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4”助力集体经济

2019-03-14

农村财务会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干部村级集体经济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辖区内99.9%以上是山区,其中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113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8亩。曾被联合国教科文卫专家描述为“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西畴县通过四个“4”的发展措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27.69万元发展到2018年的429.56万元,平均每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0.38万元增长到5.96万元,无收入村(社区)从38个变为0个,有收入村(社区)从34个变为72个。

实施“四项工程”,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让村干部看着干。选优派强村干部班子成员,因村制宜培养若干“领头雁”,让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先后从县级选派23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热爱“三农”工作的人员到村任党委(总支)书记等村级干部,培养村级后备力量234人,调整作用发挥不到位、发展集体经济不力的党组织书记7名。如新马街乡马街村,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46万元,其中:入股新马街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2万元,年收入0.13万元;门面出租0.5万元;入股西畴县民众植保专业合作社82.31万元用于入股信用社,年分红收入8.23万元;入股西畴县民众植保专业合作社10万元用于石材产业投资,年分红收入1万元;“减贫带贫”分红9.6万元。马街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村集体富裕起来后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成为落后村的奋斗目标,“领头雁”的作用持续向周边辐射。

二是实施待遇保障工程,让村干部积极干。出台《西畴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西畴县“实干”村(社区)考评办法(试行)》,实施“一评议四考核”,把“产业发展实干村”纳入奖励项目,根据工作实绩和民主测评情况,对排名在前20%的村委会和排名在第一位的社区,提高20%奖励标准,即村干部人均一次性奖励12000元,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用具体措施促进“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三是实施解忧工程,让村干部放心干。印发《西畴县村(社区)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县级财政每年投入195万元,将72个村(社区)干部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有效解除村(社区)干部后顾之忧,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激情。

四是实施“能人效应”工程,让村干部必须干。用活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在农村发展一大批年轻有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能人”,这些“能人”在个人创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成为村干部的有力竞争者。

盘活“四类资源”,夯实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通过入股分红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全县72个村(社区)都有资金入股于1个或1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体经济,2018年通过入股分红形式,村集体获得收入325.58万元。如法斗乡坪寨村2018年通过入股西畴县康益巴西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西畴县平康古树茶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共实现入股分红13.2万元。鸡街乡9个村委会仅通过入股鸡街乡华林红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就达19.7万元,每个村年均实现收入2.2万元。

二是借力农业产业减贫带贫机制增加村集体收入。2018年有35个村因参与减贫带贫项目获得83.23万元的收入。制定《西畴县农业产业减贫带贫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以村级所拥有的资金、资产、资源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取得收入,规定分配总额的80%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收益分红,主要用于弥补当年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收益,也可用于解决村集体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村级公益岗位的劳务报酬,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20%留作农业产业减贫带贫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主要用于村内水利设施及道路维修养护、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灾害救助等村级公益事业和弥补村集体公务支出不足。待确定的贫困户收入稳定、脱贫退出,则不再参与收益分配,全部收益收归村集体所有,全村人民共享。

三是利用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2018年有11个村(社区)利用出租门面、餐馆场地、居家养老服务等获得收入18.59万元。

四是盘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有7个村有集体生态公益林882亩、村集体草原生态补贴面积343.27亩、草畜平衡面积214.81亩,村集体共获得收入2.16万元。

完善“四项投入”,解决发展集体经济筹资难题

一是财政投入支持。2016年以来,争取州级项目资金900万元,分别对鸡街、通心坡、香坪山等10个村委会试点项目进行扶持发展;通过县级财政配套每个村(社区)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55万元,帮扶71个村(社区)开展社信合作;2017年,县级整合涉农资金690万元,对69个行政村按照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2018至2020年,结合全县重点产业、主导产业及“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将村集体经济与产业结合,纳入项目库,预计三年共投入6386万元,实现项目规划在69个行政村全覆盖。

二是“挂包帮”单位投入支持。2016年以来,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和脱贫攻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各级挂包帮单位及乡镇累计筹资220余万元,帮助40个行政村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问题。

三是社会帮扶投入。利用最高检、上海虹口区对口帮扶西畴的机遇,每年积极争取挂钩单位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是群众自筹投入。在县级配套5万元的基础上,71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自筹资金开展社信合作,广泛开辟收入来源。

创新“党组织+四种模式”,确保发展集体经济主动权

按照“先易后难,短期见效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组织协调、解决困难、创新思路、争取项目、筹措资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党组织+四种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确保方向不走偏、合力拧得紧、风险能把控。

一是实施“党组织+实体+农户”模式。依托党建扶贫“双推进”项目,整合资金资源,努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如兴街镇清河村的“亲和为民服务部”自2015年1月成立以来,累计吸收11个村小组207户农户参股,2017年实现纯收益3.43万元,其中,群众实现分红1.9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二是实施“党组织+合作社+基地+产业+农户”模式。针对农村产业经营化程度低的现状,将农户种植的特色作物进行整合,集中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同步增收。如莲花塘乡香坪山村委会整合农户散种变连片的猕猴桃30余亩,2018年猕猴桃产业净收益达1.1万元,实现与农户“五五分红”,村集体收入5500元。

三是实施“党组织+合作社+信用社”模式。依托合作社,将资金入股到农村信用社,按照入股金额比例分配利润。如西洒镇11个村(社区)共筹集资金110万元,依托合作社入股到农村信用社参与社信合作,每年按照入股金额的10%左右进行分红。

四是实施“党组织+龙头企业”模式。由村党组织将股本入股到当地发展前景好、内部管理规范、经济效益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现入股分红。如兴街镇甘塘子村投入10万元入股兴牧牧业有限公司,每年可获得10%的分红。

猜你喜欢

村干部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