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南部山区红色建筑遗存价值初探

2019-03-14王晓冬张森

安徽建筑 2019年9期
关键词:遗产红色价值

王晓冬,张森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1)

近年来,红色建筑的文化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一路向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正处于改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关键之时。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各个地区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所以这种时刻就更需要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

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去看红色建筑的遗存会有不同的观点,对红色建筑遗存的评价都有各自的见解,难以统一。价值探究的过程对红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其价值上不同方面上的开发有科学合理的判断。河北省红色资源大约遍布11个市,大致可分为“一地,两带,十区”的空间形成格局,本文对红色建筑遗存价值的探究基于两带中的邯郸——涉县红色旅游带。

1 红色建筑价值构成要素

本文研究的红色建筑广义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民族解放进行斗争遗留下来的珍贵革命旧址。目前,我国建筑学界并未对红色建筑及革命旧址进行准确的定义陈述。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将革命旧址笼统地划归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1.1 建筑自身内在价值(使用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具有历史性的建筑遗址多多少少会有些许遭到破坏。建筑自身价值主要指建筑本身物质属性所具有的,包括其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结构、构造工艺、建筑内外部的质量基准和装饰基础的保护程度以及建筑功能的实用性。还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的建造水平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足够体现出当时的建造水平。

1.2 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建筑的历史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遗迹之一,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向人们展示出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可视为民族文化、城市文化的象征。二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由于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解析。第一个维度是横向的“空间性”,人类的多元文明进一步发展形成后,文化艺术的发展相应的也成空间放射状态。这些古时候的历史建筑,也就具有空间性区域特性的建筑艺术。第二个维度是纵向的“时间性”,人类的文明是以多元的方式进展的,故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艺术都有自己或长或短的发展轨迹。故历史建筑能反映出某个时间段人的审美方向,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

1.3 红色事件、人物所传递的红色精神(情感价值)

建筑建成的基本目的是要满足一定使用功能,使用后,由于加入了人们的生产活动,让其有了不一样的含义。人类的社会发展不会是平平坦坦的,或有波折和波澜艰难,这些发生的节点就在一定的人居环境里。比如抗日战争时期,邯郸花驼村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第一兵工厂,为抗战书写浓重的一笔。此后的花驼不单单只是一个传统的村落,而是承载着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功能空间,向以后到来的人们传递着抗战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建筑的功能空间是有机的,所承载的价值是随着人们其赋予的新内容而逐渐丰富起来的。

2 中西方对建筑遗存价值体系的认知

2.1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2012年于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就是我们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指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观念,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权价值体系,他们重视独立个体,顺应人性,崇尚价值多元化,讲究效率和实效的发展。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同时,文化的差异性也是在价值观念不同中形成的。西方国家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是在对建筑遗产价值上进行深入探究不断发展的,保护理论与保护方法都会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保护观念的改变也是与价值观的认知紧密相连的。

2.2 中西方对建筑遗产认知的不同

西方的发展历程:十五世纪之前的欧洲,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诗歌是一起被公认为“艺术体系”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待历史古建筑的保护观念上,还是以实用主义为主的。在十六世纪达到顶峰的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有着很多古罗马建筑遗产,他们首先开始了对建筑遗产中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的发展迅猛,生产关系的重新转换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让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专家开始在西西里岛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对遗留的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建筑设计领域,建筑工作者为了向世人证明复古建筑不单单是外在的形式模仿,开始了对历史建筑遗迹归纳整理和实地测绘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发展,当前的西方社会,是以保护整个历史街区为首要目标的城市再生运动,这是在对遗产价值综合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建筑遗产的维护和修缮,对相关历史环境的宏观保护、局部更新和再生设计成为重要工作,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文化差异、建筑地域特色和城市历史演变的可续性。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才一步步完善了对建筑遗产的价值综合认知。

中方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的形成有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其中“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建筑之中也带有深厚的天地人三者和谐的意识。在建筑的具体建造过程中,又与儒家观念、道家观念、佛教影响相结合起来。“中国建筑有追求不永恒的思想”,是以“自然更替”的主义看待建筑的存与否。永恒是体现在“一生一世、长长久久”之中,是不同于西方的物质是永恒的观念。建筑就如同日落日息,人们并不期望其永不落。在有限状态中去寻找无限状态,所以即使木材易被腐蚀,但它始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原材料。所以建成后大部分时间对历史古建筑的修缮维护,成为了常态。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体现在文化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建筑形态的一贯性,这是来自传统建筑文化中“体用二分”的思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器物之“用”,通常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观念处置。但在文化思想方面,人们崇尚思想文化的传承。所以,建筑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更换,但古建筑体系却通过营造法式和不同朝代则例传承下来。

3 红色建筑保护原则

3.1 历史原真性原则

在这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发展却呈现出同质化的样貌。人们往往会以外表与视觉特征去评判城市空间的原真性,对原真性持有一种“近乎真实的想象”,但是建筑遗产的原真性是要传递历史人文信息的。所以不管城市空间、建筑遗产保护都是遵从原真性原则,那么我们去评价这些历史建筑时历史原真性也要首先考虑。

历史原真性既是古老的也是全新的,尤其是红色建筑,人们在为民族解放作斗争时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这个概念的产生要追溯到英国的历史学家特伦斯·兰杰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合著的《传统的发明》。我国大量的保护案例看出,“原状”是历史建筑“最初时的样貌”抑或“最鼎盛时期的状态”,实际上这是在寻找某段逝去的历史回忆,而不是要传递历史信息。历史建筑的原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陈迹,而是建成后随着每个时间阶段不同人们的创造。“原真”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某个时间段静态巅峰时期的样貌。

3.2 整体性原则

1961年,国家政府部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其中有33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包括中央机关旧址、井冈山革命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平型关战役遗址等。从历史阶段看出我党的抗战过程中大多在敌后,遗留的建筑有的也在林山之处,所以在价值探究之时不应单单只考虑单个建筑,要避免建筑的孤立独自对待,而要通过对周遭环境、交通、地方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研究后,进行考量评估。尊重原有历史关系,保留相应重要历史信息的方式去评估探讨。

在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建筑、建筑样貌、空间分布和外部环境能够比较系统完整的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的建筑文化特征,不仅要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还要把自然和文化作整体的考虑。同时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红色历史建筑保护。

3.3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字义就是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法。这些遗留的红色建筑经历年代的蹉跎,人们对其也有适当的修缮。比如1936年,一二九师在邯郸花驼村建立的华北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兵工厂基地,兵工厂的各个部门是散落隐蔽分布在村里的民居之中,距今有百年之余,避免不了定期维护与修缮。在这些的修缮当中我们评估时应该考虑采取“分而处之”的评价策略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形式的评估。

4 结语

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是为红色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础构成。建筑遗存价值的理解和认知,重在强调在红色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构建中,要从以单一片段的历史观念走向宏观整体的观念,同时重视红色建筑非物质价值的存在,进而促进对红色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研究红色建筑遗产,就是要为了更好地保护以及再利用,就是要渗透每一个红色建筑遗产里,就是让这些见证了民族自强的红色建筑遗产重生。

猜你喜欢

遗产红色价值
红色是什么
遗产怎么分
红色在哪里?
千万遗产
追忆红色浪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遗产之谜
遗产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