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2019-03-14谢永阳
谢永阳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目前,人才市场存在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碰壁而用人单位又未必能够招聘到合适人才的现象。这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不匹配成为就业难问题的主因。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需要通过有效方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高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切合程度,从而提高自身应对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就业能力,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中期,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区分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依靠救济的失业人群体。在此后的发展中,世界各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研究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1]而国际劳工组织则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求职者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取得进步、解决工作中遇到困难的能力。”[2]《现代劳动关系辞典》中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要求就业的人自身的素质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程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时为了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保持住工作并在必要时获得更符合自身发展的更好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适应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急于求成
对自身就业能力估量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是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毕业生们大多认为经过大学期间的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诸多能力,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是毕业生就业首选的工作地点,在他们看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毕业生宁愿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四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另外,绝大多数毕业生仍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单位就业,对于到城乡基层生产一线就业、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积极性不高。
(二)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匮乏
大学毕业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这些并未达到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知识储备量。另外,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理论学习中,参与社会实践时间较少。实践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入职后,需要经历一段边工作边摸索的阶段,才能慢慢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匮乏,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一块短板。
(三)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不足,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日趋严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用人单位对录用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用人的需求由以往的粗犷型模式向精细型模式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关注毕业生专业基础能力、业务素质,更加看重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内在品质等。“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因素都是用人单位考量毕业生的重要因素。由于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前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上更多的是接受家人或者老师等的安排,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积极性不够,导致毕业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较弱。另外,由于校园和社会环境的差别使得一些毕业生到用人单位上岗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新角色,过分追求自我存在感,工作缺乏责任心,人际交往的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大局意识较差,对于工作中遇到困难不能妥善解决。
三、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一)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岗位专业知识是为了能够完成该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必须具备的各项知识的综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生能进行有效培养继而使其成为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越是技术性岗位对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而这些专业技能正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能力。
(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一项考查指标。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中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看中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干部情况、获奖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在用人单位看来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员工,有助于人与人的沟通,促进企业的内部和谐与发展;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一般会比较严谨和细致;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组织管理能力会比较强,做事比较有责任感。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则是大学生进取心,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体现。
(三)职业道德品质
从用人单位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员工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进而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中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外,对于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综合能力等方面也格外看重。因此,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总体综合实力强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个人求职成功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工作经验与适应性的表现。通过查看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可以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对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对于现代用人单位而言,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适应性强,培养时间短,能够较快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专业技能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不断升级发展,大学毕业生要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必须拥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满足当今职业的复杂需求。这些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学生获得职业发展,保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本功,提升专业技能,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软实力
高校层面,一是要在不断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包括特定的素质和普遍性的素质的培养。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等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第二课堂等方式为大学生开设商务礼仪、团队合作、心理健康、应变能力、演讲与口才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邀请校外用人单位、就业创业培训师等来校开讲座。五是在校内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素质扩展活动,通过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日常的各种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等。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科学合理的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合理的就业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等自省意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这就导致大学生很难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哪些差距。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过于高估自身的能力,或者选择就业单位时功利性过强。抱着功利主义的心态择业,将会导致大学生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难免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高估自身能力,高高在上,进而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实力,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就业观。
(四)加强校企联系 ,提高实践就业能力
大学生入学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大学毕业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失衡。解决这一难题以应对市场的需求,除了延长大学生的实习时间外,从高校层面应注重教师的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让专业教师深入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或实践,利用自身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提高实践能力,逐步建立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同时还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寻找适合本校相关专业就业方向的用人单位,把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另外,还可以采取“一课双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