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戏曲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2019-03-15关满春贾田苗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安康剧种剧目

关满春,贾田苗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安康戏曲资源丰富,2006年以来列入国家和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的就有11种,其中国家级非遗剧种有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2种,省市级的有八岔戏、安康道情、汉阴皮影演技、旬阳道情皮影戏、八步景、二棚子、安康皮影制作表演、汉阴大筒子戏、拉胡戏9种。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利用国家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会,经过积极申报将处于生存困境甚至濒临消亡的剧种列入保护名录,这对戏曲的保护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发掘、抢救、保护戏曲遗产的实际行动中,保护资金短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仍然存在。要使传统戏曲真正获得重生,就要让其重回大众视野,并通过对戏曲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市场化运作中谋求生路。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调查安康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文化市场的运行状况之后发现,随着文化旅游新潮流的出现,负载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戏曲能够作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

一、安康戏曲资源旅游开发的现实考量

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地在“文旅融合”“文化兴旅”观念的指引下,争相挖掘包括戏曲在内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资源。安康的戏曲传承走与旅游融合之路,是当地戏曲生存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策。

(一)助推安康戏曲摆脱生存困境

安康的戏曲历史悠久,平利弦子腔、旬阳道情皮影、八步景早在明末清初已有演出,多数剧种在清代中期形成,在晚清近代处于演出的兴盛期。其中,汉调二黄是安康最重要的剧种,自清代康乾时期在安康演出,其后有大量戏班活跃于城乡各地,曾广泛流行于陕南、关中各市区,旁及湖北、四川、甘肃、河南、山西的部分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康十县皆有专业剧团,八十年代处于演出的旺盛期,常态化演出有数量繁多的剧目可供选择,“安康各县区专业剧团在传承历史剧目的基础上,又创作、改编了大量剧目,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场一度出现了‘一天演三场,每场不重戏’的盛况”[1]。为参加陕西省首届汉调二黄调演、陕西省首届和第二届艺术节而精心打造的剧目《清风亭》《黄天荡》 《板桥轶事》 《马大怪传奇》获得了多个奖项,并在各乡镇多次巡回演出。其中,《马大怪传奇》获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金奖,并于次年晋京演出,创造了汉调二黄演出史上的辉煌成就。

其他剧种如平利弦子腔、大筒子戏、拉胡戏在清末也有众多戏班到处进行职业性演出,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或禁演,艺人流亡,班社锐减,呈衰落态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逐渐安定,国家重视文艺,平利弦子腔、八岔戏、旬阳道情皮影、八步景等剧种得到保护,并出现复苏之势,到八十年代还有一些班社留存,有过频繁的演出活动。如旬阳开展了全县道情皮影戏汇演、八步景参与国庆汇演,平利弦子腔剧目《拾玉镯》参加了省级汇演。这些地域特点很强的剧种流传范围虽不如汉调二黄广阔,但也以一个县城为中心,在周边的多个县区流动演出,影响所及覆盖整个安康,以及邻近的汉中、商洛、西安、湖北等地。

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外出经商、务工等谋生方式的多样化选择,全国的戏曲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安康的地方戏曲也失去大量观众,演出场域严重萎缩,剧团经济效益下滑,原有演员老化而缺乏年轻人员加入,演艺人才流失断层,使戏曲发展陷入低谷。我们发现现有资料中缺乏九十年代的演出和获奖记录,而对比八十年代和21世纪前几年的戏曲展演情况,也能够看出安康的戏曲传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面对2002年的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安康汉剧团演出整本剧目已成难题,由八十年代参与汇演的原班创作、演出人员惨淡经营,中老年演艺群体勉强支撑演出了《枇杷村里镇长哥》。之后在非遗保护推动下,尤其是2011年启动振兴汉调二黄工程以后,安康戏曲的保护传承才初见成效。但是汉调二黄的专业性演出仍限于参加省艺术节展演,节庆活动的演出多是自乐班社的自娱自乐,也只能演唱戏曲片段或汉调歌曲。平利弦子腔尚有剧团,旬阳道情皮影、汉阴皮影演技、拉胡戏、八岔戏在21世纪初还有班社,但演出活动稀少,濒临灭绝的险境,现在偶尔现身于节庆文艺演出中。

