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2019-03-14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宜宾644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胶质血肿水肿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宜宾 644000)

罗 颖 阳祥春 刘 江谭伟祥 韩文彬 王思然

神经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2,死亡率居各类肿瘤次位;当前尚未能将神经胶质细胞瘤的发病原因完全阐述明确,部分研究认为病变的发生与脑组织微环境病理学改变后长期浸润诱导所致,或认为其发生系外部隐私介入后启动遗传性相关基因并导致肿瘤发生[1-2]。因颅脑容积有限,伴随肿瘤生长,其浸润范围也相应增大并出现占位效应,从而表现出偏瘫、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极大部分患者肿瘤周围均可伴水肿带形成,当肿瘤体积超过颅内组织自我代偿限度,便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头晕、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临床症状,与脑出血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极为相似,但两者治疗方案却不同。因此,如何正确诊断神经胶质细胞瘤尤为重要[3-4]。鉴于此,现采集临床病例,拟对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采集时间段为2015年7月~2018年2月,对象为该时间段于我院首诊的神经胶质细胞瘤及脑出血患者各30例。其中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4~75岁,平均(53.25±8.63)岁;脑出血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74岁,平均(54.12±8.0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具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对应疾病诊断标准[5-6],有明确手术或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病理结果;2)均有首次明确诊断,脑出血患者为首次发病;3)有完整CT影像资料;4)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出血病史;2)既往有神经胶质细胞瘤治疗史;3)既往有头颅外伤病史。

1.3 方法1)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T扫描结果,所使用设备为西门子双源CT,先行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取平卧位,扫描方位为眶耳线至头顶,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s;再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碘海醇;剂量:70mL),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采用连续同层动态扫查,管电压100kV,管电流80mAs,2s/次扫描30次后按1次/30s加扫5次。2)影像资料分析:由两名高年资CT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应用CT仪配备后处理中心对所得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先行校正处理后确定图像CT阀值范围,勾勒感兴趣区域,计算脑灌注相关参数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相应伪影像,参照吴恩惠编纂的《头部CT诊断学》[7]明确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影像特征分布情况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脑灌注相关参数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神经胶质细胞瘤影像特征30例患者,13例病灶位于脑边缘部,10例位于脑皮质,7例位于基底节区,出血灶区形态均欠规则,且大小不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可见边界清晰、边缘锐利的高密度影,17例高密度出血灶掩盖软组织,8例高密度出血灶伴囊变,24例病灶周围有明显水肿带,21例有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均可见病灶组织有不同程度强化,以环状(13例)、片状(8例)或结节状(9例)强化为主。

2.2 脑出血影像特征30例脑出血患者中,21例病灶位于基底节区,4例位于小脑,3例位于脑干,2例位于脑叶,2例破入脑室,CT可见均匀高密度影,呈类圆形,仅4例表现为出血灶周围轻微水肿,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2.3 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患者CT影像特征比较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病灶不具特定性,而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且神经胶质细胞瘤中出现灶周明显水肿、占位效应例数显著高于脑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患者CT影像特征比较[n,%]

2.4 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患者CT相关参数资料比较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患者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神经胶质细胞瘤CBF、CBV、MTT、PS等参数均显著低于脑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患者CT相关参数资料比较

2.5 病例示例1)病例1:男,45岁,立体定向穿刺活检证实为星形细胞瘤Ⅰ级;CT平扫可见病灶位于右额叶,病灶密度均匀,呈低密度(图1),增强可见轻度结节状强化(图2),周围有轻微水肿,边界欠清,CBF图显示肿瘤实质区呈绿色灌注(图3),周围水肿区CBF值降低;CBV肿瘤区亦呈绿色稍高灌注(图4),局部CBV值较病变对侧有升高迹象,水肿区低灌注,病变区域色彩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不明显,肿瘤区域表现为蓝绿混杂色彩,病灶实质中心区PS值较正常脑组织高(图5,6)。2)病例2:年龄52岁,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出血,左侧基底节区血肿,急性期、亚急性期血肿区CBF中心层面及周围组织表现为低灌注,均可见血肿区及周围组织CBF、CBV下降,但亚急性期血肿周围CBV有上升迹象,见图7-12。

图1-6 星形细胞瘤Ⅰ级CT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扫描影像。图7-12 左侧基底节区血肿CT及增强扫描影像。

3 讨 论

神经胶质细胞瘤起病缓慢,伴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但在肿瘤组织生长恶化过程中,因新生肿瘤血管结构、功能与正常血管有质的区别,其成熟性差,管腔多不规则且粗细不均匀,血流亦相对缓慢,极易发生肿瘤出血,并表现出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影像学征象,当出血量达到一定水平便可出现与脑出血极为相似的影像学征象[8-9]。传统CT为形态学成像,对早期病灶检出、良恶性病灶鉴别不理想,于神经胶质细胞瘤,肿瘤血管新生是评价是良恶性、侵袭性并显示隐性病灶的重要指标;而CT灌注功能成像则可定量分析肿瘤区及周围正常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既往研究多侧重于研究CT在神经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针对性分析其与脑出血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的报道相对少见[10-11]。

而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发现,神经胶质细胞瘤病灶无特定发病部位,可随肿瘤类型而变化,但多见于脑叶;出血灶形态欠规则,或密度不均匀;灶周水肿程度与血肿出现时长不符,正常状态下,神经胶质细胞瘤出血后虽可出现明显水肿,但此时水肿并非为血肿引起,而是肿瘤性水肿;出血一侧可见瘤体、钙化或坏死灶,增强扫描后瘤体、瘤壁可见强化;瘤体囊变,囊腔内一旦出血便可见液平,上部分为低密度囊液,下半部分为高密度血液,提示胶质瘤卒中[12-13];而脑出血病灶多见于基底节区,偶见小脑、脑干、脑叶,多表现为颅内血肿,出血量大则破入脑室,CT可见高密度均匀影,呈类圆形,早期无明显水肿,主要表现为病灶周围轻微水肿,增强扫描时,血肿周围无明显强化[14-15]。常规CT平扫时,神经胶质细胞瘤不仅可表现出肿瘤征象,也可见出血、坏死、病灶周围水肿等出血征像,极易与脑出血发生混淆,导致误诊。经统计学分析,神经胶质细胞瘤患者病灶不具特定性,而脑出血多位于基底节区,且神经胶质细胞瘤中出现灶周明显水肿、占位效应例数显著高于脑出血。且研究还显示,神经胶质细胞瘤CBF、CBV、MTT、PS等参数均显著低于脑出血,这与郑昌英等[16]的报道相符,其报道中脑出血组CBF、CBV、PS显著高于神经胶质细胞瘤,由此可见,CBF、CBV、PS等参数或可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的临床诊断鉴别中发挥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在CT征象上可见水肿带、占位效应等特异性差异,CT相关参数CBV、MTT、PS等有显著不同,临床或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发病时间及CT征象综合诊断鉴别,但鉴于本研究病例样本数过少,未对CT相关参数的诊断鉴别阈值予以明确,CT用于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仍有极大深入探究空间,值得临床重视。

猜你喜欢

胶质血肿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体内诱导研究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新兴技术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