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依族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认同——以贵州省荔波县淇江河流域调查为例

2019-03-16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土布布依棉线

韦 玮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约有287万人,其中的97%居住在贵州省。在贵州省内,布依族主要分布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另在贵阳、安顺等地也有分布。

2015年至2016年,笔者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淇江河流域的布依族进行田野调查。当地布依族自称“布雅”、“布曼”、“布锦”等,而以自称“布雅”的人数最多。本文将从语言与山歌、饮食、土布与服饰、民间信仰四个方面,讨论日常生活中布依族人是如何表达其文化认同的。

一、既“别”亦“同”:布依族的语言与山歌

布雅人使用的布依语,属于布依语黔南土语俗称“讲雅”。淇江河流域多族群杂居而以布依族人口为多,加上布依语易懂、易学,所以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有时也会使用布依语,使之成为了一种地方性通用语言①,说布依语的人会被认为是“自己人、当地人”。

在布依族人家,布依语是家庭的首选语言,年长的布依族妇女几乎都只会讲布依族语。老人们认为,“在家就讲布依话。反正(孩子)去上学,老师会教汉话”。年轻的父母则开始在家里教孩子汉语,因为“会说普通话,出去(外地)才不会被歧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排斥布依语,他们认为既懂得布依语又懂汉语,这样才能“吃得开”。人们普遍认为不会布依语就不是布依族人,并举例说“某干部家的那个小孩,按照布依族的指标报名去读民族班②,结果人家要考布依族话,但是他根本不会讲嘛。他从小在县城长大,不会讲布依话,把他退回来了,不得上嘛。不会讲布依话,哪个敢讲你是布依族,是假的布依族”③。

当地其他“讲曼”、“讲锦”的人群分别称为“布曼”、“布锦”,他们所操的语言不一,与布雅不同。他们都认同布依族的民族身份,只是在语言、文化上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着各自的文化认同。他们会强调各自语言上的差异,但普遍认为“讲雅”才是最正宗的布依语。

使用布依语唱布依歌曲称为“估问”,是当地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礼仪活动和娱乐活动。在淇江河流域则仅用“讲雅”来唱,“我们讲锦呢,但是我们唱歌都唱雅呢,讲曼的也唱雅呢”。人们热衷于“估问”,使之成为其文化表达,日常生活中婚礼、进新房、做桥等仪式,必须有布依歌。

布依歌曲中的古歌,一般出现在较大的宗教仪式,由布依族先生,即布摩吟唱,常见的有《开坛歌》、《唱诸神》、《献酒献茶歌》、《送花歌》、《十二花王歌》、《撤坛歌》等。《送花歌》是傩经傩歌的核心部分,布摩代表求子的主人向管生育的母神拉娃然求要孩子。

日常的布依山歌分为不同种类,主要有大歌调和小歌调。当地有一首歌唱道“古老传下来,不知哪朝代,大歌唱吃酒,小歌唱情爱”。大歌一般出现在比较喜庆的礼俗聚会场合,如婚礼、办满月、盖新房等,这几乎都是作为酒歌来唱的,内容则多为歌颂、赞扬、迎宾等。小歌则为男女对唱的情歌,但一些妇女聚会时所唱的姊妹歌也会用多声部小歌。布依山歌一般为五言四句,押韵,大部分山歌都是现编现唱的,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所以当地人说唱布依歌要“会扭、会编”,不能乱唱,唱错、不押韵或者词意不好都会被人取笑。

布依族人热爱山歌,自发地形成了很多唱山歌的活动。布依寨子的歌手们有空就会约上周围村寨的歌手,一起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唱歌。还会请人录成光盘回到家中播放,总会引得邻居们欢聚观看,成为一种重要的乡村娱乐活动。集市上也有布依族山歌光盘出售,人们十分喜欢购买,摊位前经常簇拥着很多听歌的人。每当有游客来到村子,布依族妇女们都会很热情地唱起敬酒歌,祝福客人并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山歌无疑已经是布依族人文化认同表达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乐于展示的文化。在淇江河流域下游是广西南丹县的里湖,笔者遇到了一位从周覃④来此帮儿子经营小店的布依族妇女。她得知笔者往返荔波,就请求帮她带布依山歌的光盘,因为“(南丹)这边不太有人唱歌(山歌)了,荔波唱的还多。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唱呢”。对她来说,山歌既是一种记忆,也是她的文化认同表达。

