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9-03-14

四川化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业带煤制煤化工

(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22)

我国新型煤化工的成功典范激发了各地发展煤化工的热潮[1]。就贵州省目前而言,虽然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大型煤制二甲醚等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或进展不理想,短期受困,但是新型煤化工产业蓄势待发的趋势十分明显,远景看好。

1 贵州煤矿资源赋存及分布情况

1.1 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贵州省是我国长江以南煤炭资源储量最大的省份,素有“江南煤海”之称,资源总量居全国第5位。全省88个县(市)中有76个县(市)产煤,全省含煤面积约7.7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截至2009年12月底,共探获煤炭资源量707.61亿吨,保有资源量683.42亿吨。

1.2 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务川—贵阳—罗甸一线以西的地方。按行政区划分,贵州省含煤区域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毕节市、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盘县、水城、六枝及织金、纳雍、大方、黔西、 金沙、仁怀、桐梓、习水等地[2]。

1.3 煤炭资源条件

贵州省属华南聚煤域,主要成煤期为二叠纪,西部煤层硫分平均低于3.0%,由西向东和向南逐渐增高;煤层灰分平均22.20%,以中灰分煤为主;煤层挥发分平均15.04%,以低中灰煤为主[3]。

1.4 煤炭资源产量

目前,贵州省煤炭采掘机械化煤矿占正常生产建设矿井的41%,通过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全省正常生产建设煤矿数量从1704处控制到800处以内,培育主体企业100家左右,煤炭产能达2亿吨/年。近年来贵州省煤炭产量稳居全国第4(见表1)。但受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产量有所回落。2015年,全省煤炭产量1.7亿吨,同比减少8.1%,煤炭销量1.6亿吨,同比减少9.8%。外销方面,受到市场低迷、北方煤和进口煤的多重冲击,同比下降6.5%,只有4500万吨。

表1 近年国内产煤大省统计表 单位:亿吨

1.5 煤炭利用情况

目前,贵州省煤炭利用主要是电力发电用煤,约占煤炭产量的45%左右,其次是化工和冶金行业用煤,外销煤占煤炭生产的约1/4,见表2。一方面,随着贵州省新的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化工行业用煤将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清洁能源消费增长,煤炭消费下降。

表2 贵州省煤炭利用情况

2 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布局现状

2.1 贵州省内煤化工产业主要技术

目前,贵州省已拥有世界上各种在用最先进的煤化工气化装置,而且运行稳定,对贵州不同地区煤质作了充分的验证。要进一步发展贵州新型煤化工产业,关键是在不断摸索、利用先进技术如GE水煤浆气化、壳牌粉煤气化、科林粉煤加压气化和HT-L(航天炉)粉煤气化等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合成氨、甲醇生产工艺;鼓励现有生产企业使用大型煤制甲醇装置和回收利用焦炉煤气联产甲醇技术。

2.2 重点推进新型煤化工项目

为摆脱煤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困境,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四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能源资源产业整合、大规模招商引资等手段,达到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目的。近些年来,贵州省煤化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宽产业幅,实现了单纯的能源开发向能源化工的转型。不断加大了重点地区的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建设一批新型煤化工项目(见表3)。

受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低迷、国家对煤化工项目的环评审批更加严格、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制造业依旧低迷不振,银行对大宗产品投资的贷款收紧,部分企业资金尚未到位,贵州省内计划推进的新型煤化工项目不断降温,一些项目投产计划一推再推。

表3 贵州省运行、在建、拟建新型煤化工项目

2.3 贵州省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布局

依托六盘水、毕节、黔西南、遵义等优质煤炭产区,以煤制醇醚燃料、烯烃、煤焦化、合成氨和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深加工转化为重点,优化布局,加快推进毕清(毕节市、清镇)、六兴(六盘水、黔西南)、黔北(遵义)三大煤化工基地建设,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4]。一是布局建设以醇醚、醋酸、煤间接液化制燃料油、煤制烯烃为主导的毕节-织金煤化工产业带;二是打造以合成氨、醇醚及其下游深加工产品为主导的黔中煤磷化工产业带;三是以煤焦化和液化制油为主导的六盘水-威赫焦化产业带;四是以乙炔化工产品和甲醇转化烯烃为主导的黔北煤化工产业带;五是以化肥和氯碱工业为主导的黔西南煤化工产业带。

