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机理与逻辑路径*

2019-03-15平,石

关键词:工具理性工匠世界

王 平,石 磊

(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合肥 230039;2.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曾造就了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时代,也必将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作为担负着让更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职能主体——政府,也同样需要不断锤炼工匠精神。就此,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也要秉承‘工匠精神’,要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2]本文拟对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机理和逻辑路径展开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

本文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出发,探讨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具理性,指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人类把这种理性认识能力当成探索世界的“工具”,由此得名。所谓价值理性,指工具理性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和理性法则。工具理性探索世界的结果,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结果,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价值”,由此得名。事实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逻辑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就以“格物”“致知”的表达形式,受到高度关注。“格物”作为工具理性,它的任务是发现价值理性;“致知”作为价值理性,它的职责是指导人们按照价值理性的要求,努力改造这个世界,即运用工具理性的“格物”,促使人们抵达事物的真理性层面,得出作为价值理性的“致知”。进而,在致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寻求“诚意”“正心”,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从三个维度分析工匠精神。

第一,从本质内容来看,工匠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人们排除各种困难,冲破各方阻碍,运用人类所固有的工具理性,去探索“隐蔽”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人们运用已经发现的价值理性,即严格遵照客观规律和理性法则,把现存世界改造得更为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工匠”,人人都具有“工匠精神”,人人都在运用工具理性和业已发现的价值理性,去发现和改造世界。

第二,从工匠精神的社会作用来看,工匠精神一端系着工匠的辛苦探索,另一端系着大众的好日子。也就是说,所有的工匠都犹如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们辛苦探寻,不过是想探索一个支点和一根杠杆,从而撬动整个地球。一旦地球因工匠精神而得到撬动,就能给大众撬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改变。就此,《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作者亚力克·福奇说:“尽管工匠传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 ……是让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3]11又说:“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举的人……工匠精神一直都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行的重要推动力量。”[3]7

第三,从上述工匠精神的本质内容和社会作用出发,可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三种存在形态,即“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首先,“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

所有的工匠从本质上说都是探索者和发现者,他们把自己的工具理性当成锄镐,对隐蔽着的价值理性进行深度发掘。发掘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不确定的,但是一旦探寻到深埋地下、沉睡多年的价值理性,这种纯粹的幸福又是无以伦比的。显然,正是这种发掘宝藏的欢乐或曰发现真理的内在欢乐①[5]成就了工匠们“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就此,亚力克·福奇说道:“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外在)目的有很大不同,(这种创造行为或曰洞悉秘密本身)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3]7对此,可用一个故事加以说明。据说英国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工资很低,有一次,英国女王意欲给他们加薪,可是万万没想到科研人员竟然婉拒了女王的好意。他们告诉女王,正是因为工资低,坚持下来的工作人员都是纯粹的天文学家,他们追求的正是探索天文奥秘的乐趣,并非用金钱所能衡量的价值。“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是他们留下来的根本原因。如果提高了薪水,为了追逐外在利益,一些不纯粹的人员就可能加入到天文台,让天文台鱼龙混杂。

其次,“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是工匠精神最厚重的思想土壤,它能让一个人实现“工作就是修行”的人生境界。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纯粹世界”。此处的纯粹世界,在古人看来,谓之为“道”,在今人看来,谓之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同时,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有的人做老师,有的人担任公务员,有的人在卖豆浆。相比人们内心的“纯粹世界”,现实世界的具体工作,可以称之为“一朵小花”。

“一花一世界”的哲学道理告诉人们,一个人应该努力实践“工作就是修行”的哲学信仰。如果把书教到“师者仁心”的状态,把公务员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境界,把卖出的豆浆调到最好味“道”,或许就能“看见”自己内心的纯粹世界。“一花一世界”的道理还告诉人们,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看见”内心的纯粹世界,无需把整个世界揽入怀中(工匠精神把这种浮躁心态称之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更无需跑到专门的“道场”闭关修炼。哪怕从事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和倾注感情,做到精益求精,就能“看见”内心的纯粹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禅宗说“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是道场”[6]。一言以蔽之,“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成就了工匠精神最厚重的思想土壤,让工匠们既有恬淡工作的心境,又有道器融合的大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国家的发展活力,从根本上来源于上述工匠们“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和“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前者让工匠们拥有感性的欢乐,从而让探索永不停息。后者让工匠们的探索不断逼近信仰世界和纯粹世界,从而让工匠们的工作愈发炉火纯青、精益求精。

