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蜀水文化体系的调研与思考
2019-03-16,,
,,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0)
“四川水利在推动治蜀兴川事业中肩负着为四川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繁荣四川解决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发问题,实现水资源安全供给、水生态持续健康、水环境有效防控、水灾害威胁有力防治的历史使命。当前,要积极构建‘六大体系’”。这是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胡云2018年的一段会议讲话内容,这里所谓“六大体系”,其中之一即是“蜀水文化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不单是国家文化繁荣发展、水利行业工作开展及软实力提高的需要,也是不断增进社会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需要。四川有“千河之省”之美誉,蜀水文化源远流长,构建繁荣兴盛的蜀水文化体系,是一种历史使命与担当。本文站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八年来的时间点上,根据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斌近期所组织的一次专题调研,在原有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补充、完善,就四川省及全国有关省份的水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梳理,以期表达我们对水文化的热爱和持续关注,也期望能给予相关研究者和建设者一定的启示。
1 步调一致:各地大兴水文化建设之风
1.1 政策出台现状
一是对全国各地(除港澳台外)水利厅的水文化建设工作大体做了全貌了解,从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省份对水文化建设都比较重视,都在贯彻落实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方面有了行动,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专门的实施意见和工作规划等,如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等出台了实施意见,个别省份虽然没有专门文件,但是把工作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各省水利厅的实施意见出台后,下级地方水利局和水管单位也随之出台了进一步的落实文件。
二是在本次调研考察过程中,我们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提出的“突出南向,提升东向”的要求,对华东地区7个省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华南地区3个省份(广东、广西、海南)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这10个省份,除海南以外都有专门的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海南省把水文化建设工作列入了“十三五”规划。
1.2 工作开展现状
全国在水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上表现出来的状况不均衡。黄河流域上甘肃、陕西、山东表现突出,长江流域上湖北、江西、浙江、江苏表现突出,珠江流域上广东省较为突出。由于水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所以凡是出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的,加上下级地方水务局也有方案的,其工作的推进和进展就较为理想。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
1.2.1 重视水文化工程建设
绝大多数省份都意识到“把水文化意识融入到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环节”非常重要,福建省强调要按照“水系的完整性、水体的流动性、水质的良好性、水生物的多样性、水文化的传承性”目标要求,来打造水系连通的精品示范工程,水文化是五大考量指标之一。辽宁大连市强调“把文化元素融合到水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中,提升水务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将水文化元素融合到河流治理中,将大连时尚浪漫的城市元素融入滨水文化景观建设中,促进人居环境品位的提高。”安徽省宿州市结合新汴河治理工程,将发生在当地的四大历史事件(陈胜吴广大泽起义、刘邦项羽垓下之战、宋金符离大战、淮海战役),在滨河两岸进行展示。广东东莞水乡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强调以“六水”(水通、水动、水清、水美、水兴、水合)为目标,推动水乡河网区的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湖北在充分发挥白起渠灌溉、防汛等效益的基础上,对渠体进行保护,塑白起塑像,建主题文化公园,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重庆市开县2012年建成的汉风湖坝(闸),将地域文化融入廊桥设计中,成为该县的新地标。
1.2.2 重视水文化展示
兴建各种以水为主题的博物馆,如杭州中国水利博物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陕西水利博物馆;兴建各种以水为主题的展览馆,如北京节水展馆、上海城市自来水发展史展览馆;举办各种以水为主题的展会、论坛等。这些都是水文化得以表现和传播的物质载体。
1.2.3 重视水文化研究工作
有部分省份在水文化挖掘、收集和整理上,工作卓有成效,山东、陕西、浙江和广东是代表。其中,陕西省历时4年认真调查、深入挖掘、精准核实、精心编撰了《陕西水文化遗产名录》一书(记录三秦大地现存的古代、近代建成的灌排工程等涉水工程遗址和水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近700处),成立了“陕西省水文化研究会”,建成了“陕西水文化专家库”,编印出版了《郑国渠》、《郑国渠研究论文集》、《引泾记之碑文篇》、《古渠春秋》、《秦水情》等书籍,制作了《郑国渠》专题片、《千秋郑国渠》MV和《大美渭河》、《惠泽三秦》、《水泽三秦》宣传画册。浙江宁波推动水文化书稿的策划与编撰,近三年先后出版《浙东(甬绍肖)水利史论》《宁波水利文化》,目前正在推进《宁波水文化》、《岁月湖山—东钱湖史事编年》、《宁波唐宋水利史、城市史研究》三本书稿的制版、付印。个别省份重视水文化科研工作,湖北和福建以水利厅名义下达重点研究课题,集社会之智进行水文化研究,实现水文化建设与科研联动。
