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山西省产业转型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分析
2019-03-15赵军芳
赵军芳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注重在经济结构对称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是资源型大省,如何进行发展才能可持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山西省的产业现状,分析高校人才的现状,最后提出与山西省产业发展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山西省以煤炭资源型大省著称,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才在产业转型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是基于新常态下山西省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二、山西省产业现状
(一)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在發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
2017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497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9亿元,增长3.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第二产业增加值6181.8亿元,增长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3%;第三产业增加值8013.9亿元,增长7.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5%。
由此可知,山西省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总产值不到50%,所以还需要逐步调整。在2018年山西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下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需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
对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要稳定上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咨询服务业的政策创设和支持力度,加快智库建设。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打造会展品牌。大力推进“互联网+”,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
(二)重点领域改革
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战略抓手,一是深化国企改革;二是加快开发区建设。建立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就是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第一突破口。通过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擦亮转型综改这块金字招牌,树立标杆,做出示范。
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抓好招商引资,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促进园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围绕产业链安排创新链、配置供应链、保障要素链、制定政策链。
(三)扩大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 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建设对外开放“大都市”。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支持太原市率先发展,按照“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架构,努力将太原都市区打造成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性金融、商业、文化、科教中心。开通太原至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国际航线,开展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前期研究。
三、山西省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针对以上山西省产业转型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转型人才没有及时更新
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大学四年毕业,原来很热门的会计、市场营销专业随着多年的发展和学校扩招已经市场饱和,意味着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新型专业人才短缺,如管理型人才、信息化服务人才等,此时即出现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简单来说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二)对外开放,语言沟通有问题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很多企业为了响应并谋求自身的发展,逐步认识到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去产能、去库存。但是走出去,首要的就是要语言沟通,学生虽然在学校要通过四级,甚至有学生还通过六级,但是真正能达到交流目的的,没有几个学生,出现普通专业学生懂专业,不通语言;而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语言不懂专业的现象。
四、解决山西省高校人才培养对策
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层次结构。面对以上人才培养指出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加强
每个人只有思想意识提升,才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合理合法的发展。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很重要。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方面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时需要加强。
1.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占比要加大。对于学生一定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社会在变化,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不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人,终将被淘汰。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但是进入企业后的发展是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走得更远。然而,现阶段据统计有94%的岗位都可以被机器所替代,那么只有6%的岗位才真正不被替代,如果只学习专业知识,后果是很可怕的,一旦学生没有及时调整方向,不会持续学习,不仅学生个人、家庭承受不起,就是社会也将出现大的就业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所以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以便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危机意识,学生就会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成为意愿学习。据研究,意愿学习比能力学习更能使学生专注、持续学习。现如今,信息爆炸,学生的注意力被各种网络、手机、游戏等填充,如何能比其他学生更专注于一件事情,那么他学习效果将更好,相比学习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3.制定弹性学制。我们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学分制,只要学生能将学分保质保量修完,就可以毕业,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一方面这是对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一种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些紧迫感。另外,还可以缩短专业人才与市场岗位匹配的时间,社会中的产业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有可能在学生入学的时候,一个专业还是热门专业,但是等4年毕业后,此行业已经人员饱和,而与此同时有另外一些新的产业出现,没有合适的就业人员与岗位相匹配。如2018年初在北京,一个区块链工程师月薪5万元,没有人应聘,而毕业生有很多没有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出现结构性失业。但是如果实行弹性学制的话,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就可以适当的培养新的技能,那么在就业时就不会太盲目,至少对新的技能不会陌生,继续学习也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使学校能够快速的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与之相对应,这也就说明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老师就必须不断的补充知识,不能死抱着原来的知识不放,而应该多参加培训、进修等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
(二)提升语言的重要性
1.对于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情况都很普通,即使专业能力很强,想到英、美等发达国家,也会因费用等问题望而却步,但是发达国家去不了,我们可以去一些发展中国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思想,将人才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我省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提供机会。把学生进行输出,学生大体有三方面的趋势:一是留在当地,为当地的经济贡献力量;二是再次回省,为我省发展贡献力量,因为该学生在国外有一些工作经历,在省内或者国内再找工作,都不会太难,更会有一些人会选择创业,带动当地就业。三是在当地和我国之间来回走动,增加两国的贸易,或者经济往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对外输出人才,从短期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长期来说,会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甚至能创造一些就业岗位。
2.语言是工具,需要实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语言很多,那么是不是都需要学习?理性的人会对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权衡之后,选择学习英语——这一国际通用的语言,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之前传统的学习英语,很少注重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使学生能即学即用。一方面,提高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发展需要人才,产业的转型也离不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才的发展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杨林,陈书全,韩科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
[2]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