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蚌埠高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 坚持高质量发展

2019-03-15蚌埠高新区管委会

安徽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蚌埠高新区科技

文/蚌埠高新区管委会

蚌埠高新区在科技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蚌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方针,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改革开放合作、产城融合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打造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的千亿级高新园区。

一、建设成就

蚌埠高新区1994年成立,1995年启动建设,2010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6年6月,蚌埠高新区与合肥高新区、芜湖高新区一道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蚌埠高新区形成了以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为主,新型显示、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4+N”产业发展体系,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硅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滤清器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2017年,蚌埠高新区在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第42位,连续6年争先进位。

二、发展经验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蚌埠高新区紧紧抓住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举措,取得了积极的创新成果。一是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全力支持凯盛科技、德豪光电、中科电力、大富科技、昊方机电等重点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引领带动全区创新发展。制订了《高新区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园区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以“先借后评再股”的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设立1亿元创新团队招引资金,招引集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一流科技成果的境内外科技人才团队来区创办领办企业。支持5个科技创新团队获批省级创新团队,获得省、市、区科技扶持资金1亿多元,其中大富光电的“OLED产业专项”获得安徽省“三重一创”重大专项支持。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与中科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电科41所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建设中科(蚌埠)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蚌埠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煜宸3D打印创新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区内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0余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近年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电科41所等企业的创新项目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探索项目服务机制创新。强化项目服务功能,建成运营高新区招商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项目综合服务窗口,对企业项目实行全程一条龙帮办服务。完善项目服务督查机制,制定了《高新区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重大项目的联系协调机制,构建了招服中心+职能部门的“1+N”服务架构。坚持周调度月推进工作机制,不断细化项目洽谈、签约及推进工作,做到行政服务清单化,要素保障联动化,帮办推进责任化,督查督办常态化的“四化”服务机制,集中解决企业项目存在问题。

2.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蚌埠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不断丰富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路径,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促进企业上市挂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股权投资、过桥资金支持、制定企业上市奖励办法等措施,“一企一策”、“一对一辅导”,推进企业挂牌上市。2017年以来,蚌埠高新区完成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4家企业挂牌安徽省首批“专精特新”板块,数家企业挂牌全国主要股权交易中心。同时,还储备了元鼎建设、拓力工程材料等一批挂牌后备企业。对于凤凰滤清器、昊方机电等已经挂牌的新三板企业,将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其加快转板。对于依爱消防等优质企业,将直接服务其上市。最终实现挂牌、转板、上市联动,全面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基金、信托、融资租赁、保险、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蚌埠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园,逐步建立覆盖产业发展全链条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筹建高新科技银行和蚌埠高新科技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出台《高新区支持企业融资担保管理办法》,多措并举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三是积极发挥高投集团平台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高投集团作为AA级企业,在服务企业发展、助力高新区产城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高投集团通过对21家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其中投资新三板挂牌公司6家、投资合资企业9家,投资额共计约18亿元;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1亿元;参股公司2家,出资4400万元;出资3亿元合作基金5家;利用过桥资金方式为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1.9亿元。另外,高投集团还注重融资模式创新,通过融资租赁、基金、中票、资管计划、短融、超短融和PPN等方式募集资金约47亿元。

3.注重集聚集约发展

一是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紧紧围绕硅基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智能装备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向高端、前端、深端升级。集聚高端要素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凯盛集团收购德国阿旺酋斯研究院、实施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大富科技配天汽车产业园、凯盛集团新型显示产业园、豪威科技电子白板、央科智能终端产业园、中电科依爱电子仪器仪表产业园、科翔电子产业园、大连中嘉硅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为园区产业创新集聚后劲。2018年1—9月,蚌埠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20.2%,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已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6.06%,总量和占比均位居蚌埠市第一。二是注重人才引育集聚。深入实行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计划,逐步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引才机制,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新模式。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柔性引进12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担任经济发展顾问,设立“千人计划”工作站并建设新一代LED陶瓷基板项目。引进山东淄博佳固环保设备联合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院士在高新区内建设特种陶瓷与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碳化硅陶瓷系列制品项目。引进中科院刘文清院士与安徽航天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设立光电子医疗器械院士工作站。组织中科电力集团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产学研合作对接,成立院士工作站。注重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培育,扩充创业生力军、增强创新源动力,基本形成了“企业家集聚—产业创新升级—产城融合加快”的良好局面。截至2018年底,高新区新增省“特支计划”13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40人,省“115”创新团队6个,市“3221”创新团队 19个,总量均超过全市一半。三是注重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土地集约利用原则,科学合理规划,依规建设产业、服务和生活三个集聚区,最大限度减少单位投入占地面积。建立行政、法律、经济“三位一体”激励约束机制,将土地集约利用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实施国土资源监测,加强对土地取得、占有和使用的经济约束。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清理“僵尸企业”,有效盘活园区闲置低效用地456亩,嫁接大富重工等优质项目5个。蚌埠高新区还在2016年安徽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中荣获第一名。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做法的同时,蚌埠高新区还面临新时期建设和发展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新区加快发展的需要。功能区行政化日益明显,经济、产业、科技创新的功能受到很大弱化。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以创新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三是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还不强,产城融合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坚定不移的支持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给予创新政策扶持,要求指导国家高新区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法宝,重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基地。二是坚定不移支持国家高新区深化改革,重点在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用人机制等领域取得改革突破,用改革的利刃破除阻碍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桎梏,不断在改革中取得跨越式发展。三是坚定不移支持国家高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汇聚全球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发展战略,将蚌埠高新区打造成为改革开放的高地。

猜你喜欢

蚌埠高新区科技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科技助我来看云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