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19-03-15王树平于向辉

牡丹 2019年3期
关键词:秘书学古代文学师范学院

王树平 于向辉

《中国古代文学》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秘书学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讲授上起先秦、下讫明清的代表性文学作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较科学、客观的理解,能够从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同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一、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秘书学专业开设本课程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门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量产生矛盾

从先秦至明清,涉及的文学体裁众多,包括诗歌、散文、词、杂剧、散曲、小说等,而且作家作品数量庞大,学习内容非常繁复。但教学计划中只安排开设一个学期,共64课时,因此产生了教学容量过大与教学时数过少的突出矛盾。如果面面俱到,则极容易流于表面,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如果只重点讲授一小部分内容,则无法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丰富、更经典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大纲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上,课程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适用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秘书学专业实践性较强,本课程应该考虑使古代文学与现实人生在精神上紧密契合,同时深入挖掘古代文学的实用价值。这样一来,古代文学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再是与现实社会距离遥远的僵死的历史性存在,也避免了在教学中出现尴尬的局面。

(三)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式为主,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课上讲解的内容与教材中的知识完全无异,学生作答也谈不上任何创新。而且,传统教学模式大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即教师如何去教,却忽略了学生如何去学、如何接受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传统教学模式是僵化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体系性强,全部是文言作品,极易给人枯燥无味的印象。对此,笔者在开课之初,面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级秘书学专业学生发放44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认知度,59%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没有特别的爱好,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第二,了解学生对古代经典的阅读情况,98%的学生阅读古代文学名著的数量不超过十本,这个结果显示出学生的阅读量普遍偏少。第三,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接纳度,只有34%的学生喜欢传统教学模式,其他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充满期待。

总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针对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在2017级秘书学专业的授课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对2017级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教改探索。

(一)參与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的弊端,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即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制定中,选出一些有意思且相对易懂的内容,让学生课下自学,课上主讲。从授课效果来看,学生既掌握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又学会授课技巧,可谓一举多得。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诗词的赏析能力有较大提升,对诗词的翻译也更加得心应手,理解更为透彻。

除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授课外,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又要注意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启发学生思考,适度开展课程思政。例如,讲授苏轼诗词时,着重强调苏轼在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很多学生都谈到他们从苏轼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豁达精神中汲取了营养,这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启发性的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应该寻找更加契合时代精神的闪光点,而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重组教学内容,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

改革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以朝代为序,以著名作家为纲,因此知识体系显得庞杂,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疲倦和迷茫,特别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很容易将前一阶段的知识淡忘,这样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接受。在对2017级秘书学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进行“模块化”组合,即“常识”“赏析”“诵读”“写作”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围绕古诗、古文、词、小说等四种文体展开,重点突出“赏析”与“写作”模块,课程体系更加与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因此“常识”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不作为课上教授内容。这种背景性知识的提前梳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更为“赏析”部分内容打好了前期基础。总体上看,该门课程知识体系模块化以后,更利于突出重点,从而解决课程内容量大与课时量少而产生的矛盾。

(三)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助推课程教学

近年来,“新文科”走进人们的视域,“新文科”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文科。相对传统的文科来说,“新文科”更加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这对改善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研究水平至关重要。“新文科”理念下,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针对“新文科”影响越来越大的趋势,本学期在给2017级秘书学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引入了新的教学手段。首先就是引入“微助教”,“微助教”利用手机的辅助功能,让学生参与课堂签到、课堂答题、课堂讨论等多种互动活动,成功地让“低头族”抬起头来,积极参与进课堂。这种带有趣味性又操作简单的应用,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微助教”的使用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和讨论话题,通过记录,发现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对后期的教学反思和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在课程初期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利用一些视频、图像资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PPT的设计时,教师要加大图片的利用率,这些图片多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课本中枯燥的文字材料有补充作用。同时,授课期间可以给学生播放百家讲坛等名家讲座,如康震教授对李白、杜甫的讲解。其间,学生都认真投入,效果显著。因此,在涉及作家作品时,学生往往能很快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总之,课堂教授过程中,由于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网络资源,《中国古代文学》课不再是枯燥无味,令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的课堂。在期末课程总结中,很多学生提到四个月的学习提高了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知能力,其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诗词等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能更好地体会古代文学的风采,积累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结语

通过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7级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在“新文科”视域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正契合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科技手段的应用正悄然影响高校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适当地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高校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YB2018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树平(1983-),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秘书学古代文学师范学院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建党百年秘书工作与秘书学发展研讨会召开
学科互涉视域下秘书学学科建设探索
秘书学专业教育统计报告
洛阳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