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气象科普舆论引导的需求及对策
——以云南气象科普的实践与探索为例

2019-03-14郭荣芬彭启洋李峻峰

关键词:昆明气象舆论

■ 郭荣芬 彭启洋 李峻峰

(作者单位: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媒体的普及,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愈加明显,各种极端、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特殊天气现象往往成为新媒体追捧的“明星”热点事件,尤其以微博、微信、网络视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凭借技术优势及对新闻性信息的天然附着,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加速器”。如2012年 “7.21”北京61 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人员伤亡事件;2013年1月3日云南民航史最多航班延误的昆明长水机场大雾事件,航班取消400多架次,引发媒体热议。

新媒体时代中“把关人”的缺失,打破了原来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使一部分话语权转移到普通受众手中,且由于传播渠道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信息迅速在新媒体时代中呈几何级数扩散,致使被放大的新媒体舆论缺乏相应的约束性和组织性,舆论秩序相对混乱。本文结合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在气象舆论导向、科普宣传中出现的实例分析,指出气象科普舆论及时引导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一些改进对策措施,希望通过科普宣传能力提升建设,加大舆论导向作用,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信息,为政府部门分担解忧。

1 新媒体时代的气象科普需求与对策

1.1 气象科普的社会性需求

据统计,云南省全民科学素养3.29%,距离2020年超过10%的目标差之甚远。特别是当今气象热点话题较多的形势下,为追求“轰动效应”“眼球效应”,各种活跃度高、用户粘性强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往往胡乱拼接,各种标新立异的标题党和拼凑内容以新、奇、快迅速蔓延。有管理者以“谣言就是谣言,总会被事实击倒”的所谓冷处理方式对待此类舆论,任其滋长,导致言论一边倒,严重损害气象服务的公众形象,气象舆论与导向作用严重滞后。

对策措施1:整合宣传资源,加强舆论引导

新媒体传播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深刻影响,在“黄金四小时”之前提早介入,是预防社会情绪大面积波动,缓和集群化负面舆论的有效方式。针对舆论热议的天气事件、重大高影响天气或气象灾害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落实事件处置主体,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真实、有针对性信息,第一时间回复质疑,以赢得与之沟通和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其次,与主流媒体及时互动,借助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专业经验和集团作战能力,增加与新媒体的互动度。通过积极参与新媒体建设,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及时回应网民社会关切,引领公众理性思考。

1.2 气象科普的及时性需求

对策措施2:聚焦融媒体“直播+”,增强用户粘性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移动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移动端资讯直播用户规模成波动性增长态势,增速均值为6.6%。据统计,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7.51亿,手机用户达7.24亿人,未来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而无论哪种媒体,本质都是“内容为王”,而重大气象灾害、社会重大活动、公众关注的天气热点和奇异天气现象等融媒体“直播+”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国家顶层也大力推进气象服务不断融合创新。气象服务效益的提升,需与时俱进,结合手机移动平台,聚焦融媒体“直播+”方式,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增强用户粘性,提升气象服务产品传播效率和质量。网络直播相比于传统媒体直播,成本较低,传播速度较快,受众率较高,在气象宣传方面具有如下优势:针对重大天气,可以获取第一手现场实况,传递给用户最新、最全面的天气信息。对于重大活动、会议、体育比赛,天气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气象服务保障关乎其成败。

1.3 气象科普的多样性需求

宣传媒介是提高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媒介,可使公众及时了解气象预报、气象常识,了解气象服务的新产品、新功能,使气象信息深入更多领域,发展更多用户,发挥更大社会效益;通过宣传媒介,使各级领导和公众深入了解气象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而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支持,使气象事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气象事业赢得更广阔发展空间。

对策措施3:细分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推送

首先,细分公众需求:服务人群重点针对未成年人、社区居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农民五大人群进行需求划分;其次,传播渠道因地制宜,细分为科普场馆、商业楼宇、公共交通、基层社区等;第三,产品内容分层分时,如微博微信内容1分钟、公交移动3分钟、社区显示屏5分钟、商圈楼宇15~30秒等,最终使气象科普传播内容从吸引眼球到主动关注、从浅层认识到深层理解,更加通俗化、生活化以贴近公众生活,进而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1.4 气象科普的科学性需求

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新媒体传播能量得到空前释放,舆论空前活跃,负面、消极、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舆论弥漫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鱼目混珠,进而误导大众,给社会稳定和舆论生态带来风险和隐患。新形势下利用好宣传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及时发出科学性、准确性、专业性的声音,可以不断提升气象工作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对策措施4:加强学习培训,培育专业科普团队

思路决定出路。目前气象部门各单位从事宣传工作的多是非气象专业文科类的年轻人,他们的优势是思维活跃,语言灵动、接地气,但缺点是气象专业知识欠缺。而服务首席和新闻发言人,多是长期从事专业领域的科技型专家,语言形象与传播能力都有待提高。此外,气象服务是面向公众和各行各业的,需要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因此必须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有热情、乐奉献、用情怀、勇担当的专业科普队伍,优势互补,理论上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培训学习,行动上深入基层、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需求、开展现场科普活动的实践,以服务意识优化气象科普宣传产品,提高文字解读能力,把专业化语言“翻译”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搭建一条气象信息到公众最后一公里间最高效的沟通桥梁,定期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优奖励,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宣传能力。

2 云南气象科普舆论引导的若干案例

近年来,云南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针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2015年昆明彩云事件、2016年昆明“天漏”谣言、2017年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社会关注热点、重大社会活动,主动请缨、多措并举、第一时间发声,舆论引导成效显著,实战中锻炼了队伍。

