是背诵与阅读两个方面,分数所占比重应不低于百分之四十。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必要手段,绝不能过于依赖教师,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急于让学生将考试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多加记忆和背诵,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历史背景、文史资料等内容一笔带过”[6]的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以充实自己为目的而不是以考试为目的学习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基础即是背诵和阅读。这一理念形成之前,学生是不自觉的,所以分块考核必须与取消清考制度相结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把读书、背书提升到与大学英语四级同样的地位,学生不达标就毕不了业。如此以来,学生不得不读书,不得不背诵名篇。读的背的多,自然就有了深层次需求的欲望。这样训练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绝对经得起任何单位的考核,毕业后才能称得上“学为人师”。

当然,很多教师可能会认为,基础核心课很多,假如每门课都这样做,课时不够,学生也无足够时间去完成。这自然要涉及到课时分配问题。

四、合理安排必修课课时量

随着广东省地方二本院校向理工科、应用型方向转变,文科院系地位尴尬,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规模被压缩。同时,学校为了评估和升级,又不断大量引进博士。在原年均高标准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造成了很多教师课时量不够的问题。为了完成课时量,一方面,很多教师不得不自己开课;另一方面,为了突出“应用”二字,在充分听取中小学老师意见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出“会教课”的教师为目标,开出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类课。

鼓励教师开课,增长学生见识,固然是件好事。然由于过于突出“应用”与“实践”,导致非应用型的必修课课时量大量减少,而与专业本身基础素养无关或内容重复的限选课却数量激增。甚至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不少课程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及生活性等特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几乎无关。有些课程看似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其实多是核心课的延伸,所讲内容也大都被包括在核心课中,其开设的本身就说明学生的专业课没有学好,“导致知识的无效重复”[7]。即使有些课程是深化课,但在学生专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无异于空中楼阁。不仅如此,大量的开课还分散了教师们的精力,有的教师甚至同时上四五门课,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课程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却没什么帮助。这一现象严重背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而这也恰好给了本文所谈教学改革所需的课时空间。

惠州学院年标准课时量是340节,这个数值是相当高的,足够保证教学。然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基础必修课所占的比重很少且有继续削减趋势。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课程为四个学期,由两年前的每学期56课时,到后来的48课时,再到现在的42课时。其它核心课也是如此。而在老牌师范院校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很多都开设六个学期,每学期56课时。尽管在新形势下,有些院校也开始减少,开设四个、五个学期不等,但每学期的课时量也远远超过我校。就广东而言,如韩山师范学院的古代文学课程开设四个学期,共234课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设四个学期,共204课时。广东以北的老牌师范院校就更多,如乐山师范学院244课时,西华师范大学288课时,淮北师范大学315课时等等②。这还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学,而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就是师范教育,汉语言师范教育对文学如此轻视,着实不妥。

不可否认,很多重点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课时并不高,但教学质量依然很好。然重点大学的生源质量比地方二本高,学生自觉性强,学习环境更非二本院校能比。其师资也非常强,教师多是硕导、博导甚至全国知名的学术专家,其学生经常可以与全国甚至世界很多顶尖高校的学术名师直接面对面交流,这种学术引领和熏陶远非二本院校所能望其项背的。在图书资料方面,重点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不自觉地就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这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而地方二本院校的图书馆专业藏书量非常有限,甚至大部分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四库全书》都没有见过,至于其他的大型丛书更是闻所未闻,对很多专业经典著作也是一概不知。这种眼界与格局,如何与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提并论?

因此,结合地方二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以师范类专业的实际,应调整课时规划。“应该正本,把重点放到汉语言和中国文学文化等课程上, 尽量减少一些相关度不高的其他课程设置。”[8]在充分保障中国古代文学课时量不少于250节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同时,只有专业基础课学好了,那些选修课才更有意义。否则,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相关选修课,最终都如梦幻泡影,达不到应有效果。

阅读与背诵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分块考核是专业教学新措得以实施的强有力保障,充足的课时是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三者结合,既解决了传统教学流于形式的弊端,又培养了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惠州学院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地方二本学院古代文学教学的缩影,窃以为本文的探讨对地方二本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 如:张小侠.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高教学刊,2018,(21);杨眉.师范类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索.高教学刊,2018,(21);黄海.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刍议.教育文化论坛,2018,(5);马建华.地方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文学教育,2018,(7)。

② 本段数据均来源于各地相关二本院校官网。

猜你喜欢

二本古代文学汉语言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二本:扬长避短,优化志愿方案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二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同分数段的志愿方略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