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微政治”的良性参与研究
2019-03-15赖黎捷欧勤扬
赖黎捷,欧勤扬,陈 晨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化新媒体快速崛起,不仅重构了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传播的舆论环境,使我们进入一个“微政治”时代,还推动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结构变迁,催生了一批新生社会力量——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也是近年来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对象。如何引导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有序进行政治参与,在巩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已经纳入当前统战工作的重要议程。
高校是青年群体最为集中的区域,聚集着为数众多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这一群体与传统青年群体、社会层面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一方面,他们有着传统青年群体的固定学习时间与工作空间以及可以集中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等特征;另一方面,也有着社会层面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思想活跃、擅于表达自我诉求等特征。同时,他们还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者与早期使用者,当他们走出大学校园后,还会演化为社会层面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对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统战工作大多聚焦于社会层面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针对高校范围内该群体的调查研究付之厥如。面对统战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统战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将工作重心从社会领域向高校适度前移,了解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群体构成与特征,研究其“微政治”参与的方式与特点,找准切入点、结合点与着力点,从而探索对该群体“微政治”良性参与引导的有效途径,将其纳入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构成
依据以往的文献,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主要包括四类群体:学校、院系、学生社团官方新媒体负责人;在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中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校园新媒体人士;利用互联网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校园网络作家等网络创意内容生产者。本课题组通过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宣传部等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学工部、院办等机构系统调查与搜集符合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特征的信息,发现除存在上述前三类典型群体外,网络创意内容生产群体又可细分为校园网络作家、校园“网红”。综合全市高校整体情况和重庆师范大学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将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分为五类,即校园网络红人、校园网络作家、校园官方新媒体负责人、校园互联网创业者以及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其中,校园网络意见领袖虽与其他四类在功能上存在着交叉,但因其对高校舆论甚至社会舆论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力而独立成类。
(一)校园网络红人
校园网络红人是指以网络为活动阵地,凭借自身优势和特长受到网友关注,在网络特定领域拥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校园人物。与一般社会化“网红”相比,其粉丝多为在校大学生和高校青年教职工。年轻、富有活力和整体素质较高是他们的特点,如早期比较火的papi酱,她在中央戏剧学院上学期间,就开始在网上发布原创短视频,凭借其张扬的个性、专业的剪辑和脚本能力脱颖而出。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和青年教职工往往各有专长,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更多展示自己技能的渠道。
这一群体可细分为电商、演艺和自媒体内容三种类型。其中电商类商业潜力最大,产出内容、质量最高;演艺类相对颜值要求更高,孵化周期更长;自媒体内容类较为多元化,后期多往电商方向发展。三种类型均存在交叉发展趋势[1]。如今已经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泛娱乐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社交关系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校园网络红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其影响力已经超越校园范围,扩大到全社会范围。
(二)校园网络作家
校园网络作家通常指高校中出于对文学的喜好和追求,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并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发表文学作品的作家群体。校园网络作家主要通过在读书网站上连载自己的小说或以电子版模式在网络上进行销售,还可以直接将版权IP转卖给小说网站、出版社媒体等,比较知名的作品也有机会通过视频网站改编为电视剧、电影、游戏、戏剧等。早期的校园网络作家如饶雪漫、明晓溪、可爱淘等,他们的作品在近几年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与社会上的网络作家相比,高校网络作家大多源于个人爱好,精力充沛,可以自由地进行创作。就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整体而言,校园网络作家在其中的数量和占比都相对较小,大多数校园网络作家的名气都不是很大。高校中除了一些业余社团外,并没有专业的组织和专家为他们宣传及指导,甚至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群体。与校园网络红人和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相比,校园网络作家个性化较强,但群体认同感相对较弱。重庆是网络文学重镇,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已于 2016 年成立。根据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的调查和统计,重庆目前有网络作家 6 万余名,其粉丝总数近亿人[2]。校园网络作家是统战工作不可忽视的群体,如何将此群体与组织化的网络作家协会建立密切联系,是未来统战工作可以着手的领域。
(三)校园官方新媒体负责人
校园官方新媒体负责人主要负责高校各部门、机构、社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QQ的开发、维护以及内容发布工作。目前,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官方发布新闻消息的新途径,也是官方舆论宣传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3],为高校青年群体建构正确的认知概念系统和价值判断体系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增强高校学生社会行为引导能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方面至关重要。高校官方新媒体负责人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他们会根据时事热点及时推送,内容更加贴近校园日常生活,更容易被高校青年师生所接受。笔者考察了重庆师范大学学校、院系、学生社团官方新媒体负责人共计32个对象,调研发现校园官方新媒体负责人多为青年教师。学生主要负责日常新媒体工作的管理与运营,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具有年轻化特征,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有的并未接受过系统培训。虽然在内容策划、生产与发布上有新闻敏感与素养,但大都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政治意识不足,缺乏规范。
(四)校园互联网创业者
校园互联网创业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利用已有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如淘宝、微信、美拍等提供相关的服务;二是自建平台,如自己开发新的APP、自建购物网站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服务等;三是创立实体公司后拓展互联网服务项目,比如,重庆师范大学某同学于2016年成立了名为“东丰远成快运有限公司”的创业实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近两年来,规模逐渐扩大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双创”工作后,不少高校将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计算机机房作为创业实践体验平台,为校园创业者建造了“创业园区”。不少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创业实践课程,有专业的教师对其创业过程进行指导,如重庆师范大学就成立了新媒体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本科课程体系中设计了“传媒认知实习”“传媒创业案例”“媒体训练营”等系列创业课程。根据前期调查,笔者发现困境:一方面,由于高校有较多的可利用资源,校园互联网创业者处在校园环境中,创业氛围相对轻松;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校园互联网创业者处在校园环境中,他们也面临较大挑战。因为尚未真正投入市场,他们在关注国家宏观政策信息、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一问题,对于统战工作来说,也是其提升服务力的重要领域。