因此,将戏曲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利用旅游业的繁荣带动戏曲的传承,有助于安康戏曲摆脱生存困境。

(二)促进安康文化旅游发展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使旅游者的群体不断壮大。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文化需求是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层次不断提升的游客的重要需求。有研究者早已发现这一动向并且指出:“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现代文明人所拥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目的和结果。”[2]然而安康的旅游却没有跟上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而是停留在依赖自然山水,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安康重点打造的瀛湖、南宫山、香溪洞风景区,还有中心城区以及周边的农家乐,都偏向于自然景区游览,缺乏以地方文化元素和内涵吸引游客的景区和产品。而且安康与同在陕南的汉中、商洛的自然风光、生活环境类似,但却没有汉中那样含量丰富并且得到充分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比之下,安康的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容易被汉中、商洛遮蔽或取代。安康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程度低,固然和当地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人文资源相对匮乏,并且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旅游业起步晚等因素有关,但也有对人文资源不够重视,挖掘利用不足的原因。事实上,安康的民间文学和艺术门类众多,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其中戏曲是能够通过舞台演出鲜活地呈现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何况还有汉调二黄这样在安康文化发展历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大剧种。它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安康最大的文化遗产,可以用来打造安康文化的标识性名片。

二、安康戏曲资源旅游开发的优势

从安康戏曲的文化价值、演出形式、音乐和道具的特点来看,安康戏曲资源具有进入旅游市场的可行性。

(一)戏曲承载着安康地域文化

二黄剧种发源于关中,清代盛行于陕西,并传至毗邻省区、北京、东南和西南各省,不仅是京剧的声腔母体,而且“与江西宜黄戏、浙江绍剧、广西桂剧、云南滇剧、四川川剧、山西上党梆黄等数十个‘皮黄’腔系剧种的形成产生具有历史关联”[3]。二黄传入陕南汉水流域称为汉调二黄,嘉庆、道光年间紫阳艺人杨金年开班授徒,培养出以汉中和安康为主的数百名艺人,形成汉中唱调系统。后来该剧种从安康传入湖北产生融合当地方音的派别,并再次回流,其鄂西北唱调与杨金年系统混合,形成风格异于其他地区的安康汉调二黄。新中国成立后,安康的汉调二黄吸收关中、商洛、汉中、湖北同剧种的剧目,集各地域派别之所长,成为实力雄厚而风格独特的一派。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陕西其他地区的二黄渐次凋零,现在只有安康存在活态演出。汉调二黄的形成和发展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安康处于南北过渡地带、融汇秦楚文化的特点。如果用汉调二黄演绎安康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不仅能使东西南北四方的游客认识安康、记住安康,还能激活他们对家乡“皮黄”腔系剧种的文化记忆。

道情戏从西安传入,安康艺人却配合皮影小耍,用当地的二黄演唱,或加入独具安康民间风味的打击乐器非子、渔鼓筒,形成了安康道情皮影。弦子腔、八岔戏、大筒子戏、八步景都是安康土生土长的剧种,其中不乏取材于民众生活、民间故事,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格的剧目。这些戏曲的发展历史也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利用这些蕴含丰富地域文化符号的剧种开发一批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剧目,举办戏曲文化主题展览,将成为向游客展示安康文化的窗口。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适合与旅游结合

安康既有汉调二黄那样需要行当齐全、分工精细、演员阵容庞大的剧种,也有组织简单、角色较少的地方小戏。汉调二黄可以在装备先进、陈设豪华的现代剧场上演,也可以精排简装适应进入旅游景区的需要。汉调二黄在发展旺盛期曾在城乡各处游动演出,现在当然也能走出剧院在城市和山区的景点上演。其他剧种所需演员少则五六人,多则二十余人,舞台可大可小,即便只有桌椅,演唱者便可就地演出。弦子腔需要帮腔喊唱,即观众参与伴唱,具有互动性和平民化特色。八步景也有除主唱者以外的演员们的和声帮腔,其腔调表现出强烈的劳动号子气氛。这些曾经活动在县城、乡村的剧种,适合在分散于县镇、山区的自然景区以及节庆活动中演出。其浓郁的乡野风情、浓厚的生活气息契合“秦巴水乡,自然安康”的旅游形象定位。其互动性也为游客参与、体验戏曲提供了可能。