最后,“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是工匠精神最根本的社会使命,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

“用户至上”与“客户至上”这两种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用户至上”,指工匠们更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产品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什么体验,即“体验至上”。“客户至上”,则指企业家更关注交换价值,更关注产品如何卖出去,以及能够赚多少钱,即“交换至上”。

显然,从“客户至上”出发,为了把产品卖出去,有时也会倒逼企业家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然而,企业家的主导意识始终是“瞄准客户口袋”的赚钱意识,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并不彻底,甚至还走上投机取巧的歧途。特别是在缺乏市场竞争的垄断状态下,因为卖方市场的优越性,企业家就处于懒惰和傲慢状态,对用户体验不屑一顾。与之相反,工匠精神则追本溯源,从“交换至上”回归“体验至上”,从关注交换价值回归关注使用价值,从而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做到精益求精。

质言之,“用户至上”把赚钱放在第二位,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相反,“客户至上”则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二位。

二、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机理

所谓内在机理,就是明确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两个根本问题,即明确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根据和社会诉求。

(一)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根据

所谓内在根据,就是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匠精神不是制造业的“专利”,而是各行业包括政府部门所共享的普遍精神。这一点说明,工匠精神和政府工作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就重塑政府而言,工匠精神比企业家精神更适合我国政治国情。这一点说明,工匠精神和政府工作具有互补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全社会共享并用的普遍精神。如前所述,工匠精神就是运用工具理性发现价值理性,并用价值理性去改造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人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匠”,人人都应该把工匠精神植入内心。既然工匠精神并非制造业的“专利”,那么,各行业包括政府部门都应该发扬“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进一步说:“社会分工不同,但是信守职业追求和尽责服务社会应是永恒不变的社会追求。政府部门信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操守、企业家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家的要求,普通民众在各行各业尽心尽责地服务。如果全社会都能够信守工匠精神,那就会是一个蓬勃向上、人尽其才、不断进取的社会。”[7]

其次,工匠精神与我国政治国情天然契合。关于如何重塑服务型政府,主要有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两种思路。自奥斯本等人的《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出版后,一时掀起一股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观点旋风。然而,笔者以为就我国国情来说,强调用工匠精神重塑政府更为适宜。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把人民群众视为“顾客和客户”,认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是契约关系和竞争关系,这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党制度不相契合。相反,工匠精神把人民群众看成“用户”,认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是无条件的、长期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立国精神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企业家精神重视交换价值,强调“客户至上”,心思重在推销而非服务。相反,工匠精神重视使用价值,强调“用户至上”,相比企业家精神,它更能彻底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从而更加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更加契合我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宗旨。

值得说明的是,工匠精神还解决了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激励”问题。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只有受到有效激励,才能持续下去。在西方国家,政府工作人员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甚至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利益集团,可以讲,正是对特殊利益的追求,构成了他们的工作激励。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既然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那么,哪些利益构成了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激励?对于该命题,工匠精神则有着独特的理解。一方面,“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和“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让我国政府工作人员获得了“不以物喜”的精神利益。显然,“不以物喜”的精神利益让政府工作人员拥有更为持续的工作激励;另一方面,“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让我国政府工作人员把群众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获得了“不以己悲”的精神利益。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也讲出了做人为官的基本道理。这里的“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政府工作人员不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信念、有情怀、有道德操守。否则,若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总是缺乏开阔的格局,总是挂念着一点点私利,总是打着心里的小九九,那么,他们不仅不能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而且还会成为祸害老百姓的贪官昏吏,成为包拯口中的“贪者,民之贼也”。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所指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一个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8]显然,工匠精神及其所派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让当代中国政府工作人员获得了更强大、更具持续性以及更有中国气派的工作激励。

(二)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社会诉求

所谓社会诉求,就是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才能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深刻论断说明,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包括对公共服务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只有把工匠精神视为“方法论”,用工匠精神重塑政府,才能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才能在政府领域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说:“在我国,中产阶层已悄然兴起,必将占据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这个阶层日益显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有品质、有文化、有尊严的生活,讲究细节、品位和创意。政府面对这样特点的人民群众主体,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实行‘粗放式’的管理与服务,只能顺应民意,进行精细管理和周到服务,也就是,要充分体现工匠精神。”[9]

