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成功经验

2019-03-16洪向华

唯实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主体中心

洪向华 张 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改革开放40年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再起航,党的领导是坚定不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必须是坚定不移的。正如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一样,新时代改革开放同样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现实需求,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才能够实现。

一、“以人民为中心”从何而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基础上的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丰富与拓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主体论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46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中都未曾离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坚持,“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一系列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历史的人、社会的人基础之上,并且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实现全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群众史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的结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政治领域的新界定。马克思首先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人的存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57在政治领域对人民群众的发现主要体现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287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对人民主体性的关怀在政治体制中的再次重申,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党,是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党。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充分显现于40年来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1]411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最终要实现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自改革开放以来,党致力于改进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52%等一系列的飞越,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践行的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累计逾5万亿美元,人民不仅可以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产品,还可在世界分工中自由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得到了巨大提升。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充分展示的人民主体地位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主要线索。

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当历史的巨轮航行至工业革命时代,西方世界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称霸世界的工业强国。然而世界的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却闭目塞听,依旧徜徉在华夏帝国独尊的幻想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决然肩负起了实现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正是因为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呼唤,才能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28年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最终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不仅预示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同时也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与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新篇。新中国的成立同样预示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独立,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以人民为主、为人民建设新社会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这些建设和探索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人民幸福、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深刻地体现于改革开放40年辉煌的历程中。基于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军队的面貌得以极大的改变。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力量得以凝聚并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不可能到成为可能的巨大转变。改革开放4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高达9.5%,同时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条成功经验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回答好“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三个事关改革开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今天,改革开放再出发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民的党为人民的庄重誓言。

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解决的是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回答“发展为了谁”的根本指向,只有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到发展的主体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使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历史伟业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转折点,把“治理”纳入国家统治之中以取代“管理”,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民主体力量的巨大进步,使人民群众更好、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一切领域之中,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领导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利于更好地释放群众力量、积聚群众智慧,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把群众力量纳入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层面,既是党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所呈现的社会多元化趋势的现实需要,又是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理解的不断深化,必须牢牢坚持并与时俱进地扩大群众发挥主体地位的广度与深度。

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确保人民群众在政治层面的民主,这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直接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政党统治是为谁执政上。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为了人民的政党,至此已成功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并满足群众政治诉求的政治制度,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社会主义民主是各个层面的民主,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更体现在政治生活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人民民主的政治机制和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不是某一部分人利益的代表,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因此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为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更加验证了我国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尤其是政治制度这一最广泛的代表民意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有效调动了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改革开放,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的需求,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指向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是回答“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的理论价值。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变化了的现实需求。实践证明,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依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顶层设计所承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直接地显现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事业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上实现了民生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步进行,个人发展与经济事业的总体发展相互协调,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最直接、最现实的是要抓好民生建设,要积极回应民生事业的多层次和多需求性特点,把检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成效放在人民现实需求是否满足上以及满足程度上,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主体中心
论碳审计主体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何谓“主体间性”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