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瑰宝釜山太宗台
2019-03-15小黛
小黛
从影岛南端太宗台的瞭望台往下看,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绝壁
韩国釜山的“影岛”从前称为绝影岛,传说很久以前这地方是有名的牧马场,因为这里的马儿奔跑速度快到连影子都无法让人看清楚,所以取名绝影岛。影岛的自然环境优美,空气又好,被誉为釜山最佳居住区,加上拥有壮观的岩石海岸,吸引了不少喜爱大自然的当地游客。
这一天我们从釜山的南浦洞坐公车到位于影岛南端的太宗台,这是釜山有名的岩石海岸之一,搭车经过韩国国立海洋大学不久后就到了。到釜山游玩的外国游客,大都知道甘川文化村、海云台、札嘎其鱼市场这些景点,知道太宗台的游客相对比较少,这个被釜山旅游发展局形容为“大自然赋予的幸福世界”之地,也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错过实为可惜。
据说新罗第29代王——太宗武烈王完成三国统一后,四处巡视国家,被太宗台葱郁树林和美丽的海岸线吸引,便选择在这里练箭,这地方因此被称为太宗台。另外,朝鲜时代的东莱地区每逢干旱,也会在这里举行祈雨仪式。
绕园一圈约四公里
到太宗台游玩非常考脚力,这里有走不完的斜坡路,和通往景点的高低阶梯。幸好游园里有可爱小火车造型的Danubi观光车,游客可乘坐到主要景点。无奈我们到访时,不知何故小火车没开动,只能被迫靠双脚游太宗台,因为除了观光车其他的交通工具都不能进入园地。眼看周围的当地人,好些都全副武装,连登山杖都带来了,担心自己的膝盖受不了这么难走的路,真是进退两难,还好儿子帮我背包包,让我可以较轻松地走完这绕园一圈约四公里的路程。
太宗台的入口处一景
太宗台处处树木,一路上映入眼眸的尽是层层叠叠的黄绿、墨绿、青绿、茶绿、橄榄绿……这里的松树特别多,像为太宗台披上一件常绿的衣衫。高坡上空气清新,无论走在蜿蜒的小路或参天的绿树间,都是一种享受,如在植物园漫步般神清气爽。
游客可乘坐观光车到太宗台的几个主要景点
太宗台绣球花节吸引了许多爱花者
色彩缤纷的绣球花
年度绣球花节
太宗台除了树木,也有美丽的绣球花,六七月是韩国南部绣球花盛开的季节,除了济州岛,釜山的太宗台也是赏绣球花的好去处,每年这个时候,很多游客为了看绣球花涌向此地。
太宗台的绣球花主要集中在景点之一的太宗寺庭院,范围不是很大,但花丛长得密集。绣球花美丽夺目,圆圆一团,既像新娘子的手花,又像婴孩的可爱脸蛋。颜色缤纷,粉蓝、紫蓝、淡黄泛点红、粉红、紫红、粉青带点黄……颜色百搭,就像是快乐的绣球花仙子用水彩笔为花上色,搭配出来的多种柔和悦目色彩。
太宗寺万紫千红的庭院,吸引了不少專业摄影师,来赏花的游客很拥挤,人挤人穿梭在绣球花簇间,好的拍照位置一拍完马上就有人补上。据知绣球花节期间,太宗台会举办文化表演、摄影展等活动,太宗寺还会限量供应冷面给游客呢。
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绣球花的奇妙在于它可根据土壤的酸碱度改变花朵的颜色,泥土偏酸时,花朵就偏向蓝色,偏碱的泥土会开出偏向粉红色的花。培植花的人就像是花朵魔术师,能让绣球花的颜色变变变,让花儿增艳,赏花的人更开心。
眺望大海、鬼斧神工的悬崖
除了太宗寺,这里还有一所“救命寺”,建寺原因据说是为了用佛道感悟劝说想在太宗台的悬崖绝壁轻生的人。太宗台的瞭望台处也有一尊母子雕像,同样是希望厌世的人看了雕像会想起亲爱的家人,重燃生活的希望,放弃自杀的念头。
太宗台的大弧形瞭望台视野辽阔,可看到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和鬼斧神工凿出来的悬崖峭壁,偶有船只经过,点缀静谧的绝美画面,站在瞭望台沉淀心情深呼吸,慢慢地心情也舒畅起来。从瞭望台可看到位于海中的玲珑小岛“水壶岛”,形状可爱就像家里的煮水壶,是垂钓者的好去处,天气好时还可看得到与釜山遥遥相望的日本“对马岛”。
奇岩异石是太宗台的独特地貌,也可搭游船从海上欣赏
建于1906年的影岛灯塔
瞭望台处的母子像
从瞭望台往下走,不久便到了太宗台的灯塔。灯塔建于1906年,已有百年历史,是游客必访的景点。海蚀绝壁和奇异岩石是本地的独特风景,从灯塔走下去可看到著名的“神仙岩”,传说曾是神仙逍遥游玩的地方。除了神仙岩,还有望夫崖,站立的岩石就像苦等丈夫归来的妻子,等到化成石头,无声地诉说悲伤往事。 那些伸入海中的大岩石不容易攀爬,但仍有人冒险爬上礁石垂钓,吹海风,听海潮,享受难得的宁静。
砾石海滩上搭了一些简单的帐篷,一些当地妇女经营的小吃摊,售卖刚捕捉的海鲜。小食摊的顾客多是当地人,他们喜欢直接配酱料生吃海鲜,有些剁切后的海鲜在盘上还会扭动。除了这里,太宗台还有一个专吃烤贝类的场所,就在游园地出口处停车场附近,一整列帐篷的摊位都在卖烤海鲜,帐篷就搭在离海边不远处,可边吃边欣赏海景。
太宗台有几个砾石滩,因为阶梯太长,只好放弃在没有沙只有小石子的海滩上散步的念头。坐游览船看太宗台是另一种选择,下公车处就有人在那里拉客坐船了,在船上换个角度看影岛有名的岩岸,与在陆地上看到的峭壁岩石角度截然不同,也是挺不错的选择。
太宗台走走停停玩不腻,这里确实是大自然的瑰宝。(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编辑/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