其次,在世界观层面,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才能提供“有温度”的公共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般来讲,服务型政府有如下几个发展阶段:管制型政府,粗放式政府,精细化政府和意义型政府。管制型政府主要职责是强制性管理,而非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粗放式政府有所改进,开始提供一些大手大脚的公共服务。精细化政府则不断追求公共服务的精益求精。意义型政府更为高级,不仅追求公共服务的精细化,还追求“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要想提供“有温度”的公共服务,同样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用工匠精神发动“世界观”层面的供给侧改革。具体说来,工匠精神强调“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和“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而这两者都是有温度的。首先,“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让每一项公共服务都蕴含着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情怀,以及承载着政府工作人员人生意义的投射。进一步讲,“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让政府工作人员拥有豪迈自信之情、坚定执着之志以及担当无畏之魄[10],从而让他们提供的公共服务跳动着他们的心跳,浸润着他们的温度。其次,“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能够让政府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的“全心全意”也是一种温度。正是这种温度,让政府工作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拥有赤子般的纯粹之心和以身许民的时代忠诚。

此外,只有政府部门带头培育工匠精神,才能引领整个社会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换言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因此,只有党和政府率先恪守工匠精神,并把工匠精神视为弥足珍贵的工作价值观,才能够助推工匠精神在三百六十行蔚然成风。诚如古人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11]相反,如果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忽视工匠精神,如果政府部门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等官僚主义弊病,那么,即便工匠精神口号喊得震天响,工匠精神也很难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三、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逻辑路径

所谓“逻辑路径”,就是明确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三个根本问题,即由谁来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融入政府工作以及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相关梗阻与化解。

(一)刺穿两个“神秘面纱”,锁定工匠精神的担当主体

用工匠精神重塑政府,讲到底是用工匠精神重塑政府系统中的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责任主体,政府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究竟如何,受制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因此,改善政府工作,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品质,有赖于全体政府人员担当工匠精神的主体。

关于这一点,要做好两个“刺穿”工作。第一,要刺穿政府机关的神秘面纱,将政府机关还原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人员。非如此,人们把公共服务品质低劣的病根以及培育工匠精神的行为主体都归结为政府机关,结果,“病”诊断出来了,“药”也抓好了,却发现找不到吃“药”的人。第二,要刺穿普通工作人员责任屏蔽状态,将政府的担责主体从政府首长还原为全体工作人员,所谓“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非如此,人们把工匠精神的缺失仅仅归结为政府首长一人,结果,首长虽然堪比能工巧匠,却无法激活一群“装睡的人”。

(二)用不同方法植入三种具体的工匠精神

首先,植入“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就是让政府工作人员体悟工作本身的快乐。具体说来,植入方法包括两种:一是,为了让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倾向与职业特质更好地匹配起来,要拓展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选择空间。热爱和兴趣是工匠精神的母基,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最大化地激发政府工作人员“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二是,努力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宽度,培养复合型人才,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政府工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能完全顾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那么,只有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宽度,才能以不变的“热爱”顺应变化不定的工作安排,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工匠精神。

其次,相比植入“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让一个人植入“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难度更大。一个根本方法就是要让政府工作人员做到“厚此薄彼”。所谓“厚此”,是指让政府工作人员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拥有内心的纯粹世界和精神家园,拥有“一花一世界”中的“一世界”。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政府公职人员的楷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梁晓声说:“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梁晓声回应说:“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12]这里的“第二故乡”就是本文讲的纯粹世界和精神家园。

一个人的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如果政府工作人员只有物质故乡,只有世俗物质利益,那么,他就很难做到大气磅礴。相反,如果政府工作人员拥有了精神家园,他们就能“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有不追求极致不罢休的气派,有十年如一日、反复磨练方成器的信仰”[9]。

