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

2019-03-15王春丽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王春丽

(莆田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莆田351100)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在发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体系中,不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而且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是展现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1]。研究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开辟了新路径,在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为一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冲击着年轻人的理想信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水平。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关系

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和精神的传承,是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倡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以及知行合一、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3]。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中,创新教育理念,促进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一)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品质,所强调的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价值理念,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其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立足思政教育的教学需求,充实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立德树人价值理念,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继承,推陈出新,扎根本国文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创新思政教育的工作体制机制[4]。

(二)坚定文化自信,指导大学思政教育创新建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的谦和文化为底蕴,在发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时代精神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对延续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用党的先进理论和精神指导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用中华传统文化指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形成。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指导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建设,使大学生养成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的行为准则,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而开辟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局面并创新其发展路径。

(三)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还需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和文化底蕴[5]。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渗透到思政教育课堂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并壮大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体系,这一过程是创新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体系的必经路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塑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人生价值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引导性作用,且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能正确地判断出文化的好与坏。故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中是时代建设和立德树人的必然需求[6]。

(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建设中,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和社会主机价值观,继承和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开辟未来,才能更好创新[7]。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建设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是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重要武器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大量的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时,我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改造和培树,以文化做武器,在多元文化和利益的冲突碰撞中学习,应对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带来的价值观的冲击,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对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合到思政教育体系中,创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路径,塑造并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中国传统美德中占主导地位的性善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互助和和谐友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构造,开辟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了大量的立德树人的内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的传统文化,可采用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内涵丰富大学生思想,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丰富大学生思政课程体系,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和视频等各种手段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创新设置,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用良好的文化精神进行人格塑造和道德情操培养,启迪大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培养[8]。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道德精神教育体系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和中华传统道德观,对大学生的思政品德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人历来以“天下为公”作为终极的价值理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形成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德情操,形成“舍己奉公”的人生价值观。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勇于担当和为民奉献的道德精神,大学生在这些文化价值观的渲染下,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和改善,养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精神。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精神教育具有积极重要意义,通过文化价值的传承,形成“舍己奉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观念,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用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思政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的引领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如《三字经》里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感染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建设,形成慎独、内省、主敬、养气的道德自觉,再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中国传统美德中占主导地位的性善观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互助和和谐友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用“修己慎独”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用“吾日三省吾身”的“知行合一”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合和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工作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体系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水平,解决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展现了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立足思政教育的教学需求,充实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课堂教学内容,用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明价值指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