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3-15肖波涛
肖波涛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当前国内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现状加以研判,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路径尝试。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之内涵
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职业,具有明确的学历认证标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严格的资格管理制度。教师教育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关乎整个教师队伍发展,关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是国家实施教育战略的重要举措。
“专业化”主要是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达到专门水平的状态。所谓教师教育专业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教师必须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这是从事学科教育的前提;二是教师必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在走上一线岗位之前,进行专业实习,以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三是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尊重知识,爱护学生;四是教师要有不断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参加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使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五是教师必须有能力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授课程标准独立、负责地决策教育教学工作,并保证教学质量。由此形成的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标准,即通常所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训练和职业自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基于此标准并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的全过程。
二、当前国内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发展方兴未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正在从原有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作为教师教育的两大构成系统正在逐步一体化。国内基本基于三种形式开展教师教育。一是综合性大学设立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专门培养;二是师范类院校教师培育,但此类院校多数通过升格扩招扩大了专业范围,逐步丧失了“师范”类特点;三是师范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合并,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普通学院存在,以培养专业教师。
1.重视职前教育,轻视职后培养。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实行的都是定向性教育模式,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只需在学校经过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加之后天教育岗位的实践经验,就可成长合格。对于职后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职后教育明显疲软甚至缺失。具体体现为:基础教育漠视教师职后培养,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划对教师职后教育安排不足;教师教育途径受限,不能满足教师职后教育多样化需求;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水平欠缺,未形成共生互动、前后连续的培养模式。
2.职前教育模式僵化,职后培养针对性不强。传统教师培养存在教与学“两张皮”现象,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味强调授课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停留于静态知识传授层次,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探索创新,突出理论知识讲解而弱化理论知识应用情景剖析。职后培训容易忽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培训者为中心,讲授内容单一,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背离教育专业化发展。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知识体系尚不完备
教师职业具有典型的“双专业”特性:教授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学科背景知识,同时熟知教育理论,掌握教学规律,熟练教学技巧。然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却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知识体系的残缺。
1.职前教育重视教授学科知识教育而轻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传统师范教育过程中,学科专业教学始终居于首要地位,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时安排,都集中倾斜于专业学科。较长时期内,我国师范教育教育理论课程基本固定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且对此类课程普遍重视不够。之后部分师范院校开始开设少量教育技术、教学技巧、教学规律等课程,但是多数为选修课或选学课,加之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大,长期形成了教育知识课程教学理念陈旧、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等问题,毕业生教师职业的适应性较差。
2.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脱节。在教师专业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而脱离教学实际。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是:让学生在半封闭的状态下学习,四年制的大学学习几乎都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只有在毕业之前才进行为期1-2个月的短期实习。教师培养脱离真实和课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渗透,理论实践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即使学习了专业理论也难以将其转化为专业技能,也就使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实践经验不足而教学无果。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将职业道德融入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从而促进教师以教育伦理标准获得职业生活意义。教师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谙熟教学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却是我国现阶段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几乎所有的师范院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却忽视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增多,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多样,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各高校对教师从教品德、教师道德、教师作风的教育重视还不够。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日常教学活动也很少开展这方面教育,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准教师”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对策
以培养专业化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着力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体制机制上系统性的思考模式和设计体系。
1.优化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设计。制定统一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形成一体化标准。培养目标一体化要求教师教育以专业化为导向,明确职前职后教育分阶段目标任务,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并可持续性不断深化。职前教育定位于学历教育,着力于专业素质培养,注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职后培训定位于资格教育,着力于专业发展教育,注重于理念创新和改革能力培养,特别是自主发展意识和实践智慧。
2.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作用。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职前教育愈加趋向由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合承担。同时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与各教学机构充分合作,既包括大学也包括中小学以及各类培训学校,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完善教师职后教育体系。完善职后培训体系是贯彻落实教师终身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职后培训体系能够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激发教师主观发展动力。与时俱进改革更新教师职后培训内容和形式,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科学的教学技能、最高效的教学方法传递给教师,对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解决教学实践实际问题和健全教师个体职业发展体系作为职后培训主要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配置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
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必须进行专业化课程设置。注重学习基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建设,教学技能及教学实践智慧培养。
1.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建设。教育学、心理学是教师培养必备课程,必须加强建设。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应合理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教学法等课程,统筹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保证学生必要的教育学知识和理论摄入。同时应该不断加强教育学类课程开发及教学实践问题研究,科学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注重教师教育创造力培养,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教育基本素养的个性化融合。
2.强化教师从教技能培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课程研究开发能力等。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仅仅传授知识,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广泛积极探索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更应定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突破固有教学方法的局限,具备更加科学先进的教育技能和教学引导能力。
3.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提升依赖于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走进真实课堂进行一线教学实践,才能切实发现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加强。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实习制度,教学实践不应该仅仅在毕业前进行短期安排,可借鉴当前教育领域热点模型,如“学科教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在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实行分段见习和实习制度,让学生走上讲台,组织教学,,既能增强教师培养的趣味性,又可促进学以致用,提前感知教师角色,提高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信心。
(三)加强改进教师德育教育
教师德育教育水平关乎整个教师队伍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必须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改进教师德育教育是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高校强化德育意识,把师德教育列入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使命保持清醒的认知,努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并将此贯穿教育事业的始终。重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同样需要走进实践并通过实践来实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师德教育的“教育性”“思想性”,真正让师德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任何职业,只有形成专业化发展才能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既是全球教育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解决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动教师教育事业永远朝着健康、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