(五)校园网络意见领袖
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自发形成的,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达并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 (群体),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高校教师[4]。简而言之,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教师和大学生网络群体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
高校青年群体使用的媒介从早期的博客、贴吧、豆瓣、qq空间、人人网等以自我展示为目的的平台演变为如今的微博、微信、知乎等新兴的网络社交媒体,其目的也从自我利益诉求表达发展为遍布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微政治”参与。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在观点表达和政治话语参与中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由于自身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缺少与社会的接触,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甚至草率从事。此外,高校青年群体平时生活、工作、学习在一起,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容易受到朋辈群体偏激观点的影响。因此,应重视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在引导高校舆论及社会舆论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基本特征
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概念来源于新媒体人士和新兴青年群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有其自身鲜明的群体特征。该群体以高校为其现实活动范围,以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自我表达、“微政治”参与、彰显个性及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特点。与社会层面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相比,该群体的分布状况和生存状态相对稳定。群体年龄大多集中在18—35岁之间,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其工作、学习限定在高校校园之中,但因其与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变革息息相关,所以其影响力不断超越校园范围,扩展到全社会领域。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梳理出该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历层次高,知识能力出众
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主要由知识分子、大学生构成,文化程度较高,并在相应的领域内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对社会现状或政治经济社会事件有理性的分析与见解,富有新生的、新锐的或先进的知识传与授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理性分析,做出判断,避免盲从,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代表。
(二)党外人士相对集中,参与意识强烈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民主党派组织较为健全、成员较多的地方。由于在校大学生入党有较为严格的条件和遴选程序,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崇尚自由、独立特性等原因,两者中不乏党外人士。在此氛围下成长起来的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意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兴媒体的崛起,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参政议政的形式也随之具备诸多新特征,比如随着新媒体工具的便捷与普及,其参政议政更加自由、主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参与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重大政治活动或重要政策法规解读等,而是普遍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体现“微”的特点。
(三)感召力强,影响舆论发展
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和思想观点的交汇地,容易产生群体效应;但同时,高校也以前沿、新锐、独立著称,往往也是各类新思想、新观点的诞生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比较活跃,对网络舆情的诱发扩散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打破了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高校中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更是善于捕捉社会生活热点,尤其是在重大舆论事件中积极主动发声,利用自己的群体影响力,引领舆论的热点。这种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线上,还可以从线上走到线下。因此,新的形势要求统战部门要及时引导该群体的政治参与方式,在良性互动中促成社会共识。
(四)思想活跃,敢于追求探索
高校新媒体新兴群体处在新技术发展的前沿,自身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创新、标新立异,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外部的讯息及时作出反应。在关键时刻,他们还可以主动设置议程,利用新颖独特的主题和娱乐风趣的表达技巧,吸引受众关注,增强舆论扩散效应。例如,在调研统计中发现,高校中有一部分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经常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网上制作党课视频,宣传、解读党的思想政策,受到粉丝的强烈好评,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微政治”参与形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大融合无所不在,媒体间的融合使得媒介生态环境本身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亦改变了受众政治参与方式,政治权利的分配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王丽萍教授认为,“今天的政治已经与曾经很长时间主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对理念、信仰、制度、权威等价值和相关命题关切渐行渐远,而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仅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政治时代’”[5]。微政治时代的核心在于对新媒体的使用与把握。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交互方式,更将重新定义整个社会。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有着参与网络平台,接触新知的欲求;有着较强群体影响力,情绪发泄与理性表达交织;有着参与兴趣群体,自我呈现与分享自身经验教训的内驱力;有着追溯社会热点,发表观点和意见的诉求等等。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该群体成为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微政治”参与的主力军。一项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有超过40%的大学生以网络的形式参与政治(非制度化形式),而通过政党或政治社团等制度化参与政治的为11%[6]。根据调查,该群体在“微政治”参与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网络表达:情绪发泄与理性话语交织
