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采词的用典

2019-03-15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用典典故

唐 文

(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

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对何采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认为何采是“清初江南词坛奇才、杰出的大名家”[1]。何采,字第五,号南涧,安徽桐城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才华横溢。年方三十归隐于金陵,归隐后“以词托命”,创作出大量的词。《全清词·顺康卷》收录何采词494首。

罗积勇《用典研究》中认为:“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语,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2]罗先生又进一步认为“引用典故,关键不在于‘引’,而在于‘用’,即引来之后是否为我所用,是否产生了或例证、或比较、或替代的功用。”何采的词作中用典处繁多,而且词人用典手法娴熟,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既拓展了词境,又使词的内容在变化中不断丰富。

一、何采词用典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3]“成辞”和“人事”,即是我们所说的语典和事典。何采从小饱读诗书,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又加上以理学为根基的桐城地域文化重视家国、学问和名节,这些都对何采家国情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何采词作中既有许多历史典故,同时又有一些前人诗词的化用,这些引用都为他的词增添了许多生动的色彩。

(一)事典

事典,即是作者把一些历史故事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借这样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情感,或是借历史来反映一些深刻的现实,抑或是古事来传达自己的新思想。何采从小饱读经史子集,他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对历史典故的运用非常灵活,并且总是可以表现出他寄托在词中的情感。如《浣溪沙·题归湖图》:

浣罗轻纱渡语儿,锦帆泾上采莲时。卧薪人隔若溪耶。

此日苏台麋鹿走,他年越殿鹧鸪飞。五湖风月让鸱彝。

此词中涉及两个历史典故,一是勾践卧薪尝胆和范蠡隐姓埋名。“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为了报痛失家国之恨,担当起肩上的重任,一步步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4]何采在上片引用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历史故事,其实这从侧面反映民他伟大的家国情怀。何采在被授为编修期间,心中一直牵挂平民百姓,从小养成的这种家国情怀,在做官期间一直得以维持。他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官,而是一个一直想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好官,所以卧薪尝胆的典故其实就是何采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一种途径。然而何采这样的想法遭到了现实的打击,就当何采被任命为《通鉴全书》的纂修官时却被迫致仕。除此之外,顺治朝的南北党争和自身的性格因素等,导致了何采在三十岁时直接去官。第二个典故中,“鸱彝”就是“鸱夷”,即范蠡。据《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何采去官之后,归隐于金陵太平山,这里何采借用范蠡隐姓埋名在江湖,来表达自己隐逸生活的闲适,但是在感情的抒发上,同时又包含了对官场的失望之情,借用典故的升华,感情上也表达得更为真挚。

又如《十六字令·虞兮》:“歌,耐得骓兮奈若何。纤纤草,屡舞尚傞傞。”项羽的《垓下歌》中反映了项羽在垓下的处境,以及在与虞姬分别时的痛苦与不舍。何采在引用、感叹霸王别姬的故事的同时,为虞姬和项羽的境遇感到深深的惋惜,将自己对故事的情感完整地表现出来。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3]就是说故事或旧文引用得合适,就像自作者口内说出的话;要是把故事引用错了,即使传了千百年也还是毛病。

(二)语典

语典,即在创作中引用前人的诗、文、词句,以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何采在阅读大量经史子集外,也深受前人的诗词影响。何采对前人诗词的化用并不仅仅限于苏辛二人,他对唐宋之际的大家作品也有涉及。首先来看他对苏辛词的引用,何采对苏辛的认同,在他的作品中有很直接的反映,《好时光·春郊》中直接引用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另外,何采还有一首词作直接和稼轩韵,《采桑子·咏愁,和稼轩韵》:

少年不识愁何物,美酒高楼。长笛高楼。最爱佳人字莫愁。

而今重问愁何物,梦里难休。醉里难休。住在愁城四十秋。

整首词都在以辛弃疾的《丑奴儿》为底本,在辛弃疾的基础上,何采将心中的“愁”说得更为具体,用“醉里难休,梦里难休”这样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心中对“愁”的理解。

其次,除了苏辛之外,李白、杜甫、刘禹锡、杜牧以及晏几道等等诸位前人的身影在何采的作品中都可以被找到,时疾时徐,在何采的游刃之间,诸多经典被他完美地融入其中,既自然又别具特色。《浣溪沙·早秋山行见田父泥歌》中“夕阳虽好近黄昏”则是出自于唐代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如《好时光·春雨》中的“霡霂能知时节,潜入听、夜三更。润物无声衣不湿,当春乃发生”则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何采将其中的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列,这样就在形式上给人一种新颖之感,既很好地化用了前人的诗词,又在自己的理解上进行了创新,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语典中有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化用,化用与直接使用前人的句子不一样,直接使用是没有经过改变或修饰,而化用则是经过了作家的改造,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作品之中。《最高楼·题柳公韩借影楼·公韩擅画》中的“河东柳,溪谷记愚名”是化用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二、用典的具体方法