二、食物的隐喻:糯食和酸食

淇江河流域布依族的饮食比较简单,但人们仍然会强调某些特色的食物,如节庆中的糯食、日常的酸食。

糍粑是布依族逢年过节中必有的食物,人们当作最重要的食物加以推崇,如在订婚、接亲时糍粑总会作为贵重的礼物赠与。打糍粑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粑槽中,用两个大木棍用力挤压敲打成为黏糊状,再用手将其取出揉成圆状放在干净的纱布上,定型即成。糍粑可以烤熟吃,也可以煮熟吃。打糍粑是一个集体参与的热闹活动,在打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文化认同。

用糯米与食材搭配所形成的节庆饮食,更是其饮食文化认同中的一部分,人们认为这些食物更具布依族特色,常见的如二月二的香藤粑粑、清明的黄色糯米饭和糌粑,以及端午节的灰色粽子等。

二月二前,妇女们上山取来香藤,洗净后用力捶打获得绿色汁水。将糯米放入其中浸泡染成淡绿色,然后打磨成糯米面装入棉布袋子悬挂起来滤去水份。待滤到半干时捏成圆块,用微火油煎而成香藤粑粑。这种食物有糯米的糯软爽口,又融合了香藤的清甜,口感比一般的糯米粑更绵香。

清明节扫墓时有两种食物是必须的,即黄色糯米饭和糌粑。黄色糯米饭是用称为黄饭花的植物做成⑤,将黄饭花煮到水呈黄色时取出花,再将糯米放入黄水中,充分浸泡后取出蒸熟,糯米饭呈黄色,有清香味。糌粑的做法相对复杂,先将花椒粒与糯米一并浸泡以取花椒的味道,然后将糯米打成米面,也可直接将糯米打成米面后再拌入花椒粉。在米面里混合拌上肥肉、瘦肉,加盐拌均后蒸制。蒸熟后的糌粑呈糊状,需盛入碗中食用。老人们说,在过去这是非常好的食物。通过扫墓,一代代把这两种食物延续至今,人们已经不知道为何要在清明节吃这两种食物。但它们的味道是布依族的记忆承载,也是他们的文化认同。

每年的“四月八”日,淇江河流域大部分的布依族人不让耕牛做农活,用枫树叶染糯米做成黑色的糯米饭给耕牛吃,牛吃了之后,人才可以吃。老人们说“牛耕地辛苦了,要感谢它。所以这一天要让牛休息,给牛吃糯米饭”。在淇江河的上游独山县和荔波县交界的阳凤一带,四月八还要举行“牛打架”活动。老人们说,在以前重视农耕生产时,这一天“如果荔波的牛打赢了独山的牛,那么那一年荔波的稻米就卖得贵。如果独山的牛赢了,荔波的米就卖得便宜”。

端午节当地人最喜欢吃的粽子,是用一种称为“哎热郁”的草本植物和晒干的糯稻秆一起焚烧成灰,然后将灰加在糯米中,再加入肉、花椒和盐等包成粽子。据说这种灰粽子吃了不会咽食,也成为了布依族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固定时间吃固定的食物,这些食物承载着布依族人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认同,也成为了民族间的区隔。如老人们说,“祭祖的仪式其实汉族、布依族都差不多。但是,煮干饭供的是汉族,布依族是煮稀饭供的,这个就是区别了呢”。