(三)戏曲艺术能够满足游客的娱乐需要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其故事、音乐、表演、舞美给游客以听觉、视觉等感官享受。如汉调二黄优秀剧目《黄天荡》 《板桥轶事》 《马大怪传奇》《枇杷村里镇长哥》 《赵成卖身》 《三怕妻》等,以喜剧性的故事和场面表现官匪争斗、清官护民、行善助人、贤妻助夫等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蕴含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幽默有趣而又耐人寻味,可谓寓教于乐。音乐优美动听,汉调韵味浓厚。表演中的插科打诨逗乐观众,武戏打斗诱人眼球。游客观看这样的戏曲就是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汉调二黄精品剧目在省内外演出中收获的笑声和掌声,在对它并不熟悉的异地观众群中受到的欢迎和好评,证明了它有征服游客的潜质。安康还有多种表演皮影戏的剧种,汉阴皮影演技中拦门的表演绝活一定能让观者叹服,平利弦子腔表演所用皮影为清代同光时期的文物,那些造型独特、雕刻精致,兼具表演、观赏、收藏功能的皮影能让游客大饱眼福。目前安康的旅游主要带动了游客“住、行、游”的活动,尚未充分调动“吃、购、娱”的要素,而地方戏曲恰好能够满足游客“娱”的需求。

三、安康戏曲资源旅游开发的途径

对戏曲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有多种模式,应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和剧种的生存现状确定方案。对于目前存有剧团、班社的剧种,可以面向游客进行舞台演出,也可以建设戏曲博物馆或文化园。而仅留存了戏曲资料,无人进行活态传承的剧种可以采用后两种方式开发。

(一)戏曲的活态演出

演出是戏曲的应然生存状态,是对戏曲的最佳传承方式。但是面向旅游市场的演出不是原生态的演出,而应该从市场规律出发,按照“演给谁—演什么—谁来演”的顺序策划剧目编演项目。

1.找准演出时机

戏曲演出和市场对接,首先需要了解游客的出游时间和景点等信息,在游客集中的时间和场所演出。安康周末、节庆期间游人众多,大都聚集在中心城区、周边旅游村镇、重点景区。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恒口桃花节、汉阴油菜花节、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平利“茶之旅”文化节等都有民俗文化展演,但是存在花高价请明星、名人,演出内容与安康文化关联度不大的问题。与戏曲相关的节目偶尔出现,也缺乏借机发挥、宣传和演出剧目的行动。以颇有影响的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为例,2018年的开幕式中汉调二黄歌曲《汉水游女》和平利弦子腔情景剧《弦子传情颂安康》精彩亮相,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可是戏迷们却不知道在何处能看到完整的剧目演出。如果事先用这两个剧种编排精品剧目,并做好广告宣传工作,配合龙舟节开幕式制造的氛围向游客营销,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龙舟节后这两个节目经过打磨提升,进入央视《百年歌声》栏目完成录制。《汉水游女》早在2011年已被知名歌唱家陈俊华带出国门,唱响在维也纳的国家音乐厅。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节目宣传安康的戏曲剧种,瞄准旅游旺季,定期在安康剧院、汉江大剧院、汉调二黄文化园以及重要旅游景点演出,同时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将观剧纳入游客旅程之中。针对安康节庆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每年四五月份的现状,可以聚合戏曲资源,在秋季举办戏曲文化节,为戏曲演出和资料展示创造机会。

