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引领创新发展

2019-03-15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宣传中心

安徽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

文/孙 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宣传中心)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合肥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以来,安徽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全力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战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

一、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

在决策层面,成立由安徽省委、中科院、安徽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分管负责同志任理事长,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负责同志为理事的合肥科学中心理事会,成立理事会领导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协调层面,成立由安徽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的合肥科学中心办公室,由省政府和中科院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省院合作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合肥科学中心建设工作小组。在执行层面,中科院成立合肥科学中心专项办、安徽省委组织部成立合肥科学中心人才协调服务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成立合肥科学中心工作处、省科技厅成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推进办、合肥市成立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办等专门工作推进机构。

2.完善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意见》《关于支持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意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支持管理办法(试行)》等9个专门政策文件,从资金、土地、体制机制等方面为科学中心建设提供全要素保障。省市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合肥科学中心建设,实际投入34亿元支持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以及中科大高新园区建设,首期规模20亿元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运营,已落实先进光源预研、类脑智能技术和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省内配套资金3.88亿元。

3.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

安徽省委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全面夯实创新人才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家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制度,为顶尖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研发机构,探索允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可按照一定比例用于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在全国首批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国家科学中心相关单位已办理《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56张。

4.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将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在资金、土地、规划等方面作出系统安排,组建方案已报送中央深改办等待审批。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中国科大、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集聚先进核能、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领域优势创新资源,积极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二是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工建设合肥科学中心聚变堆园区工程,成为安徽第4个大科学装置。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其中合肥先进光源预研获安徽省、中科院3.56亿元资金支持;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超级陶粲装置和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已获中国科大“双一流”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启动预研。提升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水平,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水平,成为我国低能区同步辐射开放共享研究中心;稳态强磁场装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磁场强度已达42.9T。三是积极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建设首批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人工智能平台成功研制高通量脑图谱成像设备、实现“存算一体”低功耗混合神经元芯片,在脑图谱测绘、脑成像、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研究方面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已启动28个相关科研创新子项目,总投资1.4亿元,重点攻克了星载宽带数模混合相控阵天线、按需接入星载卫星终端等技术;依托中科曙光建设超20P计算能力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积极争创E级超级计算机落户合肥,支撑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的迫切要求;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SC200超导质子治疗系统三大核心部件系统通过测试,2019年将进行系统装置调配。

5.开展重大基础前沿研究

目前,合肥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中国电科38所等相关高校院所,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高端仪器研制等领域在研国家顶级项目超过3000个,国拨经费约100亿元。其中,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聚变堆稳态高约束先进运行模式的探索和机理研究、EAST等离子体关键分布参数对外部功率动态响应的研究、先进光源材料表界面能量转换过程的多维度原位同步辐射研究等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

6.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基础创新平台建设、参与基础研究有效模式。从有限财力中设立2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科学研究,改变了仅仅依靠中央财政投入的基础研究投入模式。二是探索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借助科学中心建设优势,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重点科技成果系统梳理、科学论证、重点支持、集中推介,搭建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桥梁。三是创新科技合作模式。中国科大与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共建相关学院,共建大科学装置,共享科技资源,协同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互聘;中国科大合并安徽省立医院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探索建立理科、工科、生物、医学融合的“科大新医学”;安徽大学聘请中科院合肥物质院院长兼任校长,并成立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在组织架构、人才评聘、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高水平推进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

二、建设成效

1.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显著增强

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大装置合作联动,发挥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技术共性,推进设施联用,在新能源与核聚变、新材料、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产生国际顶级权威研究成果论文9篇,较过去5年数量翻番。2017年以来,150多个单位、1500多人次在建成的三个设施里开展科学研究,共完成课题630余项,发表SCI论文682篇(一区论文超过200篇),授权发明专利45项。

2.人才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近两年,全省新增院士10人,新增万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190余人,其中杰出青年、国家优青等超过一半。2018年中国科大通过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答辩人数达30人,是2017年4倍,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3.量子和聚变领域引领世界前沿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次实现洲际量子秘钥分发,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道“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郭光灿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复用固态量子存储器。量子领域重大成果引起欧美各国高度关注,2018年11月美国《外交政策》发文认为中国已占据量子技术制高点。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屡创世界纪录,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承担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导体、电源、诊断等采购包部分已顺利交付,ITER组织认为“中国在采购包研发生产方面先于各方”。

4.创新影响力加速攀升

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合肥市在2018年《自然》杂志评选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位列全球第27位,中国科大位列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大陆高校第3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7年SCI和EI论文数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2位。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低温等离子体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机理研究进展受到国家领导人关注和批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等3台设备在“高分五号”卫星上成功应用,使我国首次观测获取了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中国电科38所发布“魂芯二号A”芯片相关指标国际领先。由合肥科学中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墨子”“悟空”和“天宫”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等3项成果入选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5.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2017年以来,合肥科学中心173项重大科研成果实现转移转化,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部分项目为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科大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排光声成像技术有望打破国际垄断,高水溶性超细钛白粉纳米材料性能远超国际同类产品。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微波地质深钻技术将颠覆现有地质钻井作业方式,1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在肿瘤早期诊断等领域应用,针对FLT3-ITD阳性的急性白血病创新把想药物已获临床批件。中国电科38所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可实现更高分辨率、更高对比度、更大检测范围的检测,打破国际技术封锁。

猜你喜欢

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握手之间
——郭沫若的中国科大情怀
中国科大研制出用于室内雾霾净化的柔性透明智能窗口材料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基于微信自媒体平台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实践与分析
中国科大:低调的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