西南很多少数民族都以酸类食物著称,但淇江河的布依族人仍以吃酸作为他们的文化象征。臭酸是将荤腥的鱼肉放入坛子里经发酵而成的一种酸酱,闻起来奇臭无比,但吃起来却很香。由于每次制作时都要加上上次臭酸酵母作为引子,所以村民们强调臭酸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在荔波饭店,臭酸成为了布依族的招牌,也是布依族饮食文化的象征,用米汤酸发酵腌制成的酸蕨菜也是当地特有。布依族的酸肉也是布依族人的饮食象征。将新鲜的猪肉(多带皮)用火烧表皮后刮洗干净切成薄片,将糯米或小米炒熟,然后与切好的肉片搅拌,加入花椒、食盐等后均匀地放入坛中,密封存放于阴凉背光处,约15天后即腌制完成。酸肉皮脆、肉鲜而略有酸味,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与其他调料搭配食用。

一些忆苦思甜的饮食,也是布依族人的历史记忆,表达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当地的布依族老百姓会和笔者说到过去食物的一些故事:

“我们布依族的酸,还有一种牛骨酸,那时候家里面穷,没有肉吃,老人就拿连着骨头和肉的牛骨煮汤,发酵,放在坛子里面,弄成酸水,还喜欢将煮熟的一些猪头肉、猪蹄、牛筋、牛皮等,放入牛骨酸坛中去浸泡,一回拿一点出来,打点牙祭,这个也是好吃的,特别开胃,我们小时候老人经常做的,我们家也还做,现在也有,不过做的人少了,只有真正懂得过日子的人可能才知道这种酸汤了。我们布依族以前日子苦着的呢。”⑥

与其他的西南民族不同,布依族人以酸为文化认同不仅建立在味道上,更多的是建立在隐含于食物中的文化记忆和阐释。这种文化认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同时还在不断地加深这种认同。

三、手艺中的社会:土布与服饰

在文化认同上,土布和服饰显然也是布依族人重要的文化特征。土布展示了布依族妇女的手工艺,一根根的棉线编织成美丽的布块,在白布上扎染出各种花朵鸟类的床单;用土布裁剪出来的衣裤服饰,落落大方,围裙上的绣片映衬了布依族妇女的心灵手巧[1]。

织布是淇江河流域布依族妇女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每当空闲时,村寨里,总会听到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响,布依族的妇女们坐在自家的织布机前织布。田野中,村子里的大嫂经常热情地对笔者说:“走,我带你去看她们做布依土布去”,一些老乡还会对笔者说:“你来做调查,哦,这个(做土布)就是我们的特色”,还有一些当地布依族的老乡半开玩笑地逗笔者:“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做布依族吗?因为我们自己做布呢”,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土布在布依族心中的重要性。

土布从纺线到织布都是由布依族妇女亲手制作,其工艺并不容易。妇女一般都自己种植棉花,以农历的三月份播种到八、九月收成,摘下棉花后要将棉花暴晒,晒干其水分,用压花车将棉花与棉花籽分离。将棉花放入打花机内,使得大小不一的棉花球均匀地合在一起,在打花机出口,用木签(筷子大小,约30厘米长)接出棉花,一边接一边旋转木签,接到大约直径有3厘米那么粗的时候取出,拿两块干净光滑的木板均匀地滚压,滚压到拇指大小粗时就可以用自制纺线机将棉筒纺织成棉线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纺线的传统工艺也开始逐步被机械的棉花纺线机代替,在联山湾村、拉欧村就有好几户专门从事机械纺线买卖的人家。为了让棉线更有韧性,妇女们还会到山上打一种称为“毛焦姜”的茎块植物,将其切片,晒干后,把棉线和毛蕉姜一起放入大锅煮,反复煮2、3次,等待棉线煮好晒干,再用纺车将其裹在线筒上,当地人俗称“浆线”。

接下来是“排线”。将线筒放到特制的木架子上,按照要织布的花色,把不同颜色(当地人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深浅不同的颜色)的棉线排列好,按秩序在柱子(大多数是木房子堂屋的柱子)上依次绕圈,绕到适合的宽度为止。下一步工作为“卷线”。这个过程需要多人合作,一般会叫上家族亲戚,亦或是村寨邻居帮忙,布依族中的互助关系在妇女们的织布过程中得以体现,