2.创编游客喜闻乐见的剧目

戏曲的市场化演出还需要储备一些符合游客兴趣和品味的剧目。地方戏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但以历史事件、古代生活为题材的传统戏居多,节奏缓慢,唱词重复;表现当前社会生活的现代戏偏少,并且图解政策,迎合官方评价标准,只为力求在汇演中争夺名次和奖项,而将本应作为观众主体的普通民众排除在外。我们要通过改编或新创剧目使之满足当前游客的文化消费诉求,可以选择经典传统剧目予以改造,使其情节紧凑、流畅,主题鲜明,演出折子戏或全本戏,时间控制在二三十分钟到一个多小时。同时,更需要创作大量的现代戏,以群众的视角观察生活,从中寻找素材进行艺术创作;以陕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背景,讲述安康人的故事;融入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民俗元素,适应当地促销特产、推介文化的要求。近年来,安康在创作地域特色鲜明、适用于旅游宣传的剧目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紫阳民歌剧《茶山情》,以紫阳山水为背景,以汉江画廊做舞台,将紫阳民歌、舞蹈与茶文化完美融合,展现了紫阳的社会变迁和茶山女子的柔美爱情。全剧是对紫阳地域文化的艺术呈现,也是对当下普通青年的生活、情感和精神的折射。陕南民歌剧《巴山情》由发生在秦巴山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以陕南民歌为主旋律,在秦巴汉水的场景中展现巴山群众的人性之美。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取材于陕南农村的凡人小事,讲述农家女以其勤劳、坚韧、善良支撑起支离破碎的家庭的故事。这些剧目都是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力作,适合推向旅游市场。

3.优秀演员承担演出活动

戏曲的表演需要演员去最终实现。在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语境下,培养传承人的问题也进入振兴地方戏曲的规划。部分剧种此前遭遇的演员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得以扭转,通过开班招收学员逐渐形成结构合理的演员队伍。比如汉调二黄,在2001年和2013年招录“童子班”学员共计一百余人,他们经过长期的演出磨练,演技日臻成熟。第七届和第八节届陕西省艺术节上展演的《五女拜寿》 《莲花碑》 《赵家风雨楼》均由青年演员主演,为我们展示了新一代演员的实力。汉滨区还决定每隔十年招收一批童子班学员,保证人才梯队结构稳定,这为我们挑选优秀演员参与演出提供了条件。

(二)戏曲博物馆的创建

安康戏曲的申遗和保护工作由剧种分布县区的文化局承担,其保护力量有限。例如,每个剧种都有丰富的剧目,少则二三百本,多则一千多本,大量的剧目由老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字和音像资料,由于传承断代已造成大量流失;老艺人的表演绝技无人继承,戏曲历史鲜有人知,演出道具散落各处。在被列入非遗名录以后,部分戏曲史料、剧本得到整理,音乐、剧目表演录制成了视频,但是涵盖的剧种和戏曲资料明显偏少,保护成果无人知晓。如果把各县区的力量集中起来,创建一座戏曲博物馆,用于收集和整理安康戏曲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达到对戏曲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的。在博物馆中划分出每个剧种的资料陈列区域,每个区域设置如下:一是历史文化展区,展出剧种的起源、发展历程;二是剧目、演出资料展区,展示剧本、相关文学作品和重大事件、演出剧照等资料;三是演出所用物品展区,展示服饰、脸谱、乐器、道具;四是戏曲欣赏区,播放优秀剧目演出的视频。博物馆既要展示地方戏曲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体现剧种发展的历史面貌,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音、像等方式呈现戏曲资料,使游客感到耳目一新,激起观看舞台演出的欲望。

(三)戏曲文化园的建设

安康已投巨资建成汉调二黄文化园,包括公园、脸谱雕塑、精品传统剧目展示、乐器剧种介绍等景观,还将投入过亿资金建设“广场、戏楼、浮雕、传习所、艺术长廊、多功能剧场等”[4]。这个具备演出、授徒、宣传、介绍等功能的文化园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进入旅游线路,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场所。戏楼、剧场为演出提供了场地;传习所可以向游客开放,让他们参观演员的化妆、排练和所用服饰、器具,或者学唱戏曲片段;广场、艺术长廊应凸显汉调二黄主题,设置专栏和带有汉调二黄信息的二维码予以宣传。

猜你喜欢

安康剧种剧目
舞台剧目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端午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繁华五月 祈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