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社团建设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2019-03-15周云柯肖化柱
周云柯 肖化柱
摘要:本文将从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社团建设的关系出发,探究以专业社团建设为基础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与对策,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建设专业社团。
关键词:职业素养;社团建设;专业社团
引言:
目前,由于学生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学生社团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具有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种类,存在公益服务、理论学习、文艺体育、学术科技等多种类型,文体类、文艺类社团始终是学生重要的关注内容,其社团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专业社团因趣味性较低、专业要求较高,使其不具有较高吸引力,也无法发挥培养学生所需职业素质的作用和功能,需要高校采取积极的对策。
一、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社团建设的关系
(一)专业社团概况
在理解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社团建设两者关系时,首先要明确高校社团的种类。按照社团的教育功能、活动内容等,可以将社团划分成以下几种。一是科学发展观小组、党章学习协会等社科类型社团,二是摄影协会等文体类型社团,三是计算机协会等科技类型社团,四是爱心社、志愿者协会等服务类型社团。而高校专业社团和这些常规社团有所不同,作为高校社团分支之一,专业社团主要由志向、兴趣、专业、学科等相似或相同的学生组成,使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基础需要得到满足,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学术水平的提高。客观来说,专业社团能够对高校内学习环境创设起到推动的作用,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伴随高校中各个社团长期的发展,专业社团的数量虽然在所有社团中所占比例较少,但是也在逐年增加中。
(二)专业社团作用
专业社团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自觉提高职业素养。人们常说,兴趣对于学生是最好的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积极探索、发散思维、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学生受志向、兴趣所驱使主动加入专业社团,因此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以兴趣和积极性为基础,专业学习状态也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变为主动探寻专业知识,整個学习过程愉快而轻松,这样的主动性、自觉性通常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专业社团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多角度提高职业素养。专业社团具有较强专业性,这使其逐渐变成重要的职业素养培养载体。当学生组织并加入到专业社团活动时,其职业素养往往能获得立体、全面的提升。专业社团活动通常是在实训基地由教师进行指导,有时还会和企业合作进行。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不同成员交融、穿传递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时候,会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加上实际环境中的岗位角色亲身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职业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专业社团属于专业课的一种延伸,学生加入实践性的专业活动能够有效检验其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与水平。另外,在这一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
二、以专业社团建设为基础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与对策
(一)建设专业社团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专业社团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专业社团缺乏坚实的指导力量。和其它社团类似,专业社团也是由高校团委进行管理的,高校的团委在社团中发挥着宏观指导、组织管理等重要作用。在建立专业社团的初期,指导教师通常为对应专业教师,不过院校没有对社团指导进行大力组织与提倡,使得教师在指导社团的时候普遍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此以往,专业社团便形成一种自然的、放任的状态,并出现专业人员不管理和管理人员不专业等现象,脱离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初衷,极大地影响着社团成果积累与质量提高。
第二,专业社团缺少质量上的保障。专业社团和一般社团的区别在于实践活动要以学习软件、实训基地等平台为依托,有较高的场地要求,部分项目还对经费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很多高校未深入、全面地意识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社团的作用与地位,而且在各种现实条件、外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下,专业社团发展的硬件需求得不到保证。另外,高校没有健全的政策来激励院系与教师进行社团的指导,使得专业社团的发展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第三,专业社团未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定位问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下移的定位,也就是把专业社团与文体类型社团看作相同的社团,部分社团想要大量吸引学生,在向校内学生进行宣传的时候,脱离了原本的专业社团宗旨,举办的各种社团活动中娱乐项目占据较大比重,使原本专业发展的目标逐渐弱化和偏离,出现专业社团名称形同虚设的情况。另一种是过高的定位,指的是一些专业为了让自身表现得更加专业,将学术创新、学术研究当成主要目标,但是高校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而且社团中的成员有很多低年级学生,一旦过高地进行社团定位,必然会进入好高骛远的尴尬处境。
第四,专业社团没有合理的运行制度。一般来说,学生爱好、兴趣是一个专业社团联系的纽带与基础,组织的基本原则为自愿性和自发性,不被各种管理体制所约束,若运行状况不好,非常容易消亡。从大量的高校专业社团现状来看,很多专业社团没有组织的约束,非常松散,退出、加入具有较大随意性,人员流动频繁,没有老成员带新成员的传统,传承能力较弱,最重要的是发展目标不清晰,举办的活动也没有足够的持续性、计划性。各种运行制度问题使得现有社团更替快、寿命短,要想形成自身品牌、树立自身形象存在较大难度。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对成员的专业志向、兴趣产生影响,又对专业学习环境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通过专业社团培养职业素养的主要策略
1.提高社团自身的质量