田野里,笔者就参加过几次“卷线”活动,“卷线”是一个比较费劲的过程。将织布机上的转车取下,用绳子固定转车,挂在一个人的脖子上,人的后腰上绑着一根扁担,将转车与扁担在人身上固定紧。转车的两侧,分别用木棍穿过,做成可以转动转车的把手。取出围在柱子上排好的线,固定在转车上,这时需要用人力卷线,人转动转车,同时沿着排线的方向慢慢地往前移动,并用力转紧线,将绑在柱子上的排线卷到转车上。同时,一些妇女在旁边,用绑好的小节稻草把棉线分开,防止棉线缠在一起打结。卷好所有的棉线,就可将转车放到织布机上开始纺织。当地纺织的布依族土布一般分为四脚土布和两脚土布,区别在于压线方法不同,四脚纺织的土布编织方法较为复杂,按照织布的过程进行作业,棉线做成不同颜色的格子布,也可以纺织成单纯的白布。

作为文化重要特质的部分,除展现妇女们的手工艺,布依族的土布还凝结着布依族人的社会文化关系,承载着布依族社会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关系。在淇江河流域,布依族的布,分为土花布和白布,土花布在制做的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线进行编制,做出不同的花纹图案,诸如大小格子花纹、电视机花纹等等,这类土花布,一般被用来制作衣服和床单。村子里的一位大娘就向笔者介绍到她们的土布:

“我们布依族妇女要做布,娶媳妇嫁姑娘都需要,不会做就得花钱去买,买的还不一定好。我做的这些土布都不卖,有一些都做了十几年,都是要留着自己家用的,织布不好做,嫁姑娘娶媳妇都得要七、八床,布是要送礼的,没有布,你家会觉得不好意思。那次有个游客看到,想和我买,价钱再高,我也舍不得买了,难得做了,那些已经娶了媳妇,嫁了姑娘的,还有多余的土布,她们才会拿(土布)去卖了。”⑦

白布多是在丧礼中用到,比如做孝帕布,垫棺材布等。在丧礼中,赴丧的晚辈媳妇需要给主人家垫棺材布,4到7米长的白色棉布(必须是自己纺织的),一般先用家族内晚辈媳妇送的布,然后再用寨子其他妇女送的布,按先送先放原则放入棺材中,直到入馆师傅说够为止。当地习俗认为,谁送的垫棺材布在逝者身下,逝者就会一直保佑她。寨子的其他妇女也开始在家里找自己纺织的白布,带着布(一般带七掐布,用手掌的大拇指和食指丈量7次的长度)、香纸赶往主人家,布依族寨子里的人认为:“你家不送布,会被说不懂理的,这样不好,村子的人情关系就淡了,很多东西不是钱就能买的”。

白布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扎染做成床单,当地妇女也称为“捉虫”,用蓝靛浸泡,解开扎染的线团,就会呈现出花样图案。这类扎染床单也是婚嫁过程中很重要的礼物,若是不扎染,直接用蓝靛染色成藏蓝色的布,则是做“老衣”的重要原布料。

年老的妇女们,到了50、60岁的年纪都会给自己准备“老衣”,“老衣”指老人过世时入馆需要穿的衣服,上了年纪老人们也开始喜欢穿土布做的藏蓝色的土布衣服,他们觉得穿上这样的衣服会有一种庇佑的作用,延迟寿命,老人们经常说:“穿这个衣服舒服嘛,我们自己做的布,透气呢,就是不太好看,年轻人都不喜欢,但是老人喜欢呢”,“人老了,(老衣)还是要做的,不然以后(过世)去哪点要?”