1.2.4 重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7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其中,浙江省5处,陕西、福建和四川各2处,安徽、湖南、湖北、宁夏、江西、广西各1处。
表1 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一览
1.2.5 重视水文化品牌项目开发
山东泰安重视泰山水文化、大汶河水文化、东平湖水浒文化等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努力推动现代水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努力打造水文化高端创意旅游项目(水上乐园)。
1.2.6 重视水利类院校行业文化建设工作
许多省份将当地水利类院校列为水文化建设工作的重镇,原因是这些学校直接牵涉未来水利人的培养。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2 标杆醒目:江浙水文化建设成绩斐然
2.1 江苏水文化建设现状
2.1.1 编制《江苏省水文化发展战略》
江苏省水利厅2012年底颁布了《江苏省水文化发展战略》。该省13个地级市中,淮安、连云港分别于2014、2015年成功编制市级水文化建设规划。《苏州市水文化发展规划》2018年7月通过专家组评审。中国水文化专家王凯先生对江苏水文化建设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看来整个江苏,淮安市的水文化建设不仅省内领先,而且走在全国前列,其水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得很好;苏州目前在加紧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此举有望很好地使其《规划》得到落实。
2.1.2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水文化活动
江苏省水利厅直属管理处15个,各管理处都开展了以创建省级/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水利风景区为载体的水文化建设,其典型代表是江都水利枢纽和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编制了水文化发展规划,总结、凝练了“引源、厚泽、卓创、致远”的管理处精神,开展“十个一”水文化活动。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编制了《泰州引江河水文化发展规划》,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处管理范围内的水文化展示。
2.1.3 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据王凯先生介绍,江苏省水利厅会同省文物局,2015年底开始系统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历时整整2年,调查登记水文化遗产5409个,其中:工程建筑类4571个、文献资料类275个、非遗类563个。目前,该省正在进行调查成果整编工作。
2.1.4 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展示与传播
江苏全省共有近150家水利风景区,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61家,景区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河湖行动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1.5 评选江苏水地标
江苏省水利厅与文化厅、旅游局联合,2017年开展“最美水地标”推选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江都水利枢纽等15个水工程、南京玄武湖等15个水景观、无锡水弄堂等10个水聚落获选“最美水地标”,这40个最美水地标是江苏省水工程的经典之作、水景观的佼佼者、水聚落的代言人。
2.1.6 南京水文化建设情况综述
(1)水文化展馆建设:南京市水文化展馆于2008年建成,超前意识明显。展馆面积800m2,利用该市三叉河口闸管理处管理用房而建,是全国最早建成的市级水文化展馆之一。天生桥河博物馆于2016年10月建成,系统展示了古天生桥河发展的历史脉络。南京浦口区水务局2017年初开始筹建滁河水文化展馆,用以展示滁河浦口段的发展历史,该馆目前已基本建成。
(2)水工建筑物的景观设计、美学解读与文化品位:南京市2003年开建三叉河口水闸时,在全国首开将文化内涵融入水工程之举。2005年三叉河口水闸完工,成为全国第一座位于城市主城区的景观闸、文化闸。
(3)河湖滨水空间的地域文化与水文化展示:南京市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2003年动工,在滨水空间进行水文化与地域文化展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南京市秦淮区结合内秦淮河东支黑臭河治理工程,着重展示了秦淮河南唐历史文化。
(4)编制《南京市水利风景区规划》:2016年9月,《南京市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完成,在全国是比较早的。南京市、区两级财政出资,对公益性水利风景区落实了生态补偿机制。
2.2 浙江水文化建设现状
浙江省在文化建设上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整体上可谓标杆,“浙”风劲吹非一日之功,社会民众透露出来的文化自信是由衷的。
2.2.1 浙江水文化建设的政策与大环境
《中庸》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浙江从2000年以来,先后出台《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以及2011年浙江省委《关于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等文件,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进展,为浙江文化发展注入强劲活力,这样的大环境大文化格局必然助推水文化建设不断上台阶。(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这种强劲声音的发出也是一种自觉表现,文化上的“提升东向”,扎实推进,虽晚不迟。)