2.1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应急宣传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617人遇难,1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98亿,社会关注度高居榜首,地震是群灾之首,震后的次生灾害洪水、滑坡、泥石流接踵而至。为有效提高震区群众应对次生灾害的能力,针对鲁甸“8.03”地震实际情况,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气象局经过周密组织、精心策划,首次联合主办了以“防震减灾、平安云南”为主题的科普大篷车系列活动。

特邀地震、气象服务专家,前往震区合力开展系列科普宣传。(1)活动启动仪式。通过北斗卫星通讯系统与北京主会场进行视频连线,中央领导在北京主会场观看了活动现场视频,中央一台新闻联播、云南日报要闻版、中国天气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2)震区应急广播电台专家访谈。中国应急广播的访谈实况通过灾区所有乡村高音喇叭、人手一部的应急调频收音机同时收听,覆盖了整个地震灾区,受众极广。(3)科普讲座深入基层。通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讲解,使震区广大群众系统了解地震、气象次生灾害基本知识及自救互救知识。(4)防灾减灾宣传展台在校园和市区广场巡展。

2.2 2015年昆明彩云、雾霾事件

2015年11月17日,受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云系影响,昆明上空出现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彩云,云鳞云还是地震云?大家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电视、广播、各大报刊以及网络、微博、微信纷纷开启了秀云模式,朋友圈被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彩云刷爆。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与都市时报共同打造网文《你看、你看昆明的天起火了》,第一时间为公众解读,该文在网络上24小时点击达17万,7天点击达23万。通过舆论引导,引发全国网友关注这一独特的气象景观,掀起一场“到云南看云去”的热潮。随后,都市时报主办,企业搭台,云南省首届“家乡美”主题摄影大赛、云南首届云图网络摄影比赛颁奖仪式暨“云销”之路2015年云文化研讨会举行,云南省气象服务专家与本土主流媒体、摄影、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等行业等各方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讨“云”营销和品牌建设,共同打造线上“云博物馆”。在这个审美主导的眼球时代,通过销“云”抓住眼球,进而带动销“云南”,为云南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云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色彩。云南与云有不解之缘,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小到“祥云”“云龙”等县名,大到云南省名,借助云这个话题,积极助推特色云南气象科普品牌。通过此次彩云事件、“云文化”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了气象科普的部门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再比如,2015年3月22日云南省会昆明天空灰蒙蒙一片,雾还是霾?微信、微博各网络新媒体上公众哗然,一片噪声,政府受到舆论压力。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专家紧急研判,得出结论:是雾非霾!该结论及时通过新华网、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云南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全媒体报道,再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杜绝了舆论绑架,为政府减压。

2.3 2016年昆明“天漏”“外星来客”事件

2016年8月2日昆明暴雨如注,一组“昆明天通洞”的图片在社交平台疯传,远远望去大雨倾盆而下,犹如一帘巨大幕布。有网友猜测,这是典型的大龙卷吗?更有小伙伴脑洞大开,这不就是《大鱼海棠》中鲲经过海天之门时的场景吗?还有网友把图片PS成了科幻大片《独立日》中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时的场景……昆明大片:《独立日3·暴雨如注》,宛如一根巨大立柱,震撼的画面让许多网友感叹“昆明天通洞了!”、昆明“天漏”“外星来客”在微信朋友圈热议,引起极大恐慌和迷惑。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针对此事件,及时主动撰稿《昆明海天之门开启了?原来是“雨幡”》,推送给主流媒体《春城晚报》,解读相关图片和数据后认为:“天漏大雨”实为“雨幡”,由台风“妮妲”外围气流的风速辐合所致。第一时间借助主流媒体发出权威声音,及时与公众互动、答疑解惑,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实况显示,云南多地均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整个强降水落区排列与线状中尺度飑线一致,与此同时昆明共出现雷暴闪电981次。该文迅速通过网站、微博、微信传播,使公众及时知晓了此类天象乃气象上说的雨幡为正常的天气现象,社会恐慌得到平息,公众对气象工作由认识—理解—关注—支持,使气象服务与社会公众需求更贴近。气象服务不只是气象预报预警、防灾减灾,针对阴晴冷暖、风霜雨雪等天气变化、特别是一些奇异天气现象热点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进而扩大自身传播力、影响力。

3 小结

科普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大众性、综合性、开放性、专业性等特点,科普传播内容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与时俱进。新媒体与科普宣传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融合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公众同时作为信息接受者和传递者的有利面,建立一个气象部门—媒体平台—受众传播者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宣传主体,最大限度地扩大资源气象、公共气象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广度和深度,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如何顺应气象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如何满足社会及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精细化需求,气象服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是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 “转”—转变观念、其次“借”—借力使力、再“学”—不断学习、之后“变”—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气象科普舆论引导,引领气象舆论正确导向,进而助力气象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以需求为导向,让公众满意、政府支持。

深入阅读

石莹. 2015.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探讨. 新闻研究导刊, 6(17): 211-212.

张跃庆. 2014.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 兰州教育学报, (9): 82-83.

毕宏音. 2013.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 重庆社会科学, 221(4): 50-57.

肖君. 2015. 新媒体对科普宣传的影响与提升. 云南科技管理, (1): 57-58.

胡雨晗, 刘邦凡. 2014. “蝴蝶效应”在微博舆论中的影响力分析. 电子商务, (10): 3-4.

猜你喜欢

昆明气象舆论
气象树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气象战士之歌
昆明美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大国气象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