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发达,给以往过剩的负面情绪发泄提供了渠道。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学习就业压力或感情问题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轻生等问题,都有事先通过网络发泄负面情绪的信号,甚至有通过网络情绪发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极端行为的案例。同时,亦有大学生因网上热议话题触动自身情绪,进而作出强烈情绪化乃至脱离问题实质的评论或是讨论。当前,“怼”“杠”“键盘侠”现象较为普遍,这其实就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较之于正面情绪,网络中的负面情绪发泄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形成极端性认识,产生极化效应,其传播范围与影响程度更大。这些负面情绪的发泄,虽然一部分为个体的事情,但也与社会相关议题勾连。这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也是统战工作密切高校学生群体的切入点与着力点。而理性话语表达是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通过网络揭露问题、表达自身诉求、表明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的一种较为正面的参与形式。在各种网络政治参与中,网络情绪发泄与理性话语相互交织。一般来说,当群体中的个人观点较为零散时,不易形成有效的政治参与,但是在高校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当个体的观点在群体中得到认同并传播,就会形成一定的舆论。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高校师生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与本校相关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网络表达时,就会促成高校舆论场的产生。但是,当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以及负面对抗情绪的高涨,会使得高校舆论场与主流官方舆论场产生交锋与博弈,不利于高校、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网络讨论与跟帖
现如今已经进入社交媒体时代,高校中的青年群体通过网络交流观点、探讨问题和论争思想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讨论能够形成对某类问题、现象的较为一致的观点。与网络表达相似的是,网络讨论也是主要通过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对主流舆论场产生影响,进而促成“微政治”参与的达成。但是有所不同的是,网络讨论会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展开互动交流,在不断的跟帖问答过程中,能够引发更多的围观和参与,形成一种象征性的声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可以起到重要的传播思想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网络行动
网络行动是青年群体围绕某些重大公共事件、重大外交事件或重大突发事件发起的有目的的、规模较大的网络参与形式,是一种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是“微政治”参与的一种。该形式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较大,比如近年来常见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互联网网民组织行为——“帝吧出征,寸草不生”①,既产生了无数的段子和流行语,具有消解主流话语的能力,又组织爱国远征,弘扬核心价值观,具有产生正能量的无限可能。
五、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微政治”参与的引导路径
“微政治”的驱动力来自于因新媒体技术普及,使得普通大众得以通过便利的渠道参与到各类政治话语与互动之中,近年来出现的“网络围观”就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最好样例:让普通民众成为“微政治”中的主体,对涉及到的各种事物、社会现象进行评价与交换意见,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结合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群体构成、基本特征以及政治参与形式,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群体的“微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一)主体性角色培育:重视“微政治”参与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高校中网络意见群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针对实时热点事件的敏锐度或是发言,往往可以影响大批粉丝和舆论走向,进而可能引发线下的群体性事件。高校各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当主动引导既有意见领袖,特别是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更好地传达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培育这些意见领袖成为高校中相关社团、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微政治”参与的理性。
(二)“双轨道”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
媒介教养专家巴里·邓肯曾指出,“媒介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以批判的观点分析媒体如何运作、如何确立意图、被如何运用以及如何评价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信息”[7]。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对他们“微政治”参与的水平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8]也证实了较高的媒介道德素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微政治”参与理性化水平。当高校的这类群体有了较高的媒介素养时,就具备了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能够抵抗错误言论,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提高自己“微政治”参与的水平。同时,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一时期是青年群体“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也要关注大学生校园生活与思想文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微舆论”的关注与监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其在进入社会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和加强联系
增强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微政治”的良性参与,一方面要注重新媒体交互性与该群体思想活跃、内容生产丰富的特点,建立更多的能够与该群体沟通的传播渠道,加强高校、政府各部门与该群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注重平等对话,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他们“微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参与的水平;另一方面,会同多个部门联动,加强对该群体的身份识别认证工作,及时更新有关人员的身份变动信息,建立一套灵活的工作机制,加强该群体从高校步入社会后的联系,与政府其他部门协作,了解该群体乃至个体的个性需求,关注其就业后的状况,做到及时联系、关怀。
(四)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微政治”参与相结合
高校新媒体新兴群体因处在高校之中,有着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与工作空间,亦有组织化的政治参与活动,因此,要发挥各高校党政部门、学生组织、社团等作用,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汇聚该群体凝聚力的线下政治参与活动。同时,发挥高校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从社会热点问题、网络热点事件等微观层面切入,遵循该群体利益逻辑,主动设置“微”统战议题、开辟“微”统战论坛的形式,调动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终,校内外共同将这类互动平台打造成为“微”统战工作的智库资源。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近几年的两会中,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成为热议的话题,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也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对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的统战工作大多聚焦于社会层面的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针对高校范围内该群体的调查研究付之厥如。本研究对此作了一个初步性的工作,以求抛砖引玉。在新的形势下,统战工作特别是高校统战工作,如何进一步引导高校新媒体新兴青年群体利用各种社交平台充分地表达自我观点,并引导社会舆论,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注释:
① 帝吧出征,寸草不生:“帝吧”也称D吧、D8,是百度贴吧中李毅(足球运动员)吧的简称,成立于2004年,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有“百度卢浮宫”之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一大策源地,曾在网络上发起过多起 “圣战”,“帝吧出征,寸草不生”是其最响亮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