3 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趋势

3.1 重点发展地区

基于贵州省煤炭资源分布,以及对全省新型煤化工产业调研,梳理出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脉络,以煤制烯烃、醇醚和煤炭气化、焦化等深加工转化为重点,布局建设新型煤化工,科学推进以煤基化工材料和清洁能源为主的大型新型化煤化工基地建设,形成了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布局,在全省范围内构建毕节地区的毕节-织金煤化工产业带、六盘水地区的六盘水-威赫焦化产业带、黔西南地区的黔西南煤化工产业带、遵义地区的黔北煤化工产业带、以贵阳及周边为主的黔中煤磷化工产业带等5大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3.2 重点发展方向

3.2.1 产品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贵州省在建和规划新型煤化工项目,以及国家相关部委的政策精神和批复,可以清晰地看出,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品重点发展方向主要是煤基清洁能源和化工新材料。其中,云贵地区成品油全靠外调的供应结构,为煤制油项目提供了潜在的巨大内需市场,煤制油项目满足相关文件关于“项目建设靠近市场和靠近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贵州省作为全国煤化工产业基地布局的重要一环,要积极谋划,理性推动。

3.2.2 技术发展及升级示范重点方向

新型煤化工产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围绕制约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并就装置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和新产品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从源头解决发展面临的瓶颈。

3.2.3 升级示范与适度推广相结合

围绕提高项目能效、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终端产品性能和附加值、加强体系优化集成、降低投资成本等,稳步开展升级示范[5]。我省“十三五”时期升级示范与适度推广的项目主要是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间接制油、废水处理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等。

3.2.4 推进与关联产业耦合发展

目前,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新型煤化工,均存在能源和化学元素利用率低的问题。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方式,大力推动煤化工与贵州的磷化工、钢铁、铝及重晶石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能效会大幅度提高,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结合贵州突出资源优势,“十三五”时期应重点推进一批融合发展的产业,见表4。

3.3 重点发展目标

3.3.1 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合成氨下游产业链

积极稳步推进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重点促进贵州省现有煤制合成氨、甲醇项目升级转型,布局甲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法制碳酸二甲酯、联产三聚氰胺直至聚碳酸酯产业链等项目,从而实现存量产能优化。

3.3.2 积极推进规划建设煤基清洁燃料

积极推进贵州渝富能源煤制清洁燃料项目,实现煤制石油替代品600万吨/年,一期200万吨/年。探索布局高端蜡产业、碳氢环保溶剂、高档润滑油、特种燃料油、专属化学品等下游发展方向。

表4 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

3.3.3 积极推进精细化工品发展

积极推动毕节180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MTO)、30万吨/年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30万吨/年聚丙烯(PP)项目的国家核准和建设准备工作。积极推进仍处在建设后期和试车准备阶段的黔希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示范项目,使其尽快打通生产线。

3.4 重点发展产品

3.4.1 化工新材料

重点推进和发展新型煤化工做化学品和高新材料的产业路径。一方面,化工新材料不仅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材料。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国内自给率约为60%,个别产品国内自给率不到10%[6],这一产业的短板十分明显。基于此,再结合下游产品市场、技术、原料需求、产品运输等要素,应合理选择甲醇、烯烃、芳烃、乙二醇后加工的适宜品种,有序推进煤基甲醇、烯烃、芳烃后加工产业递进式发展。

3.4.2 高端肥料

贵州省肥料基本上都是煤化工做的,需通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技术,生产高端肥料。一方面,在传统的基础肥料上,开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专用肥料,满足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水肥一体化施肥等要求。另一方面,优化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水平,通过合理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把化肥利用率从35%提高到55%,则每年可节省上十亿元资金,既节约能源,又减少很多污染。基于此,再结合下游农业市场、技术、产品运输等要素,应合理选择特种肥、液态肥等高端肥适宜品种做重点产品发展。

3.4.3 清洁燃料

煤制清洁燃料,是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洁净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煤炭利用价值、实现资源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理想选择。贵州是一个“富煤、少气、无油”的地区,油品全部从外面调入,天然气也基本上全部外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对清洁燃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应适度合理选择油、天然气、甲醇汽油、二甲醚等清洁燃料适宜品种作重点产品示范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带煤制煤化工
“催”煤成气写春秋
——中化西南院自主研发甲烷化催化剂纪实
煤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探析
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现状、政策与应用分析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纠结的现代煤化工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
煤制天然气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