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研究
2019-03-14汪盛颜江春明
汪盛颜,江春明
(1.安徽工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2.皖江工学院 学生工作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1)
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这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时期的更高要求。
按照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对法治思维作出了如下判断,即其导向是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是一种运用法律原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其四方面内容包含正当性思维、规范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2]。
现今大学生主要是18~22岁的青年人,其能创新、盼独立、活力强、富朝气,思维敏捷,但抗挫折能力差、个性张扬、易受外界思想影响。这种青年人的特性必须通过长期社会化机制,引导大学生实现思想上认可、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利用庞大教育体系,加大培育青年人法治思维力度,引导大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有用之才,为实现我国“双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国梦奉献青春年华。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思维培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大学生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上也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人培育人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任务依然很艰巨。
一是法治思维教育内容狭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这个教材体系中,涉及法律常识篇幅的主要由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2018版的教材体系中,法律知识篇幅仅是这门课程内容的六分之一,课程内容侧重宏观叙事,法治思维教育篇幅减少,涉及的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道路等上层建筑方面,法律权利义务的讲述也没有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具体法律知识层面展开。高校在安排新生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中,虽也涉及法律部分,强调守法教育的重要性,但这些因为是围绕活动开展的,侧重点在活动,关注活动组织和安排,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相关专业学科里面,涉及到与法律有关的教学内容,也是一句“参考合同法相关条款”结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高校按照要求,利用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网络设施,打造精品网络资源,建设“两微一端”平台等,但更多的是为了结合学生的要求,提供推荐就业信息、宣传校园文化,法治教育内容多是应景,宣传的时间节点也仅是在国家宪法纪念日等,效果非常有限。由此可见,在高校法治教育中,传统与现代、课堂与网络等应该发挥培育学生法治思维的载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发挥作用比较有限,影响教育的效果。
二是法治教学课堂效果欠佳。 开设法学类高校因为是专业教育需要,采用专业教学。非法学背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化教学,少则100人,多则200多人。课程安排紧,课时要求强。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思想修养课程为例,学生的喜爱估计更大程度是从考公务员和考研等选拔性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等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考虑,其他诸如道德修养是与自己平时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法治实践较少。在践行法治方面,因为条件受限,只能安排部分学生参加数量有限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高校虽然也开展了法治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活动、司法部门宣法讲座等。有些仅是为了特定纪念日举办的短期活动,活动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形式简单,受众有限且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在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难有成效。
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法学教育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高校开设的一门知识课、一门通识课、一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更是一门正确塑造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关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法治思维的培育必须严格规范。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大部分来源于大法学方向。要想真正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法律常识性、实践性。教师在辅助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路、标准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宣传教育媒介。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虽然是大法学背景,却缺乏法学专业知识熏陶,涉及法治思维部分存在欠缺和不足,特别是对治国理政和法治建设等内容的讲解大多照本宣科,不能结合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严密推演法治理论的逻辑,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对策
(一)突出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内容
课程中不但体现法治国家、国家治理等层面话语,也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学生特征以及社会变化,及时拓展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外延,有意识跟进当时社会普遍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案例,开设专门的法律知识普及课,通过师生讨论归纳让学生理解用法治思维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学会在未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时能够充分利用法律武器。
(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紧抓教师、学生、课堂这三要素,提要求、抓热点,把握教师引导、师生探究的过程,守正创新,实现守好渠、种好田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关系到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探究式”教学鼓励教师要根据学生因材施教,利用学生的分组特征,参照教材理论依据,结合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辨识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促进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目标。
(三)强化法治教育的实践环节
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度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关键环节,要求高校立足规范流程,分别从现有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划出2个到1个学分,根据各自特点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转化的切实可行模式,增加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方面的课程,特别要围绕依法治国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安排相应教学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排实践教学。并建议实践教学主要应包括讲座、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方面[4]。 思想政治课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从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到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在体验和参与实践过程中接受法治教育,在现实实践中理解与把握所学的法治要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应以先进典型来“宣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选取的人物只有源于生活,源于学生身边的典型、模范,才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在教师的神奇魅力下利用教学方法提炼思想主题,提升师生精神境界,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典型的选取可以根据教材体系的安排,结合主题要求,挖掘典型,探寻原理,发现亮点,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其次,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传播“中国好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优秀事迹,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培育法治思维。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外要发挥主渠道作用,着力抓住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法治内容,强化法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