2.2.2 中国水利博物馆的建设
中国水利博物馆2005年3月开工建设,2010年3月建成开馆,采用“塔馆合一”的设计,实现了古典风格、现代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博物馆综合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和交流等功能。这是中国水文化建设的经典标志性成果,不仅是浙江省的骄傲。
2.2.3 曹娥江大闸工程的建设
曹娥江大闸工程,可谓新时代水利工程与水文化建设融合方面的典范。该工程建设过程中,文化策划与布置一直贯穿始终,大闸竣工的同时,文化布置就基本完成。这些文化布置根据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概括成12个景点,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全部能独立成章;二是注重与建筑物、自然环境融合。曹娥江大闸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闸基,设28孔闸门,用于调节水位;中间闸面,能通车辆行人,布置“雄闸应宿”景点、“娥江流韵”景点;上部高台,是在大闸上用钢管支撑搭建的封闭式观景长廊,布置“高台听涛”景点。景与闸,闸与景浑然一体;三是景点分布均衡。12个景点的安排错落有致,景点与景点之间,有名人说水刻石连接过渡,避免了断层出现,能一直调动游人盎然的兴趣。
曹娥江大闸工程在传承绍兴水文化上也做足了文章。大闸设计28孔,每孔宽20m,并在工作桥南面巨大石护栏内侧刻星宿神祗形象浮雕、《步天歌》和星宿对应动物浮雕,外侧刻一米见方二十八星宿名楷书大字,营造出古今工程遥相呼应的效果,并以此纪念他们四川籍的父母官汤绍恩。史书记载,汤绍恩当年在绍兴建老三江闸之初,共建三十孔。闸建成后,潮浪相袭,犹能微撼,乃填二孔以应天上二十八宿,闸遂岿然屹立。
曹娥江大闸的文化策划和布置,还非常注重挖掘弘扬绍兴本土的文化特质,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陈列在大闸工作桥石护栏上的《娥江流韵》组画,有28幅石刻作品,很像一册形象化的乡土教材。
2.2.4 绍兴水文化建设成就
绍兴宛若一座水上城,“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从1995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到2013年抓住“五水共治”契机,绍兴市积极作为,推动其水环境保护和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是城市规划,水文化先行。绍兴人对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加之绍兴水利人在水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而充分的基础研究和前期工作,绍兴市各界达成共识:河道的保护与治理、历史街区的开发、山水文化园林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水上旅游的拓展各方面,均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要精心编制水文化方案。
二是集聚资源,形成合力。规划、城建、文保、旅游、交通等部门都参与到总体规划中来,水文化保护和建设形成了合力;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水文化与文物保护、园林建设、生态环境、旅游发展、文学创作等结合,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
社会力量总动员,水利史志、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国家级专家为绍兴水文化保护和建设把关;绍兴本地的文史、古建筑专家贡献智慧;当地的能工巧匠,再现精湛的传统工艺;收集整理过的历史文献、书法艺术、名人轶事、宗教文化,散落于民间的历史遗存实物构件,传统的建材、花草、树木,都井然有序地融入与之对应的历史风貌中,努力做到建一个工程,塑造一个水文化景观;疏浚一条河道,形成一个文化长廊;整治一块土地,造就一个文化景点。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绍兴水文化工程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和规范有效的基本做法:确立了“没有文化内涵的工程就没有生命力”的理念;以做学问的要求,认真系统考证、编写工程所处的水系来龙去脉、文化传承;对每条河流、每一工程进行同中有异的主题文化提炼,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
三是内涵丰富,外延多彩。绍兴水文化以大禹治水献身、求实、创新的精神为统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核心内容,以“人水和谐”的理念为追求目标,以文学和艺术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以水的明净秀丽、形态多变为审美标准,以亲水形成风俗传统,以水的利用和功能作为其延伸和传播形式。
3 对标先进:文化要与水利大省相匹配
四川作为水利大省,客观来讲这些年的水文化建设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府南河合江亭附近的水文化建设,活水公园的建设,浣花溪公园的建设,都江堰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先秦至清代)》的出版等,这些都是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之前的举措。水利部文件颁布后一直到现在,这七八年间的情况又如何呢?在调研中,我们重点对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等地的情况进行了梳理:
3.1 政策反应极为迅速
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于2011年12月18日正式颁布,我省水利厅当即结合四川实际制定了《蜀水文化建设纲要》,并于次年年初正式颁布实施。但是,下级地方水务局的反应并不均衡,不像江浙两省不仅市级水务局出台有专门的规划,厅属各单位也有。政策要层层落实,只依靠一个上位文件是不够的。只有上位文件,选择性执行,随意性执行就在所难免。
3.2 水利风景区建立有成效