所谓“薄彼”,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薄彼”是指让政府工作人员远离世俗生活的低级趣味,既然选择了“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那就要做到不忘初心,做到诚意正心。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广大党员、干部从文山会海和接待应酬中解脱出来,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明显转变,大多数干部觉得解脱了,身心舒畅,家庭也有亲切感了。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吗?同时,也有少数干部感到有些不适应了,有的快下班了还没人邀约聚会就觉得心里有些空荡荡的,甚至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甚至还有人说‘官不聊生’了。看来,减少应酬要进一步提倡,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进一步提倡。”[13]另一方面,这里的“彼”是“一花一世界”中的“一花”。相应的,“薄彼”是说,政府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日常工作常做自我批评,不能自满。只有常怀“薄彼”之心,政府工作人员才会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英才辈出,才能“看见”纯粹世界的美好。

最后,要植入“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有两个路径。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傻瓜种瓜,种得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14]从客观方面来讲,随着精细化时代的到来,只有树立“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一心一意做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傻瓜”,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提升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要让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知悉“任何政府工作人员,不论职务多高,都是为人民这个‘大用户’服务的,必须勤勉敬业”[9],正如中央所提倡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必须时刻努力做到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如此,才能提供“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三)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三个梗阻与化解

用工匠精神重塑政府,并非一马平川,就现阶段而言,它面临三个方面的梗阻。只有化解这些梗阻,才能建立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保障机制。

首先,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来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过于迷恋价值理性,并用价值理性压倒工具理性,从而遏制了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用工具理性去探寻隐蔽的价值理性,只有把工具理性放在价值理性前面,并置于更高位置,才能确保政府工作人员有工匠精神,有开放创新的力量。如同亚力克·福奇所说:“要知道可以突破界限是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3]225然而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迷恋业已发现的价值理性,并把它奉为金科玉律,从而不敢用工具理性继续探索,陷入了墨守成规和思想僵化的沼泽。墨守成规和思想僵化是社会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敌人,也是工匠精神的致命梗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多次强调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深刻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15]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16]显然,为了破除遏制创新精神的陈腐思想以及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当代中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如是,政府工作人员才能从各种已经淘汰的价值理性中解放出来,努力做改革创新的促进派,做尊崇工具理性的“政府工匠”。

其次,从劳动的三种境界来说,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迷恋“数字化生存”,从而在浮躁情绪中无法落实工匠精神。人们的劳动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受欢乐。第二种境界,劳动是谋生的手段,人们在劳动成果的享用中感受欢乐。第三种境界,劳动是和其他社会成员对劳动成果进行数字化比较的手段。本文将第三种境界称之为“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是一种劳动异化,它让人们充满焦虑并急功近利。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也被“数字化生存”所俘获。“数字化生存”与工匠精神格格不入。一方面,真正的工匠精神主要强调劳动的第一种境界和第二种精神,很少关注甚至不关注劳动的第三种境界。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让政府工作人员心存浮躁,无法静下心来落实工匠精神。显然,只有在全社会包括政府领域,提倡内涵式发展并打破“数字化生存”,同时消除劳动异化,才能让工匠精神回归,才能让工匠精神在政府领域发新芽、抽新枝。

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说,生产关系尤其是分配规则的不尽合理,也遏制政府工作人员发扬工匠精神。正如分配规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工匠精神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同样地,分配规则对工匠精神亦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说,只要分配规则和生产关系公平合理,比如“工匠”们能够多劳多得,才能让更多的人内心笃定,方向明确,才能激发更多的人养成工匠精神,并为之坚守。换句话说,只有人们已经衣食无忧,不需要操心马斯洛讲的生存、安全这些低层次需求,他们才能全身心融入到工匠精神中,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中国吹响弘扬工匠精神的真正号角,不是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而是1978年的小岗改革。可以这么说,小岗改革后,那些安心在地里精耕细作的农民,就是一个个“工匠”。相反,如果社会分配规则和生产关系不合理,真正的“工匠”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基本的生计不能得到保障,那么久而久之,工匠精神不但不会为人们所坚守,甚至会流失殆尽。

因此,要提升政府领域分配规则的灵敏度,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机制,让那些富有工匠精神的政府工作人员名利双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让那些缺乏正确政绩观、习惯投机取巧的政府工作人员“聪明反被聪明误”,让他们为自己的拙劣行为买单。如此,狡猾的投机者才会越来越少,而怀有工匠精神的政府工作人员才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关于“发现真理的内在欢乐”,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形象的表达为“真理的味道是甜的”。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在《共产党宣言》前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 “可甜了,可甜了。”这个小伙子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翻译这本《共产党宣言》。就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工匠世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工匠神形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工匠赞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