现阶段,高校可以把建设专业社团归纳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框架之中。在建设专业社团知识,不但要牢牢跟随、掌握专业建设主要的趋势,还应将专业社团当成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方法加以重视。高职院校的院系也需要把专业社团归纳到学科专业竞赛、课程体系、专业教师等方面的专业建设之中。由于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会对建设出的专业社团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院系需要积极聘用双师型优秀教师来作为专业社团中主要的指导教师,借助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向企业、行业的专家发出邀请,让其来到院系进行指导教师的兼职工作,从而使建设专业社团的指导力量得到充实[1]。
高校应进行专业社团培训的强化,对有关课程进行开设。例如,高校英语的翻译社、口语社可以通过公选课这一方法对所有社团学生进行授课,社团的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讲师,这样做能够使指导教师平时工作量的相关问题得到解决。需要注意,专业社团公选课与专业课程中其它的课程有一定差异,前者的授课方法更加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与此同时,专业社团应充分衔接学生创业创新与技能竞赛。可以把技能竞赛当成提升社团自身质量的一个切入点,构建一个选拔制度,先开设第一课堂,后建立专业社团,再形成竞赛团队。通过这样的选拔制度,专业社团能够发挥储备竞赛人才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对社团中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成员获奖还能反映出专业社团综合实力的强弱。高年级的专业社团需要对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进行充分运用来创新创业,比如,对于艺术设计社团,应指引其进行新型实用、外观设计等多种知识产权的申报。
2.扩展社团外部的空间
為了更好地利用专业社团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高校需要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高校应在院系考核中添加院系对于专业社团相关的指导内容,并在教师考核中添加教师对于专业社团相关的指导内容,发布对应文件,确定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和作为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间换算关系、折算方法[2]。高校内的活动场地、仪器设备、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应以学生课堂教学正常完成为基础,对专业社团中的学生开放,采取备案制度登记学生的访问时间与内容。与此同时,高校应向专业社团拨款,这些款项主要当作专业社团的启动经费,专业社团借助阶段性的考评,对优秀的社团进行物质嘉奖,在社团以自己的努力获得赞助、业务等收入以后,能够让自身的经费问题大体解决。
3.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建设专业社团之时,还要对自身做好全面的定位工作。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专业性、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社团也要以高职院校主要目标为中心,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社团应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专业吸引力的提高、素质与水平的提升当作最终目的,既不能向着文体类型的社团发展而使自身专业性丧失,又不能完全依照本科学校的社团发展而过于强调学术性,需要将自身定位成技能型专业社团。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条件与设置的专业情况,围绕专业方向对专业社团进行建设,以现实为依托推动社团长远的发展[3]。与此同时,各种专业社团活动需要将实践性、职业性等不同特点体现出来,应充分对接现代企业、行业,对校外、校内多样化的实训基地进行全面利用,使学生能够步入企业、步入社会,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所需的广阔平台,从而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社会能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4.强化社团内部的管理
高校应建立一个领导团队,构建协同管理体制,由院系展开专业性指导,团委组织开展管理工作,形成一个科学的社团管理体制。其中,团委负责组织与管理,借助团委所具有的组织上的优势,将专业社团归纳至团委资源体系、活动体系之中。院系负责专业性指导,对院系中大量教师资源进行全面利用,选派具备条件的教师作为专业社团主要指导教师。因为双方的专业社团管理是不同层面的,所以还要对领导团队进行构建,并执行监督考评、综合协调等工作。高校可以构建专业社团的考评体制。专业社团与一般学生社团有所不同,在考评时也应采取与一般学生社团不同的考评方法。在科学的社团管理体制中,评价专业社团的工作需要从专业成果、组织管理这两点入手,增加专业成果所占比重。其中,专业成果可以有社会影响力、获取的知识产权、业务的成绩、竞赛获奖情况、参与活动状况等,并且通过量化、定性,充分结合他评与自评这两种评价方法,把学生的评优、评奖和评价工作相关联。
要想进一步奠定专业社团的现实性基础,还要做好制度建设与构架梳理工作,应在专业社团的内部建立梯队式、多层级的组织框架[4]。年级较低的社团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训练上,年级较高的社团应将重点放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上。经过大量的训练、强化、选拔,低级别社团学生可以加入高级别专业社团。这样的专业社团梯队框架,不但可以使社团内不同学生间技能、知识的对等分享得到保证,还能让专业社团树立形象、集中优势成为可能。除此之外,还要全面构建专业社团的各项组织制度,如议事制度、奖惩制度、例会制度、退出制度、准入制度、考勤制度等,所有社团成员都要积极遵守所构建的制度,并使其真正落实到具体操作中。
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以专业社团建设为基础的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全面认识到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社团建设的关系,找到建设专业社团的现存问题,通过提高社团自身的质量、扩展社团外部的空间、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强化社团内部的管理等多种途径来有效建设专业社团,从而使专业社团更好地为职业素质培养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郑瑾,刘宝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江苏省某民办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学生[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9):53-54+57.
[2]杜琼.“一本四全”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24):181-182.
[3]贺陆军.“两学一做”走向广阔天地“多元融合”培育核心素养——平湖市职业中专“春苗行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03):47-49.
[4]刘萍,刘旸,徐宝玺,等.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实践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4):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