据最新的数据,四川省建立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2个,江苏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1个。从前十八批申请建立情况看,江苏省一直稳步在推进此项工作,年年都有斩获。而我们似乎是从2013年开始才对此项工作有了高度重视且取得明显成效的,此前有一搭没一搭的,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七批、第九批、第十批、第十二批全部榜上无名。水利风景区是非常重要的水文化建设内容,也是用以展示和传播水文化、发展水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重要载体。这一工作的成效出来后,四川省2017年出台“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对“引导发展水利旅游”就有了专题设计,而且提出了要“形成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文化主题公园等水利旅游体系”。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与合作也是需要有载体的。
3.3 水文化融入工程建设
水利部文件强调“大力提升水工程与水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我省各地方水务系统包括有些地方政府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开始有水文化自觉意识,对水文化建设给予了重视。比如成都都江堰市提出的“都江堰水生态文化示范区建设”,想法丰满,主张综合历史文化、空间布局、区位功能等,建设“都江堰精华灌区”。绵阳三台2013年入夏以来着力实施涪滨路水文化建设综合配套项目,重点包括郪汉广场、足球广场、凤舞潼川等景点和特色历史文化雕塑等建筑。德阳市绵远河生态环境整治北段改造工程—北公园整体设计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强调时代的对话和人与环境的对话,以现代的手法来演绎传统的三国文化。宜宾在打造南溪古街时,按照“巷穿城、水融街、楼重院”的理念,将南溪古文化与水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川西、川南等巴蜀传统人居特色和南溪古城1500年的历史文化精髓……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赞许和肯定的。但是相比浙江绍兴,我们的水文化建设意识还需提升,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都要有这种意识,并能形成统一认识。搞工程建设,就技术层面全球都一样,但是各自的历史不相通,文化各异,特色就在其中,没有文化就没有特色。
3.4 重视水利院校水文化建设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蜀水文化建设纲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实际,先后完成两个“水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现在正在实施第二个行动计划。从取得的成效看,在校内建成国内独具特色的水文化长廊,建成专门的水文化阅览室,挂牌成立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重点基地等,连续六年举办的新年音乐晚会在全省水利行业内颇有影响力和口碑,与行业合作编著出版《蜀水文化概览》,涌现了一批热心水文化研究的教师……学院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得益彰的特色日渐凸显。但是,在水文化的课程开设、教材编写、师资提升、科研课题申报、服务社会的专题培训等方面依旧是短板和弱项。
3.5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有成效
四川乐山东风堰和都江堰分别于2014年、2018年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浙江上榜的高达5处,在这点上我们是有差距的。意识没有跟上,而不是资源缺乏。我省灌面动辄上万亩的古代在用水利工程多的是,如通济堰、蟆颐堰、郑泽堰、周公堰等。
3.6 建立一批重要的研究机构和组织
除上述的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成都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重点基地等之外,目前四川省还挂牌成立有大禹研究中心、李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组织,凝聚了一批专门的专家和学者。比如大禹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事关大禹的专题研究方向就多达30个。机构多,研究方向多,但是学术力量的聚集效应还没有出来。没有合力,没有顶级专家引领,便很难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诞生。
4 抛砖引玉:调研思考后的几点意见
四川省水利厅本届党组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把水文化建设列为全省水利工作的六大体系之一。至于该体系如何构建,我们根据调研考察掌握的情况,结合我省的实际,抛砖引玉,形成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4.1 提高对水文化体系构建的认识
水文化建设事关社会水脉和文脉的同频共振,是一切文化的基因,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兴水的合力;要结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精神和全会通过的两大决定,从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政治高度,从水利改革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水文化发展战略,不仅要注重物质形态为主的水文化建设,而且要注重精神形态为主的水文化建设,还要注重制度形态为主的水文化建设;要突出行业特色,拓展途径与方法,抓好载体平台,才能有利于形成水文化建设的强大活力。
4.2 做好水文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根据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我省《蜀水文化建设纲要》文件精神,做好2019-2020年两年的工作,确保相关任务的完成。
