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影响

2019-03-14岳汉景刘子琪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命运

岳汉景,刘子琪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内、对外的政治宣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这进一步把我国人民的命运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念,但也包含建立在该理念基础上的一系列行动,是思想理念与行动的统一。作为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新中国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基本理念和原则一脉相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对实践所造就的社会历史状况的深刻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深刻改变了自己,也相应地深刻改变了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这种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深度反映,彰显了我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世界影响。同时,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日益成为在美国眼里最具挑战性的大国,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为人们所热议,“中国威胁论”也在一些国家很有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此类问题开出的药方。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稳步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的整体实力已有很大提高,地区和国际影响力也明显增强。在经济方面,中国2008 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在发展模式方面,“北京共识”对“华盛顿共识”形成挑战。中国已经成为竞争性的贸易中枢,其对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的需求使之与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是亚洲的经济中心,并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拉美地区主要贸易伙伴,其在非洲的经济扩展也很迅速。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是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化。

“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2],因此,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但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其利益本身也大大拓展了。这种利益的拓展不但体现在地理空间上,而且还体现在相关国际规则的改变或制定等方面。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的增强,不但促使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其利益边界,确定其核心利益[3],而且还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努力夺回曾经被他国剥夺的利益。同时,与他国的利益竞取(双方或多方对未获得的利益客体的追求)也似乎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其他国家的冷战思维定势、对中国的误判误解,甚至做贼心虚,中国与美国的结构性矛盾上升,与周边某些国家的摩擦也有所升温。

中美之间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近年来日益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修昔底德陷阱”是关于权力转移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崛起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的利益,而守成大国因对崛起大国的恐惧,会积极应对来自崛起大国的挑战,这样战争必将变得不可避免。为了应对中国的所谓挑战,美国的做法本身似乎正在验证着“修昔底德陷阱”。2010年奥巴马政府宣布了“重返亚洲”(pivot to Asia)战略,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一部分,标志着奥巴马把亚太地区确定为地缘战略优先地区。该战略后来被叫做“亚太再平衡”战略,其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政治上,美国进一步拉拢其亚洲盟国,并试图加强与印度的关系。经济上,美国试图建立排除中国的地区性经济组织。最能体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军事维度的是,2013年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他说:“除了上次说的60%海军力量将在2020年前部署至亚太地区,空军力量的60%也要部署在这里。”空军还会把相同比例的网络空间能力部署在亚太[4]。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其在对华关系上采取了比其前任更加不友好的做法。

美国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的背景下,亚洲个别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一味想着维护一度从中国手中非法夺得的利益,置历史事实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于不顾,而不惜与中国发生摩擦。与中国没有领土争议的亚洲国家,例如新加坡则惧怕中国的发展对自身利益造成不利影响,而积极要求美国更多地介入亚洲事务。这样,在亚太地区似乎形成以中美两强竞争为特色的政治局面。在这种局面下,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也趁机搅亚太的浑水,就南海问题发声,甚至派军舰到南海刷存在感,向美国表忠心。

为了化解与美国等国的矛盾,减弱它们对中国的担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可以统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是该理念的具体化。首先是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希望双方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两国关系,以积极态度和发展眼光推进对话合作,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精神妥善处理分歧矛盾,不断充实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5]中国认为,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但并不限于中美两国,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是中俄关系、重点是中美关系、增长点是中国和金砖国家的关系、着力点是中欧关系、难点是中日关系等一系列命题”[6]。其次,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要很好地跟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7]266,就必须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种新型国际关系不但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而且有利于世界其他国家国家利益的实现。

中国认为,要构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就要放眼未来,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及时改变观念,摒弃冷战思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认为,要构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必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要构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7]249。要构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世界各国在努力谋求自身发展时,要注意同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积极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不能把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发达而另一些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作为世界长期发展的基础。要构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在安全问题上,各国要携起手来,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谋求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的安全[8]。要构建这种新型国际关系,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引导作用[7] 251。

