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炮
2019-03-16九吃
九吃 文
大炮,无坚不摧的利器,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而在我们的小吃王国里,也有这么一门“大炮”,它让无数人观之倾倒,听之惊心,食之饱腹,这就是成都名小吃“三大炮”。
初听“三大炮”这名字,不知道的人肯定会感到诧异,其实它和北方的“驴打滚”还有些相似,只不过是多浇了点红糖水,名字叫红糖糍粑而已。制作“三大炮”的原料无非就是糯米、红糖、黄豆、芝麻等几样。方法也极为简单,糯米5000克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八九个小时以后,入笼蒸熟,取出来放石碓窝里,掺入适量开水,最后用木棒舂成糍粑;另把黄豆和熟芝麻分别炒熟磨成粉。红糖加适量的开水熬成浓稠的糖水。做好以上前期工作后,把舂好的糍粑分成小块,沾上黄豆面,浇上红糖水便可以食用。慢,这样的话只能叫红糖糍粑,没有经过后面的一抛一跳,“三大炮”的名号又怎么可能声名远播呢?
前面的工作完毕,那剩下的就是摆开阵势“开炮”了。一张木板上摆着12个铜盘,两两相叠,分排成两行。木板前面是一个不锈钢桶,桶里装着舂茸了的糯米饭,木板的后面则放着一个装满了黄豆面的大簸箕。一个中年汉子从桶里扯起一块糍粑,后退几步,把糍粑分摘成三坨,用手捏圆以后,扬手将一块糍粑团高高抛起,再伸手接住,随后腰一弯,整个身姿就像是一张拉满了的弓。那汉子手一挥,糍粑团便如离弦之箭,嘭的一声,由木板上弹过来跌入簸箕中。就在围观者惊魂未定时,随着嘭嘭两声“炮响”,两团糍粑又紧接着飞到了黄豆面里边。由于糍粑团撞击木板,故引得两两相叠的铜盘相互碰撞,稀里哗啦地响成一片,这制造出来的音响效果,引得更多的人围过来观看。
“三大炮”很具有表演性,所以在其摊点前,总会比别的小吃多一些人气。
因为它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可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越是人多,“三大炮”越显得有竞争力,“发射炮弹”的汉子也越是来劲。在中年汉子不断“发射炮弹”的同时,另一人则用筷子把粘满了黄豆面的“炮弹头”分拣入小碗里,拣够三个,浇一些红糖水,等撒上熟芝麻再递到旁边直吞口水的顾客手里。
糍粑团经过这么一扔一跳,它的口味就会有所改变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可以说三声“炮”响与口味口感都没干系,用句时尚的话来说吧,只不过是在“炫技”罢了,与那些在大腿上切肉丝、背上剁肉者有得一拼。然而,就是这炮无虚发的“炫技”,却成了“三大炮”区别于其他小吃的标志,也才有可能让众多围观者纷纷“中炮”。卖者不用大声吆喝招徕,只要“炮声”一响,自会有不少人围上来购买。
如今在大街小巷,还有不少挑着担卖糍粑的,但由于这种形式的糍粑缺少“三大炮”的音响效果和气势,所以不管小贩怎么努力吆喝,都很难吸引人气。这种糍粑一般是按重量出售,五块钱一斤,这与三块钱三个的“三大炮”相比,实惠了许多,但生意却与“三大炮”相差甚远。
由此可见,“炫技”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恰到好处的玩点花招或噱头,有时还真能增加点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