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19-03-14李建华

青年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农村

李建华

摘 要: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农村适龄人口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政府部门应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果的建议,希望对有效解决农民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民问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立国之根本,一直到现在,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依然占据着我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我国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从解决农民问题着手,只有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才能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对农民问题与农村力资源开发进行分析,对于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问题概述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具有独立性,无法使用单一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以农民问题与农业问题为例,其中农业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简言之就是提升农作物产量[1]。而农民问题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教育水平。由此可见,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进行区分,如果使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两种问题,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过去农作物产量偏低,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年代里,提高農作物产量确实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这一时期,采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两种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收入在这一时期得到显著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在市场饱和情况下,尽管增加农作物产量依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增加量会因此逐年降低,如果农民人口持续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会随之降低,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农民问题就此产生。

现阶段,经济收入低是农民最主要的问题,政府也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收入,例如:粮食直补贴、免除土地税等政策。但是效果却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仅依靠农业,农民很难得到较高的收入,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另辟蹊径,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农民问题。

虽然政府为解决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目前。政府实行的粮食保护价政策,就是为了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人均收入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政府在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过程中,将增加农作物产量作为了基准点,农民收入问题始终无法实现有效解决。这种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在粮食供不应求的年代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到了现代,农产品的供求形式发生了转变,采用传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甚至会激发农业和农民间的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进行调整,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目标,以此来有效解决农民问题。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在我国农业人口收入低于非农人口收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也是建国之初就存在的,且始终无法被有效解决,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收入差距过大,农民问题被凸显的淋漓尽致,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的安全[2]。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民问题,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农民发展现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将农村大量剩余人口转移到非农岗位,降低农业人口的基数,提高农业人口的均收入,确保农民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与非农人口对等的收入,从而解决农民固有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观念

政府首先应改变传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认清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大资金投入,摒弃传统的落后的开发观念,不仅要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加,还应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3]。政府可以将增加的投入资金用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上,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为后续开发工作的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政府所制定并实行的政策,不要将重点放在物质投资上,而是要注重精投资和思想投资,以此来转变农民的思想认知观念,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果得到提升。

(二)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在新时期背景下,工业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社会上对于工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大部分适龄劳动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无法满足工业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为此,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健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人口基数大,但优秀人才的数量却远远不足,这一点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不重视农村教育,埋没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由上述可知,农村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转变农村人力资源观念,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首先需要落实各项教育建设工作,其中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同时,还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在十九大会议上已经明确指出,政府部门应该将农村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环节,促使农村成为优秀人才的输送地,有效缓解农村人口多的问题。美国人力学者认为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关键途径,政府部门想要实现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立足于教育事业,通过建立乡村校园的方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促使农村人力资源更好的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

其次,由于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因此很难接受到完整的教育,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有效落实,但一些农村人口为增加经济收入,很难接受完整教育,这也是导致农业人口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难度[4]。基于此,政府需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并建立农村教育保障机制,确保农业人口完整的接受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增加农村教育经费;二是建立农村教师队伍;三是鼓励城镇教师支援乡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农民问题也会以此得到有效缓解。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拓迁移路径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法为人口迁移,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农民问题,还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需要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内容,以此来扩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空间,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党和国家在全国人大上指出,政府应将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条件[5]。此外,政府部门还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工作岗位,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我国学者曾经说过,农民问题在表面上看是收入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则是就业问题,解决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只有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转移工作,才能在新时期背景下推动农村的发展。

政府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统筹兼顾的原则,同时制定多项优惠政策,扫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转移的障碍,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促使其掌握多项技能,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对于农村劳动力,政府部门应专门设立人才市场,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最后,政府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时,不要将农业技术作为培训的根本,而是将第二三产业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服务产业和工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就业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农村人口的涌入,第二三产业将会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力资源在进城工作后,政府部门应及时对其户籍进行调整,这种方式的使用不仅能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的速度,还能有效缓解农村人口过多的问题,继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进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主导者,需要认清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重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之所以存在严重的农民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过去政府部门不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支持农村发展中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致使农村发展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尽管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却无法有效的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农民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收入低、文化素养差、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农民问题,同时农民问题也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农民问题的解决,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并拓展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路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促使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转变,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芳.科技培训与农村人力资源智力开发研究[J].乡村科技,2018(24):36-37.

[2]王芳.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分析[J].乡村科技,2017(28):23-24.

[3]庞君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与综述[J].才智,2017(16):275-276.

[4]王霖炜.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教育问题[J].山西农经,2017(07):139.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开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