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动力学视野下幼儿园教师合作

2019-03-15索丽珍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团体成员幼儿园

索丽珍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福建漳州363000)

2012年,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同事合作成为教师适应后现代教学和追求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存在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情感、合作技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幼儿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水平。

已有的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中,大多是基于幼儿教师合作的形式和途径出发,包括师徒制、同伴互导、团队互导、合作反思、合作科研、同事合作评价、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共同体、网络虚拟教师合作等方面提出教师合作的策略,较为零碎、分散,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感,并且很多研究是在具体学校、具体情境中展开的,其结论的适用范围相当有限。

来自社会心理学的团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又称群体动力学、集团力学,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专门研究人们在共同工作时出现的各种心理学和社会学现象、机制和过程的学科,其突出强调团体关系、团体动力、团体学习、团体协调和团体情感等,主要包括团体凝聚力、团体目标、团体氛围三个方面[1]。

教师合作的场域正是教师在共同工作时发生的,团体动力学原理正好能为系统研究幼儿园教师合作提供值得借鉴的考察视角。

一、团体动力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合作现状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计划与组织幼儿教育活动、保护幼儿安全、观察幼儿发展情况、指导与协助保育员开展生活与卫生保健工作等。幼儿园教师合作是指同一个幼儿园内同一个班级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教师在资源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或者为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相互配合并形成的一种批判性的互动关系[2]。

研究者对C幼儿园进行了个案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从幼儿生活活动、幼儿发展情况、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教科研、家校互动等几个方面,以团体动力学视角来分析幼儿园教师合作现状。

(一)活动目标明确,教师配合默契

团体目标是成员对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所期待的结果。团体目标一旦被认可后,会在团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求同”压力,对团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促进和整合作用。研究者发现,教师对具有明确目标的活动会表现出较好的合作能力。

1.生活活动的组织配合默契

幼儿园生活活动主要包括入园、盥洗、睡眠、餐点、饮水、排泄等。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由于生活活动有既定流程与环节,教师、保育员在生活活动的组织中分工明确,要求一致,配合默契。如盥洗环节,教师与保育员分立于活动室与盥洗室,保育员负责引导幼儿有序盥洗,教师负责引导盥洗结束的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等。

2.家长工作职责分明

通过观察、访谈发现,C园教师在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家长沟通等工作中目标明确、职责分明、配合默契。

(二)群体内聚力不足,导致教师合作深度不够

群体内聚力主要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经过研究发现,C园教师在合作中由于缺乏群体内聚力而导致合作深度不足。

1.教育活动组织各自为政

与教师访谈中,教师表示“老师们会一起制定一个月的课表,但具体活动怎么上老师自己决定”。由此可见,配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合作仅局限于月计划、周计划的制定,而对教育活动怎样开展却是各自为政。同事之间合作制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和评课是教师通过合作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形式,而具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终途径,各自为政的活动组织很难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

2.对幼儿发展情况观察与分析自顾不暇

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尤为重视。笔者对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分析得到:在幼儿户外体育游戏区,带班教师往往一边引导、观察、记录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情况,一边解决幼儿活动中出现的冲突,配班教师则只负责维护幼儿活动中的安全,这样致使带班教师无法详细观察每位幼儿的发展情况,无法记录自己引导活动、处理矛盾的过程。由此,C园对幼儿进行观察均发生于自己带班期间,教师一边观察一边施教自顾不暇,导致观察记录不细致、不到位。观察记录不详尽、不客观导致教师分析不足,进而影响到教育效果的优化。

3.教科研权责分离

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访谈得知,C园教师十分重视课题研究。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撰写课题申报材料,进行课题论证,开展课题研究,而课题组成员则主要参加课题论证会、少数成员会完成负责人安排的任务。可见,C园课题开展虽然权责分明,但在配合中容易出现理念不统一、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三)团体氛围不好,造成精神环境创设配合默契度不高

团体氛围直接影响团体成员的士气、工作效率以及团体的自身发展。通过访谈与观察发现,C园园长在分配班级时,仅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学历、职称、资历等因素,教师往往由于相互之间紧张的人际关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例如,幼儿园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C园教师在物质环境,如区域活动设置、材料投放、墙饰设计等方面配合良好。但由于教师态度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因人而异。例如,某班两位教师一位内向沉默、一位外向活泼。组织教学活动时,内向的教师要求幼儿坐端正、不能随意发言;外向的教师则允许幼儿各抒己见。这样的班级氛围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无所适从。

综上所述,C园教师在部分目标极为明确的活动中配合默契,如生活活动、家长工作,但在需要深度合作的幼儿观察、教科研等方面却显示出较为薄弱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究其原因在于团体缺乏共同目标,进而导致团体凝聚力不足。

二、团体动力学视角下教师有效合作的策略

(一)增强团体凝聚力,提升教师合作意识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它直接影响团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较强的团体凝聚力会使成员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每名成员都会努力为集体的发展奉献力量。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在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每位教师的团体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

(二)明确团体目标,提升教师合作技能

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团体目标是个体对团体的期望。如果团体确立了所有成员都认可的目标,便为每个个体指明了方向,对每个个体成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园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确立园所定位,使每一位教师明确幼儿园发展目标,并努力为实现发展目标不断沟通、交流,相互信赖、相互学习,合作技能由此逐步提高。

(三)营造良好团体氛围,增进教师合作情感

合作情感决定了教师合作的有效性。园长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会、社团、聚会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增强教师彼此间的情感,为其工作中的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园长在园所管理中应避免从职称、年龄、学历等外部层面硬性规定教师之间的合作,应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如在排班时尽量将个性相合、理念一致、爱好相近的教师编排在一起,以避免教师合作中的冲突。

猜你喜欢

团体成员幼儿园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