新型大国关系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及其具体实践,首先是为了化解通过几十年改革开放而变得强大的中国与大国以及与其他各国之间现存的和可能的政治矛盾与冲突而推出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更是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最主要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手,中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东升西降”的微妙变化,这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转向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想越来越有市场。倡导自由贸易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作为主角参与构建的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反映,从而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实现腾飞,同时也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各国间形成了相互依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不再是虚幻的可能性,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当今时代背景下,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完全具有建立在现实需求基础上的必然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由于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272。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现实世界经济关系的反映。而对于这种经济关系的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看,以“共同繁荣”为主要内涵之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制约,因而出现了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等倾向。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但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引领者,更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的变化带来了亚洲的变化,而亚洲的变化又带来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发展格局的变化。这是一种“东升西降”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产生集体焦虑,逆全球化行动甚至在西方国家官方主导下开始展开。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所作所为就是这种逆全球化行动的典型表现。他提出的所谓“美国优先”无非是推行保护主义的另一种说法,试图讨好美国的“穷白阶层”。他错误地把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归咎于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使中国等国家的人民夺走了美国人的工作。他同时还认为全球化使美国的国家权力受到严重削弱,给美国自主维护其国家利益的权力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美国在其上台后退出了被其认为限制了其权力的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然而,全球化并非西方国家国内问题的根源,主张全球化的中国更不是问题的根源。全球化对各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会对各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后果,对其进行排斥是无益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各国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携起手来有效地管理全球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其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类整体利益。

中国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的时候,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损人不利己。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因此,世界各国应该坚决避免以邻为壑,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自由、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不搞排他性贸易标准、规则、体系,坚定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7]33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保障与要求。”[9]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引起美国等国对全球化的疑虑,一定程度上由于这个原因它们起而反对全球化。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是对逆全球化言行的正面回应。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从这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日益发展强大,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也逐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国内化、国内经济国际化已然成为事实。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是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文明冲突论”有一定市场,各国如何对待其他文明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以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为主要内涵之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日益强大的中国,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国际安全方面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呼应了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上述两个方面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产生了双向效应,一是不同文化的接触和融合或多或少减少各民族间差异感并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这样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异质感减少,从而使冲突减少。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对待外来文化上,由开始时的小心谨慎逐渐发展为从容不迫,在大胆吸收有益的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努力推动自身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这不但增加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理解,也增加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但同时,文化的传播与碰撞也会产生另一种效应,即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文化的传播,会使作为一种认同来源的民族主义弱化,而文化认同会强化,进而代替民族认同。这样国家会结成七八个文明集团,这种集体区隔将成为国际冲突的基本根源。“文明冲突论”尽管饱受争议,但国际上发生的至少个别冲突的确能够为其提供支持性证据,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这个一直以来自诩自由的国家,其部分政治精英和民众排斥其他文明的倾向正在增长,似乎在使“文明冲突论”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以构建“普遍安全”、“开放包容”的世界为主要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包含了中国对其作为主力而大力推动的全球化可能导致的文明冲突的应对原则,更显示了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人类更安全的决心和信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了各国应该如何交往,它要求各国努力推动全球化向积极方向不断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抵御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对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主张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只要秉持包容精神,“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冲突”就会自然消失,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7]258-260。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携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强调了全人类这个群体的群体利益,也就是各国的共同利益。实现这些比较抽象的共同利益,要以实现较为具体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这些较为具体的共同利益突出表现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或者说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日渐增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设法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但是共同利益的实现通常需要供给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市场主体不愿意也不可能投资或者供给公共产品,因此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途径,而需要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权力。但国际社会是缺少类似国内社会的那种公权力的。习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考虑到了非传统安全问题这种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唤醒各国积极主动地携起手来共同进行全球治理的意识,不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世界情怀,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其所体现的大国担当和大国情怀的底气正来自于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是一种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念,但也包含建立在该理念基础上的一系列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几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日益成为在美国眼里最具挑战性的大国,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为人们所热议,“中国威胁论”也在一些国家很有市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此类问题开出的药方。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其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愈加相互依赖。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东升西降”的变化,这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倡导自由贸易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是对这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作为主角参与构建的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反映,从而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安全的影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是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文明冲突论”有一定市场,各国如何对待其他文明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以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为主要内涵之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日益强大的中国,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国际安全方面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呼应了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上述两个方面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命运
命运的更迭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