正如上面所言,婚丧嫁娶中土布在布依族村寨中发挥了礼物中重要的作用,凝结着布依族的社会关系,妇女们乐于相互展示她们做的各种土布床单、扎染床单,比较做工的精细等,也成为一种妇女间秀艺和相互学习的方式,维系着村寨间的人情关系,更是形成了布依族人的文化认同。

除了作为礼物的交换,在布依族传统社会中,家人的大大小小的衣服,也都是靠妇女织布来完成的,将土布进行裁剪,制作成为布依族的服饰。妇女服饰一般为侧襟上衣和长裤,外加上一块绣上绣片的围腰(围裙),而男子则为对襟的上衣和长裤,布依先生(布依族中的宗教人物)则更多喜欢穿上蓝靛染成的藏蓝色长衫,今天,这种长衫多在宗教仪式上才会出现。

妇女围腰上的绣片,一针一线都由当地妇女绣成,在田野里,布依族的妇女们很乐意给笔者展示她们的刺绣以及织布的样品、手艺并告诉笔者:

“这种(刺绣拉线)稀疏有序,就是我们自己的手工制作的,很密的刺绣则是机器做的,围腰上一般绣的就是花、叶,有的还绣一些喜鹊,考眼力呢,还有棉线也不一样,你摸摸就能摸出来,是不是我们布依族的棉线,我们的花样不多,不比水族、瑶族,但是也还是好看呢。”

除了年长的布依族老人们喜欢穿那种藏蓝色的土布衣服外,年轻人普遍都穿着汉族的服饰,只有在节日的时候,他们才会打扮起来穿着民族服饰。

四、结论

本文论述布依族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认同,生活经验塑造着布依族人的文化共识,他们认同于这些文化,同时他们提炼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事项,诸如语言、饮食、手工艺等等,成为了他们文化的展演。

巴斯提出族群边界的概念,认为族群中的人会选择他们的一些文化来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以此来区别“他者”,形成族群的边界[2]。陈志明在研究峇峇人的时候,提到峇峇人有名的娘惹食品,作为当地华人和非华人烹调方式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他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特征[3]。巫达在研究彝族认同时也指出了彝族的语言使用,和宗教中对“鬼神世界”的信仰,促成了彝族的共同的文化认同[4]。

淇江河上的布雅、布曼、布锦都认同于布依族,他们的日常语言表达不一样,在他们的文化认同中,他们也会展示这种不同,并相互区别;但是在唱山歌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又趋于统一,认同于布依族的山歌,推崇布依山歌,共同分享着山歌文化。在饮食上,尽管与周围其他的民族类似,但是布依族人仍然会从食物的记忆来表达他们的饮食文化,各种糯米饮食、酸类食物,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这种味道中还夹杂着布依族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对过往生活的情感。土布与服饰更是凝结着布依族妇女的手艺,是日常生活婚丧嫁娶中的重要载体,也变成了他们的社会文化准则,这种文化既在传承也在再生产中。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认同,有别于很多主观意愿上构建的认同,形成于人们生活经验中,自然发生关系,类似与布迪尔所谓的“惯习”。布依族的文化认同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理解,这些文化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在经验中潜移默化形成布依族社会文化,在一些情境中,这些经验性的文化立刻就会成为他们布依族文化认同和身份的象征,也变成了文化认同的展演。

注释:

①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文中的相关布依语,用同音汉字书写。

② 民族类的大学中有时会设民族预科班,入读需要通过本民族语言的考试。

③ 田野调查访谈资料,莫二,荔波县石磊寨子,2015年10月。

④ 地名,周覃原隶属于荔波县,后改置归三都水族自治县。

⑤ 黄饭花,学名蜜蒙花,醉鱼草科植物,可入药。

⑥ 田野调查访谈资料,黎大姐,荔波县巴乃寨子,2016年6月。

⑦ 田野调查访谈资料,莫大娘,荔波县巴乃寨子,2015年12月。

猜你喜欢

土布布依棉线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山水布依
布依少女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棉线钓“鱼”
请到布依茶乡来
烧不断的棉线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土布不『土』
烧不断的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