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山”理论裂变出巨大能量

2019-03-16吴国玖于珺建

唯实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丽生态农村

吴国玖 于珺建 彭 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留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线,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五朵金花”、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四变工程和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有机统一、产业发展和富民强村全面推进、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两山”理论在江宁裂变出巨大能量,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更高起点、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一、“两山”理论在江宁落地成效

江宁区2011年启动金花村建设,紧扣“两山”理论的精髓实质和核心要义,从起步到现在,历经探索起步、全面推开、深化提升、推动振兴四个发展阶段,推进思路和工作举措不断完善。部署实施“四变工程”,即盆景变百花园、农村变大景区、大学生变创业者、农民变富裕户,以“五新强村”为工作主线,加快培育新主体、打造新田园、发展新业态、营造新风尚、促进新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通过多年努力,“两山”理论在江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美丽乡村成为江宁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品牌。

农村面貌彻底改变。贯穿牛首—云台生态廊道380平方公里的西部示范区全部建成,西部生态环线成为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中部示范区20平方公里核心区框架初具雏形。建成220个规划保留村和400个非规划保留村,创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16个,全区建设覆盖率达到70%,涌现出黄龙岘、石塘人家、大塘金、周村、七坊等一批国家级美丽乡村典范。江宁农村山水林田湖村错落有致,大地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发展活力更加强劲。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凝练概括。随着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的兴起,江宁农村人口正逐步回流,空心化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均衡,互动交流更加密集,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农民的文明意识大幅提升,农村沉淀了更多的乡愁情结。党建引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培养了一批勇挑重担、风清气正和为民办实事的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农村经济提质增效。构建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休闲旅游经济为主干、多链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农业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第三,创成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6个,建成汤家家等市级民宿村5个,床位2000多张,以西部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环绕文旅休闲经济带为骨架的环城乡村旅游格局基本形成,2017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

富民强村步伐加快。通过有效引导和管控,农民和集体逐渐融入新的产业链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成为现实。已建成的94个示范村,目前拥有大学生创客180人,创业农民老板776人,创业户平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带动就近就业农民5000余人。2017年94个示范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0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23700元)高出9000元,比建成前人均增收11100元;社区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比建成前分别增加26780万元和2554万元。

二、江宁区践行“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

坚持规划引领,点线面统筹推进,构建联动互补发展格局。在“3个500平方公里”的总体框架下,按照一张图、一盘棋的要求,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编制全域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将全区农村划分为4个片区、20个组团、316个规划保留点、646个非规划保留点。突出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加快各片区道路、门户、景观等框架建设,串点连线,着力构建全域景区格局。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发展、文化文脉相连,打造各片区的核心板块,放大辐射带动效应。注重分类指导,对城镇建成区外的316个规划保留村,按照产业、文化、生态、治理、富民“五位一体”联动发展要求,以徐家院、观音殿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为引领,有序推进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其他646个非保留点,以“两处理、两清洁、两化、两完善”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坚持生态为基,统筹保护与开发,全面改善农村整体环境。始终把生态作为农业农村最大优势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精细化耕作每一分土地,着力呈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地田园风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切实保护好林、田、沟、水等原有生态本底和肌理,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400余套,覆盖率近45%。建成乡村旅游干线120公里,创建全国农村“四好”公路示范区。建成第一批以旅游干线、提档升级农路为主的乡村林阴大道163公里,打造串联西部示范区的绿色长廊。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垃圾“二次四分法”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启动农村“厕所革命”,率先在乡村旅游景区、特色田园乡村提档升级。因地制宜使用农村特色材质改造村庄,采用本土树种、花卉完善村庄绿化,引导农民开展以菜园、果园为主的微田园建设,彰显江南风情和农村气息,让农村回归田园生态、田园风光、田园建筑。