何采词在引用典故时,并不是将所用的典故任意堆砌,而是精心挑选审度之后,才将他们展现出来。正如刘勰所说的:“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表里发挥。”[3]即综合学问在于广博,选取事例重在精简,考核提炼力求精当,采摘理论要核实,各种优点都汇聚在一起,使得本身的才能和学问发挥得恰到好处。

(一)明用

明用就是对作品中所涉及的典故,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辨认出来。何采熟悉各种典故的内容和使用方式,在用典时,总是可以做到很自然。《十六字令·出塞》:“弹。马上箜篌廿四弦。长门月,底似玉门关。”何采在这里明用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弹奏的乐器是琵琶,但这里却是在弹箜篌。何采在这里稍微做了一些改动,对昭君远嫁匈奴还是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在惋惜之中增加了作者无限的哀愁。又如《江城子·喜雨》下片:

长沮桀溺耦而耕。野塘平。远山横。剩喜桃花,细逐柳花轻。莫道田家无著作,抄免册,写牛经。

其中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和桀溺是当时的隐士,他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十分失望,并就此开始隐居的生活。何采引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表明自己的隐逸之志,将他们二人的经历与自己相联系,直接简单明了地寓意了自己的心志,衔接得既得体又自然,使内容上有了新的含义。

又如《隔帘听》(其二)中下片开头“李将军败,廉将军老。”何采明用李广和廉颇的故事,表达自己对李广遭遇的惋惜不舍的情怀。何采对廉颇则是有着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但是在何采看来,李广和廉颇都是有着对国家命运和前途担忧的忠臣。何采自己也是有着和他们一样的忠君报国的抱负,想为国家贡献力量,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也离开了官场。这样的用典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这些都可以表明何采直接使用明用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何采深厚的功底,真正达到了以词达意的效果。

(二)暗用

暗用就是作者在使用典故时,往往不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用心领会之后才能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较明用更为含蓄。也正是因为暗用的方法,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看出何采在用典方面的巧妙。《十六字令·题士女图,同吴梅村院长一舸》(其八):“姬。笑擘绯桃运一匙。金铃犬,小试祖龙骓。”词中所涉及的典故是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昆仑奴》中红绡女的故事。裴铏的这部传奇小说,在唐代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何采的引用,说明了他对这个故事的认同。

再看《杨柳枝·本意,清浦江作》(其三):“婆留帐下三千弩。都留住。但拔杨柳箭一枝。射潮回。”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君是临安人钱镠,人称钱王。钱王治国,最让他感到困难的事,就是钱塘江两岸海塘的修筑问题。由于钱塘江潮的潮头极高,潮水冲击力量又猛,因此钱塘江两岸的海塘,总是这边修好,那边已经坍塌,因而带来了许多隐患。后来钱王召集了许多弓箭手,在浪潮来的时候,让弓箭手一起射箭,最终浪潮被击退。何采自己也是一个对国家民族怀有兼爱与关怀的人,一直以来,他都胸有家国情怀,从未忘记国家和人民,所以他引用“钱镠射潮”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一心都想为国家效力,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政治抱负和情怀。

(三)连用

何采除了在作品中使用了明用和暗用的手法,还出现了数典连用,这是一种集明用、借用和暗用为一体,在一首词中运用多个典故来表情达意的方式。《南乡子·陈集生赠酒对酌即席和韵》(其二):

独醒向何人。酒釂梁溪老翁春。呕血阮生输酒力,昏昏。青白休将醉眼分。

京毂满风尘。谁解怜君百轴文。莫把胡琴空扑碎,纷纷。主第王门爱郁轮。

这首词是由典故构成的。首句“独醒向何人”是在化用“众人皆醉我独醒”,紧接着何采使用了阮籍喜爱喝酒的典故,以及青白眼的故事。下片又写到了陈子昂摔琴的故事,结尾句引用王维以《郁轮袍》一曲赢得公主喜爱,最后得以中榜的典故。

这样运用多个典故的还有《满江红·王璞庵移居纳妾,用王氏韵》:

屣屡相迎,二千石、不如缝掖。尽除却、休前阿堵,清谈方据。作赋懒依刘表幕,如椽羞比桓温客。但心期、鱼鸟共留连。休扪虱。

厨中醖,应浮液。园中李,毋瓒核。待一觞一咏,群贤咸集。马粪乌衣皆可住,犊车鏖尾何须锡。看渡头、桃叶与桃根,双垂宝。

这首词当中运用的全是有关王氏的典故,开始引用的是东汉王符有关缝掖的故事,“缝掖”亦作“缝腋”,大袖单衣,古儒者之服。紧接着下一句说到的是王衍“阿堵物”的故事,则在说明王衍对钱财之物的不在意,也是在肯定他的清心寡欲,随后词中出现了王粲的《登楼赋》以及王猛扪虱时从容淡定说话聊天的典故。在下片词中,何采还是使用了几个典故,如王戎卖李钻核,王羲之所做的《兰亭集序》,词中谈到的乌衣巷和马粪巷,以及在末句时又谈到王献之爱妾桃叶与根的故事。整首词当中,何采一连引用了数个典故,但是典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几个典故主要传达的还是作者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但是,作者也对怀才不遇的文人寄予了同情。

三、用典的效果

刘永济在《文心雕龙校释》中对用典的艺术效果有过总结:“文家用古事以达今意,后世谓之用典……所以使语言简而意赅也。故用典所贵,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约有三美: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5]同样地,何采词中的典故也是具有同样的效果。

(一)言简意赅的效果

作家在使用典故的时候,一个典故往往不像一句诗词那样直接表达出来,可以是一个故事的简单概述,或者是一段史实的描述,还可以是文学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些评论或意义深刻的话语,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典故往往带来一种言简意赅的效果。《声声慢·金陵怀古》:

金陵铁锁,虎踞龙盘,东来北固军声。天堑汤汤,永嘉南渡江声。含章点梅娇额,爱灵和、藏柳嘤声。台城上,听弓鸣剑吼,响乱经声。

缥缈景阳楼畔,曾穿针结绮,云遏钟声。泪溅胭脂,井底宛转啼声。伤心后庭花落,更魂断、商女歌声。空剩得,旧乌衣、王谢歌声。

这首词的主题是咏史怀古,上片中提到的“永嘉南渡”,是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而且这也为之后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下片中作者先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结句的时候提到乌衣巷和王谢歌声,再用“空剩得”这样的字眼,使人联想到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慨叹,表明何采对这样的现象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何采的词中有一些典故出现的次数不止一次,他会经常引用但是每一次的使用方式却不一样。比如前文中已谈到的项羽与虞姬的故事,还出现在《虞美人·咏虞美人草》中:

欢呼壁上悲垓下。一似花开谢。要从何处识英雄。博得美人心死楚歌中。

马迁不记虞兮死。芳草为青史。闻歌起舞学腰身。谁道汉宫曾舞戚夫人。

何采对项羽与虞姬爱情故事发出感叹,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深深的惋惜。同时,何采在末句处欲拿虞姬和戚夫人作比较,其实是在赞叹虞姬的舞蹈与戚夫人是不相上下的。因而,这首词虽也是引用项羽和虞姬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作者虽有为项羽垓下四面楚歌的同情,但也不乏对虞姬舞蹈的赞扬,作者没有用大量的词语来直接赞叹,只是末句引用汉代戚夫人的典故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避免了大量烦琐的叙述,从而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委婉自然的效果

《文心雕龙·宗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3]刘勰是说通过精练的语言,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意义深刻的内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故,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提炼,使得作品整体上不致突兀或者生涩,而且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自然的阅读体验。《破阵子·寄祝晋江黄瞿园七十》:“治行龚黄伯仲,姓名绮甪中间”,这句中何采引用到两个典故,“龚黄”出自《汉书·循吏传》,是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绮甪”是指商代四皓,后常用来指有名望的隐士。何采在本词当中连用了两个典故,两个典故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其实却可以简单概括何采本人一生的大概经历,他年轻有为的时期,胸怀报国之志,想做出一番事业,后却因种种原因,选择隐居在金陵太平山。再看这首词时,我们才会发现何采在词中寄予自己的一些生平经历和感悟,面对这样的人生变化,他不是直言自己的不幸,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告诉读者。

这样的用典方式在《减字木兰花·春柳》“何似先生宅,高卧画羲皇”中也同样存在,词中说到的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何采的引用是对五柳先生淡泊名利的赞同。何采的词中经常引用到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典故,其中有对五柳先生的直接引用,也有对五柳先生的间接引用,如《满庭芳·醉菊赋》《满庭芳·隐括五柳先生传》等,均对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隐逸情怀表示向往。

总之,何采词中典故数量丰富,同时运用得又恰到好处,为他的词作增加了许多色彩。探讨何采词典故的运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何采作词时的内心状态。

猜你喜欢

用典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松游小唱》的用典艺术
闻鸡起舞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让引文“开口”,让典故“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