二是要以“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开展为契机,结合四川实际,考虑出台新的政策性文件和行动方案,为蜀水文化体系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因为蜀水文化体系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4.3 具体实践着重注意“三个结合”
4.3.1 与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结合
学习绍兴经验,要求新建水利工程,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增加工程对生态和文化的承载能力,把文化元素渗透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体现现代水利建设的文化内涵,彰显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位一体的工程模式。对标学习的具体案例,如浙江曹娥江大闸工程、重庆市开县汉风湖坝(闸)工程、成都浣花溪公园工程、三台抗战水利纪念园工程等。
4.3.2 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
在设计、建造每一项水利工程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工程、水环境在满足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意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理念的体现和展示,注意生态文明的价值和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加优美的环境;既要考虑发挥其引水、防洪、排涝、航运等效益,应该更加注重从多个层面展示水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把每一项水利工程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使人们更好地领略江河湖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感受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体验河流两岸淳厚质朴的民俗风情。对标学习的案例,广东东莞水乡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绍兴水城建设、南京市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福建省按照“水系的完整性、水体的流动性、水质的良好性、水生物的多样性、水文化的传承性”目标要求来打造的水系连通精品示范工程等。
4.3.3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
蜀水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与江南的吴越水文化遥相呼应,魅力十足。如果要把传承工作做好,前提是要加大和支持蜀水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
改革开放以来,蜀水文化的研究更多停留于个别老学者的自发行动,研究人才不足,支持力度不够,所以研究成果也自然有限。这项工作目前开始有积极的氛围出现,比如上文提及的一批重要研究机构和组织已经先后成立。对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建设,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可以组织水文化联盟,形成合力。可以配合各机构的课题发布,将一些水文化课题明确列入水利厅科技计划予以支持(自科项目与人文哲学社科项目应得到同等对待);可以依托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以厅机关的名义组织水文化专门培训;可以依托各大研究机构,定期主办高层次的水文化论坛;可以以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灌溉工程遗产为载体,开展国际水文化交流等。
还要对标陕西和江苏的做法,重点支持对我省水文化遗产做全面摸底调查,编制四川自己的水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全省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4.4 水文化体系建设要有出彩的亮点
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结合省委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提升行动;扩大和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提升四川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谋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馆(都江堰、东风堰是我们需要重点展示的。此馆的谋划建设,可以避免与全国各大水文化展馆重复,可以与位处浙江的第一国字号“中国水利博物馆”遥相呼应);
二是围绕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战略,积极推进东风渠扩容工程,建设展示蜀水文化发展脉络的文化步道;
三是重视发挥三台抗战水利纪念园的作用和功能,重视这块独一无二的水利统战牌子,传承抗战精神,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并依托郑泽堰开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
四是支持四川大禹研究会、四川李冰研究会、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等建成联盟组织,指导支持各基地开展智库建设,组织开展水文化研究工作,出一批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一套水文化书籍;
五是继续大力推进水利厅和省农工委联合开展的“水美新村”创建活动;
六是结合乡村振兴、“一干多支”战略的实施,对标江苏省,联合文化旅游部门举办我省的“最美水地标”推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