坚持产业为核,多元化经营发展,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始终把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体系和全区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发挥南京后花园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和多重价值,引导国企集团、田园东方、台湾薰衣草公司等多元主体,发展文创经济、康养经济、民宿经济、度假经济等农旅文结合的多元化业态,积极打造香草小镇、互联网小镇、茶文化小镇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溪田田园综合体成为财政部第一批全国试点单位。规划建设了“一带三区”的区域民宿新格局,汤家家、龙乡双范、云水涧等一批精品民宿茁壮成长。如今的江宁农村不但承载着现代农业发展,也逐步承载绿色经济、无烟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坚持文化为魂,传承与创新结合,全面彰显乡土文化气质。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乡土遗迹的挖掘、保护、传承,引入现代文明,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传承发扬梅龙鼓韵、秣陵石锁和鞭春节、喊春节等优秀乡土文化,杨柳村、佘村等古村落重焕生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具有浓郁乡愁情绪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乡土文化成为江宁美丽乡村的独特标识。

坚持治理为要,夯实基层和基础,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坚持党建领航,开展特色田园乡村“五双”行动,建好“双强”队伍,打造“双型”阵地,开展“双促”活动,搭建“双联”平台,选树“双特”典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创新乡村治理结构和体系,提升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议事决策水平,构建完善“三社联动”机制,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政社互动,提升村级承办政府事项的水平。创新网络化社会治理机制,落实“一张网、五统一”要求,形成全面覆盖的乡村服务管理网格。在南京市率先建立了一批乡贤队伍,发挥乡贤在特色田园建设、乡村治理、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坚持富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农民获得感。始终把富民作为检验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引导扶持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链条延伸,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找准切入点。对投资体量较大、本地农户和集体无法承担的产业项目,尽可能引入国企集团和社会资本;对适宜集体和农民的产业项目,加强引导管控,尽可能让农民和集体参与,共享发展成果。深入推进以“三地一产”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盘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推动农村各类沉睡资源资产重新配置,不断放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注重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以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困难群众就业创业,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三、全力探索“两山”理论的启示效应

“两山”理论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二元文明共生和城乡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江宁区在“两山”理论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打造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其创新经验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持续发力、攻坚突破,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上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启示一: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农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抓手,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一以贯之。江宁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规划的超前谋划和执行力度。早在2012年江宁区就结合土地、产业等区域规划,对城镇功能区外的所有村庄进行了综合评估,从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特色产业、城市化进程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全区村庄布点规划,并对每个村庄的发展定位进行了明确。区委、区政府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创新建立规划助理员队伍,统一负责乡村规划落地实施,做到了全区一张图、上下一盘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城乡一体化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顺利推进和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个性特色,不能急于求成;要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抓建设”,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规划、不施工”;要聚焦问题、一抓到底、持续推进,杜绝项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启示二: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产业融合主轴线。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从金花村起步到现在的“四变五新”,江宁区都始终把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环抓紧抓实,深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业等全新业态,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兴旺发展与深度融合。江宁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基础,每个地区都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主动顺应“互联网+”趋势,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电商产业,发展效益高、前景广、可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推进规模经营、特色经营,打好品牌优势。

启示三: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富民初心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要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把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努力拓宽农民创业途径和增收渠道。江宁区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富民作为最终落脚点,“三个袋子”越来越鼓:示范村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当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经营户户均年利润10万元以上;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收入分别是建成前的3.6倍和3.1倍;每个示范村都建有7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载体,举办各类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启示四: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内外兼修一起抓。美丽乡村的“美”不仅美在自然环境,还美在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江宁区始终按照“五位一体”发展要求,既注重因地制宜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塑造美丽外形;又注重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基层党建、文化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内涵。通过学习借鉴苏南、浙江、成都等地经验,广大党员的思路、眼界、能力显著提升,对标找差、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浓厚,“坐不住、等不了、慢不得”的进取意识更加强烈,依托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逐步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启示五: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深化改革再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江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就在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启示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思想和行动,转变过去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算短期账更要算长远账。要时刻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支持广大农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美丽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