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实践启示

2019-03-15陈华杰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发展

陈华杰

(安徽省固镇县委党校,安徽 固镇 233700)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重要判断,将对未来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部署产生重大影响。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上的经验教训,对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和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以党的历史为逻辑主线,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来梳理党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解决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首先认识到人民大众与地主军阀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党的二大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的革命纲领。为此,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消灭了旧军阀的主力,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然而1927年,国民党新军阀公然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与先进分子,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党分析指出:国民党新军阀对内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对外依附于美英帝国主义,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基于这一认识,在八七会议上,党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走上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新的革命道路。但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党准确把握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实际,把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作为中心任务。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致使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重新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这一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解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此,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重点进行了“一化三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效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思想理论研究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判断指引下,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到1966年,随着极“左”思想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出现严重失误,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认识。致使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的“文革”正式拉开了大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损失。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不动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57年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党对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把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党的重要指导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坚持了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论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没有变”,即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和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强调了三个“没有变”。据此,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很大程度已经摆脱了落后生产力的束缚,建立了完善的生产与供给体系,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随着物质供应的满足,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外,虽然我国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比较完善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在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但是,在一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人民的需求在部分产品与服务领域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党中央科学研判,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意义

历史经验表明,党和国家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党的工作重心、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及基本路线的正确制定,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一)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的工作中心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前提

作为执政党必须正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正确确定党的工作重点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一旦判断失误,就有可能使党的工作重心误入歧途,其后果不堪设想。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受到挫折。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致使党的工作中心偏离正确轨道,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性错误。党的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我们党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因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工作重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只有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正确确定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综上所述,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仅关系到党的工作中心的确定,关系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还影响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二)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要正确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错误,就可能会直接导致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偏离正确的轨道,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在“文革”时期,我们党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结果导致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判断,以此作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关乎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纲领、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

(三)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当今中国既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处于各种矛盾突显期。实践证明,科学地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前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的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主要矛盾不明确,那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就失去了前提,不仅在理论上难以坚持,而且在实践上必然出现失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为根本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为此,党的十八大在强调了三个“没有变”的基础上,明确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正是在此基础上,党和国家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大力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启示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矛盾,它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的中心工作和战略部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明确今后工作的中心和方向。

(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发展是第一要务,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物质供应能力极大提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但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错误导向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发展任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指引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启示党和政府要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下,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治理区域失衡,以绿色发展和谐人与自然,以开放发展经略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

(二)要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妥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开始从重在强调生产力的落后转向重在强调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未来党和国家要从解决不平衡出发,把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第一要务,当然在此过程中,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继续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在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中,强调发展不平衡问题之后,就强调发展还不充分的问题。这说明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实现更为充分的发展,把解决发展的公平问题和发展的充分问题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充分发展,实现公平不是实现效率的阻力,而是实现可持续的效率的推动力。

(三)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培养了大批有魅力、有眼光、有头脑、有现代科学知识,即有现代化素质能够承担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在知识经济兴起、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人文精神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指出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表面看是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但从根本上是高素质人才竞争。这也启示我们的党和政府,应该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历史辩证法。十九大报告虽然在总结以往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些不变因素,也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处于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之中。而这两大不变的因素就要求我国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通过发展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